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五胡乱华”?是文明的进程还是汉人的耻辱?

 茶香飘万里 2022-12-19 发布于山西

#头条创作挑战赛#天下大势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古代历史在每一次分合时,似乎都要经历强烈的民族阵痛。

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真正分裂的时间,实际只有百余年,具体是这么算的:从秦到清的两千一百年间,秦、两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这十个王朝,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都是统一的,时长占到了一千六百余年。

而剩余的几个朝代,三国、东晋与十六国及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与金等四个时期则是分裂的,时长占到五百余年。但是期间有四百年为民族对立和战争时期,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分裂并不一样。

文章图片1

所以,除去这四百年,那可不就是只剩下百余年了么,这百余年就是“魏蜀吴三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

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恐怕还需要一些概念的支撑,比如对“国家分裂”概念的设定,我们通常所说的古代国家,它是指一个单元化的民族,还是一个多元化的民族?

如果是一个单元化的体系,仅仅指代汉人,那么上述的表述似乎可以成立,但实际上“五代十国”同样也有重大民族问题的存在。

如果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那所谓的国家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集体,就不能把因“民族对立和战争”导致的“分裂”从中国历史中剔除出去,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古代中国,不应该单纯地仅把由汉人建立的政权,汉族聚居地的中原王朝视为正统,而应该从地理范围内考量,将其中的一切政权和民族都视为合法存在的国家。

在明确上述概念后,现在可以从客观上来评价一下“五胡乱华”了。

文章图片2

五胡十六国与东晋的“罪与罚”

历史上的“五胡”,一般指匈奴、羯、鲜卑、氐和羌五个少数民族,他们都是东汉末年以来,从中国西部和北部内迁的少数民族。这些游牧民族趁着西晋“八王之乱”,纷纷起兵杀入中原地区,最终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和北方的混乱。

实际上,早在“八王之乱”前,游牧民族南侵就一直是历史上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由于受制于游牧文明的局限性,他们对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始终怀有向往之心,为了得到农耕文明的成果,他们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掠夺,掠夺日常生活的一切物资,包括人口在内,其策略一直就是抢完就跑的游击战术。

游牧民族之所以采取游击战术,主要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将中原王朝吃掉,而中原王朝也不可能大规模的深入游牧聚集区,就拿西汉与匈奴之间的几十年战争来说,汉武帝是让匈奴人怕了,但西汉经济也因此损耗巨大。

但是一旦中原王朝陷入混乱,游牧民族就了可乘之机,乘虚而入。所谓的“五胡乱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文章图片3

“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衰败,北方游牧民族大举集体南侵,西晋无力抵挡,汉人贵族只好集体南迁,在南方建立了“东晋”,而北方则陷入游牧民族的统治之下。

游牧民族越过长城占领了中原,但随之问题也产生了。在此之前,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过着游牧生活,但深入中原地区之后不得不转换生产方式,也就是转为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

在此之前他们的地盘有限,一下子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广大的领土,他们也是需要时间来消化的。

对于领地的管理,大一统的秦汉王朝是如何解决的呢?有两套系统,即法家+儒家,法家就是一套复杂严密的官僚机构,以此保证皇权能够到达帝国的每一个郡县,这是“法”;儒家就是以“礼”、“仁”的道德思想教化百姓,以减少社会的管理成本,这是“儒”。

这两套系统是农耕民族所特有的,大多数游牧民族都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更不用说实践了。既然没有管理经验,那么面对这么广大的领地,他们该怎么办呢?

文章图片4

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他们用武力捣毁了西晋,也只能继续使用武力对他们所占领的区域进行统治与征服。因此,在表现形式上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

其一,对留居汉民大肆劫掠屠杀;

其二,不同政权之间混战不断,政权更迭频繁。

长年混战导致人口急剧下降,同时游牧民族之间的争霸赛,又导致北方先后出现了二十多个民族政权。

从氐族人李雄和匈奴人刘渊分别建立政权始,至北魏太延五年(439年)灭北凉的136年间,各少数民族先后在北部和西南地区建立了多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

如果以晋太元八年(383年)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淝水之战为界,十六国的建立过程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此之前建立的政权有: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在此之后建立的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和夏等。

此外,还有没算在十六国之内的政权,即前期鲜卑拓跋部建立的代,冉闵建立的魏,以及后期建立的西燕政权。

文章图片5

这个时期的北方,各族之间的关系频繁呈现出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民族压迫与反压迫斗争不断。同时,长期的动乱,不同统治者对民众的狂暴屠杀、劫掠和奴役,给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民生活于水火之中,生产也极度不安定。不可否认,这是“五胡乱华”的罪名及其对历史发展的负面影响。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逃到南方的东晋,是否就呈现出一片和谐的局面?实际上东晋也不太平。

