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了解一下塞尔维亚历史

 兰州家长 2022-12-19 发布于甘肃

塞尔维亚共和国,简称“塞尔维亚”,是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中北部的内陆国,面积约为88361平方千米。首都是贝尔格莱德。与黑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克罗地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其顿及阿尔巴尼亚等8个国家接壤。

文章图片1

根据史书记载,现塞尔维亚境内在六千多年前已有村落,且属当时欧洲规模较大的村落。根据考古发现,在巴尔干半岛的东半部广阔地区就衍生着以洞穴村落和特殊陶器为标志的古人类文化,以及其后的文查文化。文查文化是以现今贝尔格莱德附近的文查发掘地而得名,它们均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塞尔维亚人的祖先属于古斯拉夫人部落,这些部落原先分散居住在喀尔巴阡山脉以东、普利皮亚特沼泽地、第聂伯河和流入黑海的各河流之间的地区,即今天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境内。

受民族大迁徙的影响,5世纪这些部落开始向南迁徙。6—7世纪,南斯拉夫人的一支塞尔维亚人定居于巴尔干半岛萨瓦河中下游以南至亚得里亚海沿岸一带。9世纪,塞尔维亚人建立了早期公国。但这一地区处在保加尔人西扩的征途上,虽经弗拉斯蒂米大公率众奋勇抵抗,使得保加尔人的占领未能得逞,但其一直千方百计地干涉塞尔维亚人的内部事务。因此,为摆脱保加尔人的威胁,塞尔维亚等斯拉夫人纷纷依附拜占庭帝国。同时,在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下,塞尔维亚人纷纷改信东正教。后来,这里就形成了“受过洗礼的塞尔维亚”。

文章图片2

到10世纪末,因拜占庭帝国的扩张,塞尔维亚的疆域开始出现分裂,东部拉什卡地区受拜占庭帝国直接统治;西部的特拉武尼亚、扎胡姆列等公国仍以拜占庭帝国为宗主国。11世纪中叶,相对独立的杜克利亚公国先后占领了西部和东部地区,建立了庞大的杜克利亚公国,亦称泽塔公国(1077年改称泽塔王国)。12世纪匈牙利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几次战争,为塞尔维亚摆脱拜占庭帝国的统治与领土扩张提供了机会。

1168年,斯蒂芬·奈马尼亚成为拉什卡的大茹藩(公国的地区行政单位),通过与其他茹藩合纵连横,建立了一个庞大却又松散的塞尔维亚王国和延续了200年的奈马尼亚王朝。在这期间,塞尔维亚王国先后从罗马教廷获得建立独立教会大主教辖区的权力,并脱离奥赫里德大主教辖区教会的管理,成为政教合一的国家;完成了第一部“法规”,对牢固团结国内各地区、保证国家独立与发展、维护塞尔维亚民族,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将疆土扩张至亚得里亚海、爱奥尼亚海和爱琴海,占巴尔干半岛面积的2/3。

1354年奥斯曼土耳其开始入侵塞尔维亚,由于塞尔维亚内部上层内讧致使对外抵御能力大大被削弱,1389年双方在科索沃地区发生激战,以塞军惨败而告终(该战役的结果如今尚有争议)。到1459年塞尔维亚最后一个城堡斯梅代雷沃被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占领,从此拉开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塞尔维亚近500年封建军事统治的序幕。

在此期间,只有少数的塞尔维亚人能够在城镇生存,而且伴随着欧洲一些国家与奥斯曼土耳其军队交战,无论何方获胜,塞尔维亚总是牺牲品,《波扎雷瓦茨和约》(1718)和《贝尔格莱德和约》(1739)都对塞尔维亚疆土做出了较大变动。疆土的变动也使得人口出现新的迁移:北部的瓦拉几亚牧民与塞尔维亚人出现融合;一部分人迁到匈牙利南部和现今的伏伊伏丁那自治省,一部分人迁到波黑地区;奥斯曼土耳其有计划将阿尔巴尼亚穆斯林大量移民至现今的科索沃自治省。这种民族迁徙本该是促进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但受外部势力的影响,使得地区出现了新的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对后来的地区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图片3

