分享

27:《孙子兵法》军事上变通的艺术

 云语禅心 2022-12-18 发布于湖北

九变篇:

从某种角度来讲,战争是一门工艺或者是技术,讲究武器的精良,装备的先进,阵型的变化,士兵的素养,这些方面都离不开工艺或者是技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战争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需要经常打破常规思维,是艺术就需要丰富的可以变通的空间。变不利为有利,变劣势为优势,孙子也说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要在战场上,就不能拘泥于常理,于是,就有了九变篇专门来讨论变通的问题。

张预曰:变者,不拘常法,临时适变。

张预解释为不拘泥于寻常的方法,随机应变。

既然是变通,就包含了前面我们讲到的奇正,虚实,利害,迂直,甚至是进退,功守,动静,等等,这些概念都是两两相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变通其实就是在两者之间进行灵活选择。

关于《九变》篇的篇名,其中“九变”的“九”字不一定要理解成实实在在的数字九,在古文中“九”是最大的单数,代表着多,九变就代表着多种变化,甚至可以直接翻译成变通。后面的“九地”篇的“九”也代表着多。

原文: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

凡是用兵,将领接受君主的命令,收拢部队召集民众准备出战。

这句话在《军争》篇已经出现过一次了,在这里出现,有可能是流传过程中抄写重复了,放在这里从语义上说得通,但是又显得没有太大的必要。

原文: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文章图片1

水网沼泽地区不能长期驻扎,四通八达的地方可以结交周围的诸侯国,没有水草木材,环境恶劣的地方不能久留,进入敌人兵力包围的地方需要运用奇谋才能脱险,进入山穷水尽不得拼死一搏的地方就与敌人死战到底。

上面说的这五种地形,看起来跟变通没有什么关系。有一种观点认为后面的《九地》篇和本篇《九变》篇,有可能最开始的时候是一篇,整理的时候分成了两篇,并且把顺序打乱了,所以本来应该是《九地》篇的内容,到《九变》篇里面来了。综合这两篇的内容来看,确实有这个问题,而且《九变》篇篇幅特别短,感觉内容不是很完整,而《九地》篇篇幅特别长,里面似乎也有很多关于九变的内容。从整体上来看,《孙子兵法》条理比较清晰,逻辑性也比较强,但是这两篇,明显能感觉到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是太紧密。

所以,这两篇的内容,还是按照每一段的次序依次往下讲,把每一段的内容讲清楚就行了,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不做过多的考虑。

下面的内容就跟九变有关了。

原文: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文章图片2

有的道路虽然可以走但是不走,有的敌人虽然可以攻击但是不攻击,有的城市可以围攻但是不围攻,有的地方可以争但是不去争,国君的命令虽然可以接受但是不接受。

这里一共出现了五个“有所不”,就是在讲本来可以这样做,但是还有更好的选择,就不这样做。战争最讲究实事求是,事关全军上下将士的身家性命,是来不得弄虚作假的,所以作为一名指挥官,不能拘于常理,不能片面追求仗打得好看,不能意气用事,不能不顾现实条件,更不能惟命是从。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尽量掌握最准确的情况,掌握最准确的情况,是做决策的基础,也是要不要进行变通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往往很多将帅都能够足够的重视,也不缺乏这个智慧。但是,了解了真实的情况之后,能不能真正做到尊重现实情况,特别是敢不敢违背上级不合理的命令,这就需要勇气了。

所以,关于变通,首要的是智慧,其次还要有必不可少的决断力,在特殊情况下,要有敢于决断,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孙子在帮助吴王阖闾训练宫女的时候,敢于处决吴王阖闾的两个最宠爱的妃子,就是这种决断力的体现。吴王阖闾给他这两个妃子求情,孙子回答吴王阖闾的一句话就是: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孙子做出这样的决断,实际上是需要冒一定的风险的,但是,孙子的坚持是对的,这对我们来说也具有启示意义,有时候选择对的事情,往往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如果每次遇到这种艰难的决定,都试图退一步,试图调和一下,浑水摸鱼,暂时好像是糊弄过去了,最后对谁都没好处。

其实,这段话还有一层隐含的意思,把意思理解全了,可以更好的变通。隐含意思就是原本不该这样做的,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这么做。我们可以用城有所不攻来举例,攻城本来是费时费力,这是战争双方都知道的,但是,如果某一座城,攻下来能够让整个战局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那这座城也是必须攻的。比如辽沈战役的锦州,平津战役的天津,都是靠直接攻城才拿下的。如果抱着城有所不攻就一定不能攻城的想法,反而就陷入了另一种思维定式当中去了。

