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总感觉现在的麻雀,和小时候的麻雀不大一样?别怀疑是真的

 炫叶楓雪 2022-12-18 发布于广东

为什么现在看到的麻雀和以前看到的不大一样?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正在日益加深,地球也在不断对人类所做出的破坏反馈着“求救”信息。小时候,我们总能在天空中看到自由翱翔的鸟儿,在清澈的溪水中看到互相嬉闹的鱼儿。但是在如今,这些曾经的童年回忆似乎都随着环境的变化也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

麻雀,正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鸟类之一。小时候,我们总能在田野中,屋檐下,看到它们的身影。但是在如今,小麻雀似乎相较于以前 “变了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或许,人类应该对此反省自我。

“除四害”活动

在建国初期,我国曾经发起过对于麻雀的“消灭运动“,便就是曾经的除四害活动。在当初,我国的麻雀大多是家麻雀,与现在的麻雀不大相同。人类对于麻雀的打击活动,也造成中国国内麻雀的“几近灭绝”。

在建国不足十年的时候,当时中国的粮食生产情况十分糟糕,很多地方仍然存在吃不上饭的情况。国家的落后,粮食的不足,就造成国民的极大不满。

在当时的田野中,好不容易种好的庄稼却总是会被麻雀 “分走一杯羹”,这也让当时的民众极其气愤。这人都已经快活不下去了,哪能容许麻雀再来将来之不易的粮食偷走?所以当时, 麻雀就被人们视为眼中钉,人们对麻雀的厌烦程度也达到顶峰。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1958年左右,国家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除四害活动”, 决心要将这些侵害人民粮食的自然界动物统统消灭,让人民可以吃得上饱饭。 当时公认的四害便有麻雀、蚊子、苍蝇、老鼠。

人们对于这四种动物已经厌烦到极点,所以当国家下令开展 “除四害活动”时,便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支持。家家户户都投入到这场除四害活动中,立志要将所有的害虫统统消灭。

于是人们便采用一切方法展开了对麻雀的消灭活动。

有些人会利用弹弓,将石头往麻雀身上投,将麻雀活活砸死。还有些人甚至直接拿起铁耙向麻雀砸去,一瞬间,活蹦乱跳的麻雀便变得血肉模糊。

就这样,杀的杀,捕的捕, 麻雀一时之间迎来了“世界末日”。这样浩浩荡荡的除四害活动差不多持续了两年左右,麻雀也几乎被消灭得差不多了。

因为麻雀和蚊子、苍蝇等害虫的消失,我国当时的疾病传染率也自然而然减低了很多。 但是人们最关心的粮食生产问题,似乎并没有因此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愈发严重。

麻雀的消失引来更大的麻烦,那便是害虫数量急剧增加。麻雀本来作为害虫的天敌,可以帮助农民解决地里的害虫, 如今 消失了,害虫自然就可以在田地里“横行霸道”,成为下一任更强的“粮食消灭机器”。

不仅如此,各地还逐步出现了更为严重的蝗虫危机,一时之间,国家粮食骤减。 人们又想念起曾经在田野中,屋檐上活跃的小麻雀。

新麻雀的引入

由于原本的麻雀几乎已经在除四害活动中被人们消灭完了,所以国家只能想办法从国外引入新的麻雀。此时中国人民,在意识到麻雀可以消灭害虫后,对麻雀的态度已经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转。

世界上麻雀的种类有约 27种,且麻雀的生存环境要求并不严苛,容易养活,想要引进新麻雀, 对于当时的国家来说,也是一件较为轻松的事情。

根据就近原则,我国先向当时的苏联引进“树麻雀”以及“家麻雀”。

这两种品类的麻雀本身在我国也有存在,所以即使从苏联长途跋涉而来,也能很快适应中国的环境。在此之后,国家为了吸取教训,保护麻雀,就 将麻雀封为“三有动物”, 就是具有科学、生态、社会价值的动物,不再是原先人人喊打的害鸟。

自从麻雀有了新身份,在中国的生活条件相较于之前就好了许多。 进口的麻雀在中国可以肆意飞翔,同时帮助农民解决困扰许久的害虫问题。

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虽然麻雀作为一种杂食动物,会吃掉我们的部分谷物粮食, 但是麻雀的主要食物其实还是害虫。 相较于麻雀吃掉的那点谷物,它们对我们所做出的灭害虫贡献才是更为伟大的。

所以我们目前所看到的麻雀,大 部分也都不是本土的麻雀,而是在曾经“历经苦难”后从国外引来的新麻雀。

我们是“外国鸟”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如今由于杂交水稻的研发,我们能够全部吃上饱饭了,也不用担心麻雀对于粮食谷物的“偷吃”,人类可以与麻雀和平相处,同时也给麻雀存活的良好环境。

但是同以前相比,我们的生态环境还是因为长期的人为破坏变差了很多。对地球伤害最大的,至始至终还是人类。

当初人类可以为了一己私利将麻雀赶尽杀绝,在未来,也有可能因为利益做出对地球更大伤害的行为。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记,地球是我们目前唯一也是最重要的生存星球,保护好我们的地球,树立好保护环境意识是我们每个人所要肩负的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