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入侵后,塞尔维亚国内各地居民自发组织起许多“哈伊杜克”队伍袭击占领者,这些队伍后来也成为人民起义的骨干力量。持续不断的起义使得塞尔维亚收回了部分主权:1830年,塞尔维亚获得了内部自治和建立独立的国家行政机构的权力,并在两年之后脱离了君士坦丁堡大总主教辖区的管辖;1833年,塞尔维亚收回了土耳其统治下的最后6个“纳希”。值得注意的是,起义队伍已经开始探索建立未来新国家。

在1804-1813年的乔治·彼特罗维奇(卡拉乔治)领导的第一次塞尔维亚起义中,起义者上层设想了未来国家模式,核心思想是要消除国家内部生活中的土耳其成分,具体包括:其一,建立“从贵族到平民都必须接受同一种法律的约束”的法治国家;其二,体现在1807年8月制定的一部塞尔维亚宪法性法律(草案)的方式中,即把塞尔维亚变成一个由各“纳希”组成的联邦,以限制卡拉乔治的权力;其三,要求俄国沙皇全权代表管理塞尔维亚和俄军进驻等,但军事的惨败使得这些计划都成为泡影。1815-1817年,米洛什·奥布雷诺维奇领导的第二次塞尔维亚起义使塞尔维亚成为相对独立的国家。

1835年,塞尔维亚国民议会制定了一部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现代宪法,但由于欧洲国家统治阶层因这份过分开明的宪法具有“传染性”而感到恐惧,这部宪法在巨大的外来压力之下最终被废除了。三年后,塞尔维亚在外力强制下接受了《土耳其宪法》,国民议会被取消,权力范围与管理方式几乎回到了过去。一直到1842年“武契奇暴动”后,新政府在加强塞尔维亚行政管理的同时,制定了第一部民法法典和一系列其他法律。这使得农民成为自由农,而且使塞尔维亚成为欧洲当时唯一受国家保护的小农社会,为现代塞尔维亚民族奠定了基础。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之下的巴尔干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地区,导致该地区民众起义愈演愈烈。

1876年1月,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战时同盟向土耳其宣战。翌年4月,俄国也对土耳其宣战,获胜的俄国与土耳其签订了《圣斯特凡诺条约》,攫取了马其顿和塞尔维亚的部分领土,期望建立由其扶持的大保加利亚,这一举动遭到欧洲列强的强烈反对。在列强们瓜分势力范围的1878年柏林会议上,塞尔维亚获得了曾经失去的独立以及尼什、皮罗特、托普利察和弗拉涅等地区的领土,但塞尔维亚却被划入奥地利的势力范围,直到1882年才被宣告为王国,并设立独立的教会,其国土仅包括今塞尔维亚的中部。这次国际会议为以后的地区纷争埋下了巨大隐患。

文章图片4

19世纪40年代起,塞尔维亚国内民众起义的同时,又掀起了民族复兴的热潮。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乃至政党在社会各个领域纷纷成立,文学作品和各种刊物相继问世,各种文化机构,包括各类学校和出版团体迅速组建,其宗旨是培育民族意识、激发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励民族独立与奋进的精神。他们将语言视为现代塞尔维亚民族形成和国家建立的基本手段。武克·卡拉季奇根据“怎样说就怎样写,怎样写就怎样读”的语言学原则,创造了新的塞尔维亚文字,并用这种新文字出版了他编写的民间文学作品、辞书和翻译作品。

尽管未能实现创建统一的南部斯拉夫语和以塞尔维亚或以克罗地亚为中心统一南部斯拉夫民族国家,但这不仅成功推动、发展和组织了为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而战的社会政治力量,而且传播了民主和自由的思想。在此推动下,塞尔维亚民主环境得以不断改善,1870年后,在塞尔维亚拥有选举、结社和出版的权利,拥有直接、无记名选举和地区自治等权利的人群范围越来越大。1888年,宪法还宣布所有的塞尔维亚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至1904年,塞尔维亚享有选举权的人数比例之高居欧洲的第三位。