我们知道东晋是一个典型的门阀士族政权,是王、谢、庾、桓四大族势力平衡下的产物。

晋朝皇族司马睿,在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政权,但是这个政权 与秦汉政权有着很大的区别,皇权利益不是第一位的,世家大族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由此呈现出比“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更加恶劣的政治环境,史称“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士庶之别由此难以逾越。

文章图片6

这种门阀士族政权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只要皇族的势力变弱,大权就会旁落,而为了争夺发言权,东晋内部也是斗争不断。比如谢、桓两家与皇室的斗争,以及皇室司马氏之间的斗争。

东晋内部的派系斗争直接激化了社会矛盾,统治者致力于笼络世家大族,对底层民众的生活并不关心,从北方流落南方的民众,原本为了躲避战乱,但到了南方之后,为了生存他们又不得不投身于豪强门下为奴,阶级压迫同样很严酷。

孙恩起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动的,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对日益腐败的东晋政权也发出了强烈的警示。

就在镇压孙恩起义之际,桓温之子桓玄乘乱出击,在王谢庾三族相继衰落之后,桓氏成为唯一的大族,桓玄借助北府兵的力量,轻而易举地消灭了东晋。

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不论是北方的“五胡十六国”还是南方的东晋王朝,其内部都不太平,都是战乱频发,南北人民基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深受统治者的压迫。

那么,是否在这一时期全是负面影响呢?也不尽然,也有正向的发展。

文章图片7

战乱中的闪光点

东晋以来,中国北方有史以来第一次被游牧民族占领。尽管在纷乱的北方,战争频繁,但所有参与混战的目的却都很明确,也是为了最终的大一统,这是历史的趋势。

游牧民族在探索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自觉地选择了汉化,比如汉赵政权的建立者刘渊,在政治上自称自己是大汉王朝的合法继承人,说他是汉高祖的外孙和汉皇帝的表兄弟,他有合法地位接管大汉政权。

实际上他是大汉的仇人还差不多,西汉与匈奴可是势不量力的,所谓的和亲也不过是无奈之举。刘渊当然也不是诚心汉化,他这是为了借壳上市。但他这么做,至少证明汉文明一直牢牢主宰着历史的命脉。

文章图片8

再如羯人石勒,在他身边有位张良一样的人物张宾,在乱世中,张宾主动投靠石勒,做了他的谋士。有了张宾的石勒如虎添翼,很快自称赵王,建立了后赵。

在建国后,他也表现出对汉文化的敬重,明令禁止侮辱汉族知识分子,还专门设立公族大夫来管理士族,实行了汉胡分治的政策。

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他目不识丁,但他高度重视文化教育,曾亲临太学和小学考试儒家的经义,他不识字不要紧,就让儒生读给他听。

如果说匈奴人刘渊披了一张汉文明的外衣,那么羯人石勒已把汉文明印在了脑海里,而氐人苻坚则是把汉文化刻到了骨子里。

文章图片9

苻坚从小就开始学习汉文化,而且他不只自己学,还让其他人也学。在攻下代国后,居然把被俘的代王送进了太学。

而且在他手下,也同样有一位重量级的汉人谋臣,就是王猛。有了王猛,苻坚加速了前秦的汉化,同时也加速了统一的进程。建元十二年(376年),苻坚统一了北方,由此实现了北方短暂的统一,为“五胡乱华”以来的北方民众带来一丝生机。

但是在王猛死后,苻坚为了自己更大的梦想,把矛头对准了东晋,以图实现一统天下。于是,淝水之战爆发了。

但结局却是意外的,淝水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率领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的前秦军,居然没有敌过八万人的东晋。

最后为五胡十六国画上句号的是鲜卑人的政权北魏,其中孝文帝为消除民族界限,突破重重阻力,进行了汉化改革。

文章图片10

从上述的例子当中,可以看出,游牧民族对汉文明的向往,在进入中原地区后,主动进行汉化,从而实现了自觉的民族融合。

同样,偏安于东南的东晋,在进入南方后,北方大量的普通民众不堪北方战乱,也迁徙到了南方。由于他们掌握着北方社会先进的生产力,因地制宜,将自己先进的生产力与南方湿润的气候条件相结合,对南方经济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也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对于“五胡乱华”,笔者认为,可以用生物学的理论来评价,即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西晋虽然实现了大一统,但它所实行的分封制管理制度却是落后的,当一种文明呈现出疲态时,那么另一种文明自然不会放过机会,更何况,汉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此之前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斗争,或者说是融合。

在五胡十六国这段特殊的岁月里,不过是游牧文明在通过激烈的对抗方式来实现向先进文明的过渡,我们现在的民族一家亲的观念也是来自于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