原文: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所以将领通晓九变的好处,就算是懂得如何用兵;将领不通晓九变的好处,虽然知道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军队不知道九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发挥出士兵的作用。

这里的五利,有两种说法:

一:上面所说到的五种地形

二:上面所说的五个“有所不”

如果结合上下文来看的话,说的应该是上面所说的五种地形。不过,无论是那种说法,都可以,都是在强调九变的重要性。总结起来就是说,只有懂得变通才能把战斗力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原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shen一声)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文章图片5

所以有智慧的人的计谋,必然掺杂着对于利和害两方面的运用。掺杂了利,要做的事情就能很容易推行。掺杂了害,就可以解除对自己的祸患。所以要让诸侯屈服就要用伤害的手段,要让诸侯疲于奔命就要用具体的事务去驱使,要让诸侯按照自己的意图行动就要用小的利益去调动。

这里的“务可信”,指的是要办的事情可以执行。“信”是个多音字,要按照伸行,执行来解释,不能按照相信来解释。

这段话说的就是从利和害这两个方面进行变通,把利和害作为手段,灵活运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越是本能就越容易被利用,或者说是被人为影响。运用好利和害这两个方面,是在战场上给敌人施加影响,驱动敌人,调动敌人的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将帅管理士兵的最重要的手段。而且,利和害的奥妙在于可以分开用,也可以组合起来用,有丰富的变通的空间。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战例,如何把利和害组合起来用。

在平津战役期间,国民党傅作义集团被分割包围在北平和天津一带,形势严峻,中共中央考虑到北平是一座古城,希望争取和平谈判解放平津地区,这样可以避免北平的大量文物古迹受到破坏,也避免更大的伤亡。中共中央对于傅作义就是用利和害的手段,一边给优待条件,一边施加压力,把傅作义从对抗的道路逼到和平解放这条道路上来。在这期间,傅作义派了两次代表来跟东北野战军的代表谈判,虽然是派了代表,但是傅作义还对美军的援助还抱有幻想,对自己防守平津还有信心,希望以拖待变,所以这两次谈判诚意不足,摇摆不定。经过这两次谈判之后,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用29个小时就攻克天津,北平就成为一座孤城了。在攻克天津的同时,实际上第三轮谈判正在进行当中,这第三轮谈判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谈了两天就达成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

这就是利和害都掺杂在一起,让对手放弃抵抗。如果仅仅是给对手利益,成本太高,代价太大,如果适当加入一点对对手的惩罚措施,让对手能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损失,往往就比较容易让对手就范。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也是用利和害来影响对方的行为。

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发现澳洲大陆,英国为了开发澳洲大陆,就打算把大量的英国囚犯通过海运的方式运送到澳洲大陆。由于那时候海运也不是很发达,英国政府就把运送囚犯的任务承包给这些船主,运送一趟付一次费用,对于这些船主来说,确实是一笔没有什么风险的好买卖。

从英国到坐船到澳洲大陆,本身路程也远,要走200多天,这就导致了很多囚犯身体扛不住,加上营养不良,根本就到不了澳洲直接就死在船上了,这些船主当然也不是善茬,根本不会考虑犯人的健康问题,既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也不会担心自己收入。把死掉的犯人拖到甲板上,一脚踹到海里去就解决了,恨不得能多死一些犯人,还能节省一点食物,反正运送一次收一次费用。

英国政府一看这样不行,这些船主旱涝保收,根本就没有任何动力去照顾好这些囚犯,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必须改变规则,不按运输的次数付费,改成按照能够活着到达澳洲的人数付费。这样一来,这些船主可就善良多了,一路上都注意犯人的健康,生怕多死一个犯人,一下子就把死亡率降下来了。

所以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像这个例子,既要给这些船主一些好处,又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才能让这些船主按照英国政府的意愿去做。如果只有利,没有害,就很难持续了。

利和害在这里实际上就是限制了对方行为的边界,必须在我设定的边界里边行事,越过边界就必须收到惩罚。

杂于利害这个理论,很多广告文案设计也在运用,基本原理就是能把握住消费者心理的对于某些方面的恐惧心理。

比如:

一想到去头屑,就能想到某个品牌。头屑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害,帮消费者去除这个害,实际上就是变害为利了。