文章图片5

19世纪后期,塞尔维亚仍是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落后国家,国家虽然也扶持工业,但发展迟缓。进入20世纪,塞尔维亚工业有了迅速发展(1903-1910年期间增长8倍),国家的主导力量也日渐转移到城市和民族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的诞生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促使工人运动领袖迪米特里耶·图佐维奇于1903年创建了塞尔维亚社会民主党,同时成立塞尔维亚工人联盟作为全国性的工会中央组织。但是,官僚阶层和军队却形成了一股颇为强大的军国主义力量,在帮助塞尔维亚人民摆脱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不过,他们在占领地的所作所为却十分恶劣。

同时,国外欧洲列强也开始了争夺巴尔干地区的斗争。欧洲大部分国家在经历了19世纪下半期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民族国家统一后,各国整体实力都有了大幅提升,因此开始对1878年柏林会议确定的巴尔干势力范围产生冲击。至20世纪初,列强们在巴尔干展开新一轮争夺,最终导致各方力量的重新组合,出现了两个帝国联盟,即以英、法、俄为一方的协约国和以德、意与奥匈帝国为一方的同盟国。巴尔干诸国对它们则非此即彼地追随和依附。

文章图片6

与以往的争夺领土不同,这次势力范围争夺主要是市场的新争夺战。地区内各国除了加紧军队建设外,就是为相互间的频繁外交活动与签订密约而东奔西走,这些密约既包括对土耳其联合作战,也包括彼此如何分配战后“胜利果实”。1912年10月8日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因分占新地盘而对立。在奥地利的策动下,保加利亚于1913年6月29日向塞尔维亚和希腊发动突然袭击,塞尔维亚在获得罗马尼亚和黑山的支持后,展开奋勇反击,由此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8月10日签订的《布加勒斯特条约》,重新划定了巴尔干半岛诸国的版图,其中塞尔维亚领土扩大了约4万平方千米,一方面同希腊、保加利亚一起瓜分了马其顿,收复了科索沃;另一方面却被迫从阿尔巴尼亚撤军,从该地区获得出海口的计划破产了,而且北部的伏伊伏丁那地区当时为奥匈帝国所管辖,不在塞尔维亚国土范围之内。在两次巴尔干战争期间,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爆发了反对塞尔维亚统治的起义,塞尔维亚的社会主义者开展了反对资产阶级民族沙文主义的斗争。

塞尔维亚在巴尔干战争中的胜利鼓舞了仍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南部斯拉夫人,这些国家中的秘密革命组织,尤其是青年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形成并发展起来,其共同目标是摧毁奥匈帝国和本国的统治阶级,主张各民族的革命组织联合起来,为民族间的相互宽容和建立各民族大家庭而奋斗。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革命组织“青年波斯尼亚”成员G.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街头用勃朗宁M1900型自动手枪连开七枪,刺杀了正在对萨拉热窝进行访问的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和他的妻子索菲。以此为借口,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塞尔维亚于1914年年末成功地抵抗了奥匈帝国的三次进攻,1915年,同盟国(包括奥匈帝国、德国、保加利亚)共同向塞尔维亚发动攻势,并占领了塞尔维亚全境。直到1918年,同盟国战败,塞尔维亚得以复国,同年12月,塞尔维亚、邻国黑山以及由原奥匈帝国所管辖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伏伊伏丁那共同组建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即南斯拉夫王国的前身,史称“第一南斯拉夫”。

文章图片7

1918年新成立的第一南斯拉夫并未就实行中央集权制还是联邦制达成协议,而是留待制宪会议去决定。多数民主党和激进党对君主制国体持保留态度;共产党人主张成立苏维埃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农民党坚决主张由克罗地亚族、塞尔维亚族和斯洛文尼亚族组成联邦国家;塞尔维亚国王和政府主张实现中央集权制。面对未来国体,各派政治力量展开激烈斗争,集中凸显在1920年11月的立宪议会选举和1921年6月的立宪前前后后,最后圣多夫节宪法确定实行中央集权制,塞尔维亚国王成为胜利者。

但国王又变本加厉,在“维护和热爱南斯拉夫”的“爱国主义”旗号下,强制实施“统一”,而置民众的民族情感于不顾,并于1931年9月颁布新宪法,公开宣称南斯拉夫只有一个民族。这一行径激起了包括塞尔维亚人在内的各族人士的反感,政权遭到全国性的普遍不满和反抗。王国内部的矛盾看似是民众要求的民主政治与国王的专制统治之间的斗争,其实并不仅如此,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经常发生的“较量”,实际上是分权主义(要求实行民族自治)与中央集权主义之间的斗争,以及其他民族权益得不到尊重而产生的民族问题和社会问题。l931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又加剧了政局动荡。1934年10月,亚历山大国王在访问法国时遇刺身亡。

亚历山大死后,以帕夫莱亲王为首建立了摄政委员会。此时国内主张议会制度和立宪政府的呼声甚高,经过1935年议会选举,最终成立了一个和解政府。但“克罗地亚问题”“仍然未能有效解决。后来经各党派斡旋,1937年10月签署了一个协议,决定未经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的多数同意,不得通过新宪法,这也使得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的关系得以缓和。基于巴尔干半岛的战略地位,二战双方都在拉拢南斯拉夫,尤其是南斯拉夫的有色金属对德国更具有战略意义。在德国的“努力”下,1941年3月25日,南斯拉夫王国政府签署了加人轴心国的文件,这在国内遭到在野党、工农群众以及部分军官不满,抗议活动此起彼伏,但均遭到镇压。两天后,以杜尚·西莫维奇为首的部分军官发动政变,推翻马切克政府。

文章图片8

1941年4月6日,德国军队向南斯拉夫发动闪电战,4月10日-12日,萨格勒布、卢布尔雅那和贝尔格莱德相继沦陷。南斯拉夫最高统帅部于14日宣布投降,国王及其政府逃亡国外,领土被瓜分,其中塞尔维亚由德国直接统治,并将其疆域缩小到少于两次巴尔干战争前的边界范围内,伏伊伏丁那大体被匈牙利兼并,科索沃并入阿尔巴尼亚。德国法西斯利用多种方式与方法促使南斯拉夫德意志化。面对国土沦丧,各政党开始出现政治立场的变化和组织的分化,有的投靠占领当局,有的持骑墙立场,尽管这些政党态度各异,但拥有一个共同点,即维护原有的社会制度,不让共产党人利用这种战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决定通过建立人民武装、举行起义、开展反法西斯人民解放运动来领导人民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统一,争取各民族和社会的解放。

1939年年初,约·铁托受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之命,回国组建南共中央委员会以加强对国内革命斗争的领导。1941年4月10日,南共成立了以约·铁托为首的军事委员会。6月22日,南共中央发表告全国人民书,号召全党为进行武装斗争做好直接准备。6月27日成立了以约·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击队总司令部。7月4日,南共中央贝尔格莱德会议决定:号召南斯拉夫各族人民举行起义,基本方式是开展游击战。尽管起义遭到各种反对势力的反对和抵抗,但起义势如破竹,至1941年夏,起义地区已扩大到全部领土的1/3。

武装起义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大国、南斯拉夫王国流亡政府、资产阶级各集团内部的不同反应,使各种政治势力发生了新的分化,特别是出现了南斯拉夫王国政府及其追随者们与侵略者“合作”势头的加强,以共同对付人民武装斗争。面对这一情况,1942年春,南共中央提出,建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作为国内最高权力机关,同时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民解放运动的武装力量和党组织的建设。1942年11月26日-27日在比哈奇召开的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代表会议上,选出了委员会的执行委员会,履行最高政权机关的职能。