一想到怕上火,也能想到某个品牌。怕上火对消费者来说也是害,帮消费者去除这个害,实际上就是变害为利了。

如果担心买到假的羊毛衫,也能想到某个品牌,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这个广告,但是真要买羊毛衫的时候还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考虑这个品牌的。

这些类型的广告,实际上就是凸显了消费者所担心的的某些方面的害,用自己的产品能够解决消费者心目中的害,来凸显出自己产品的好,这种方式比简单的夸自己产品好要有效得多。

以上所讲的利和害还能比较明确的分辨出来,还有一种利害是隐藏了一个方面,只显现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是暗中达到目的。世界上最成功的植物恐怕就是小麦和水稻了,都是有几千上万年的历史,当他作为一株植物,被人吃掉种子的时候,这是对它们的害。但是反过来看,小麦和水稻作为一个物种,又是非常成功的,成功的让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去种植,去延续这一个物种的生命。从这个方面来看,小麦和水稻是在对人类进行驯化,利用人类的劳动力,去为这个物种的延续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所以,有时候我们从一个局部抽离出来,从整体看的时候,再加上时间的跨度,往往会发现局部的利害关系,在整体上颠倒过来了。

原文: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文章图片6

用兵的方法,不要指望对方不来,要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指望对方不进攻,要靠自己有敌人攻不下来的应对策略。

这一句话说的其实也是《形》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道理。我已经做好充分的可以变通的方案,不断对方什么时候来,从什么方向来,来多少兵力,我都可以根据对方来的情况,迅速做出合理的应对。

由于敌人具体怎么来,是很难预判的。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在制定应对计划的时候,就提前要把变通的方式考虑进来,才不至于等到敌人真正来的时候手足无措。所以我们在很多战例当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要进攻,还是要防守,总是要安排一直部队作为总预备队,或者叫做机动部队,机动部队是不会首先直接出战的,往往是隐蔽待命。机动部队的作用就是调节全局的力量平衡,进可攻,退可守,在关键的时候,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给最需要增加兵力的地方补充兵力。正是由于有了这支机动部队的存在,给整个部队创造了灵活性和调整的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明明很有能力,但是从来不轻易显摆自己的能力,周围的人往往都觉得这个人比较平庸,但是,到了需要用到自己能力的关键时候,突然爆发出很强的能力,迅速的解决遇到的问题。往往在这种时候,形成的这种反差,会真正让人心服口服,也有可能形成一种人格魅力。他们的这种隐藏的能力,实际上就相当于是机动部队,机动部队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的。

原文: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做将领有五种危险:只想着死拼,就会被杀掉;只想着活着,就会成俘虏;脾气暴躁,就经不起轻慢;廉洁奉公,就经不起侮辱,爱民,就可以去烦劳他。这五种缺点,是将帅的大过错,是用兵的灾难。军队覆灭,将帅被杀必然由这五种危险造成,是不能不了解的。

这一段是从将帅的性格方面来阐述不要认死理,要懂得变通。这五种过错是用兵的灾难。这个“灾”字在前面《谋攻》也讲到过,《谋攻》篇讲如果一个将领被激怒,在不应该攻城的时候去攻城,造成大量的伤亡,这是用兵的灾难。这两处的两个“灾”字,既是强调这种结果的严重性,也是在强调这种灾难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孙子说,所以作为一个将领,是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影响着老百姓的身家性命和国家的安危,所以,性格和行为就必须要懂得变通,因为本身就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需要因敌变化而取胜,对手本身就在不断的变,自己也要懂得变。

在《三国演义》当中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用龙来形容英雄这段话,其实也是在说一个优秀的将领应该这样灵活变通。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段话用龙来比喻优秀的将领,能大能小,能屈能伸,飘忽不定,根据情况来灵活变通,比喻得非常的精准。

本篇的内容比较短,但是本篇所讲到的变通,与《孙子兵法》其他篇章的很多内容都是有直接联系的。

比如《计》篇所讲到的诡道: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比如《谋攻》篇所讲到的: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

比如《势》篇所讲到的: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介入江河。

等等等等,还有其他篇章的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了这种变通的思想,也就是说,变通其实是贯穿于《孙子兵法》的始终的。

总结一下《九变》篇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先冷静下来了解清楚客观情况,只有清楚的掌握客观情况之后,才存在变通的基础条件。然后,根据客观情况排除自己的主观情绪,进行权衡变通,一条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路;一个方式行不通,就换一个方式。一定要在各种可能的选择当中,坚决避开最坏的一个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