1943年,反法西斯人民解放战争发展迅速,它标志着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战场的根本转折。至1943年年底,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了全国1/2以上的领土。人民解放运动的壮大和国内社会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为南斯拉夫解放运动得到国际承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43年11月29日-30日在亚伊策召开的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第二次代表会议做出“在联邦制原则基础上建设南斯拉夫”的重要决定,各民族均拥有自决权。但会议最终还是未能解决南斯拉夫联邦体制的问题,未能确定联邦组成单位之间的界线以及科索沃和梅托希亚、伏伊伏丁那、桑贾克的地位问题。虽然国际社会都承认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在反法西斯中的重要作用,但基于各自的长远利益,一直未能在法律上承认南斯拉夫的新政权。

为此,1944年1月起,南斯拉夫全国解放委员会同英国政府之间展开了持续近半年的谈判。1945年3月7日,民主联邦南斯拉夫联合政府宣告成立,约·铁托任新政府总理兼国防部部长,舒巴希奇任外交部部长,其他一些党派代表和无党派人士也进入了联合政府,这一政权立即获得美、英、苏三国及其后的其他盟国、中立国的相继承认。至此,南斯拉夫人民在南共的领导下,经过4年极其艰苦的抗战,夺取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迎来了和平和新政权的诞生。

二战后的新政权遇到严峻挑战。资产阶级及旧政权势力不甘心自身在新政权机构中的劣势,进入临时国民议会的旧议员们以联合政府副总理格罗尔(民主党成员)为首组成了议会反对派。他们反对联邦制,要求将马其顿和黑山划归塞尔维亚,否认人民解放战争中建立的政权机关的合法性,要求停止对战犯和投敌者的惩处,反对南共的领导作用等。此外,天主教会也出来反对新政权,切特尼克和乌斯塔沙“的残部等反革命势力也妄想伺机反扑。1945年9月10日,侨居国外的资产阶级政治家集团向伦敦同盟国外长会议发出备忘录,要求由各党派组成新政府来组织立宪议会的选举,民主党和其他一些党派宣布退出大选。接着,联合政府副总理格罗尔、外交部部长舒巴希奇和其他一些政府成员相继提出辞职,以此对联合政府施加压力,从而导致联合政府实际上的破裂。

然而在1945年11月11日的立宪会议选举中,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阵线却大获全胜。新议会在1945年11月29日宣布,建立包括塞尔维亚在内的“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史称“第二南斯拉夫”,其是“共和国形式的人民联邦国家,是各民族平等的共同体”,并以南斯拉夫各民族的名义废除君主制,废黜国王佩塔尔·卡拉乔尔杰维奇及其王朝,剥夺国王和王朝的一切权力。至此,只维持了8个月的临时联合政府及封建王朝残余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文章图片9

1946年1月30日,立宪会议通过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宪法》,立宪会议改名为联邦人民议会。新宪法确定,塞尔维亚是复合的联邦单位,其内部设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和科索沃-梅托希亚自治省。根据联邦宪法精神,塞尔维亚于1947年1月17日通过了共和国宪法,确认了作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员国的地位。

1948年南联邦与苏联决裂。1961年铁托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共同创立了不结盟运动。南斯拉夫在铁托的领导下,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着重各民族团结以及国家的统一。南斯拉夫在这个时期成为了东欧共产主义国家当中较富裕的国家。南斯拉夫在1990年代初期解体,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重组成立由塞尔维亚主导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

1999年科索沃战争后联合国建立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并结束20世纪90年代的南斯拉夫内战。2003年,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重新组建,将国名改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5月21日,黑山透过公民投票决定正式独立,6月3日黑山议会正式宣布独立,6月5日塞尔维亚国会亦宣布独立并且成为塞黑联邦的法定继承国,塞黑联邦因而解散。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自行宣布独立为科索沃共和国,但塞尔维亚拒绝承认。塞尔维亚政府已经宣布绝不放弃科索沃的主权,准备采取多项制裁措施,但保证绝不使用武力阻止科索沃的独立。

文章图片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