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鲜卑族的历史

 关心明天1 2023-06-07 发布于江西

百度百科: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秦汉之际,东胡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所以鲜卑一些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鲜卑随匈奴侵扰边境,中原人始知其族。匈奴分裂后,鲜卑摆脱其控制,87年鲜卑大破北匈奴 [1]  。91年,受东汉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机占据蒙古草原。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他死后各部独立发展。三世纪早期曹操将南匈奴安置于中原,鲜卑人据其旧地。三世纪前叶,轲比能再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交好曹魏,他死后各部又独立发展,与中原王朝时和时战。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建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386年拓跋部建北魏 [2-3]  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663年被吐蕃吞并。拓跋支裔建西夏国。鲜卑史上建11国。
南下的鲜卑人建国后,从游牧转向城镇生活和定居农业,大力汉化。小部分融入藏族。关外的鲜卑拓跋部有一支后来定名锡伯族 [4]  。慕容部的一支建国吐谷浑,一部分成为土族的主体 [5]  。

  

鲜卑民族起源

鲜卑族生活场景模拟雕塑鲜卑族生活场景模拟雕塑

对于鲜卑的民族起源,史学界还没有定论,但基本认为鲜卑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转化而来。主要有四种说法:
  • 东胡说

鲜卑源于东胡是最广泛的说法。《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均说鲜卑就是东胡的余部。晋代王沈编纂的《魏书》与司马彪的《续汉书》等史籍也提到,鲜卑与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史记索隐》引东汉胡广云:“鲜卑,东胡别种”,更证明鲜卑来源于东胡。
  • 东夷说

卢朐河水系卢朐河水系

三国韦昭在《国语·晋语》:“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一条注解为:“鲜卑,东夷国。”很多学者据此论证,详细解读了鲜卑起源于东夷。比如李德山认为鲜卑是东夷支系邾娄族 [6]  ;黄烈认为鲜卑应是九夷之中的白夷 [7]  等等。1960年夏,考古工作者在今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矿区北部达兰额罗木河东岸发现了鲜卑早期墓群。这座大型的古墓群考证约为2900年前至东汉初期的鲜卑人墓地,出土遗物300余件。墓葬中有大量的牛、马、羊殉葬和陶器、铜器、骨器、 木器、贝壳等随葬品,其中袋形三足陶铜器和头北单茔墓葬方式都说明了墓群主人与黄河流域文明悠久的联系,木器和贝壳等随葬品的出土更让人猜测他们与东夷文化的渊源。
  • 山戎说

史记集解》引东汉服虔云:“山戎北狄,盖今鲜卑。”
  • 逃亡汉人说

史记索隐》引东汉应奉上奏汉桓帝书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号。”
翰苑集》引《汉名臣奏》云:“鲜卑者,秦始皇蒙恬筑长城,徒亡塞外。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

鲜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最后去了哪里?两千字看懂鲜卑的历史

播报文章

妖火历史观

2022-03-10 21:42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鲜卑这个民族,如今早已经不存在了。不过,鲜卑之所以会消失,不是因为被消灭,而是被彻底同化了。

有关鲜卑的故事,我们还得从汉朝那会儿说起。话说在汉朝的时候,鲜卑原本是生活在北方的众多民族之一。但是在秦末汉初的时候,因为匈奴忽然崛起,鲜卑被匈奴征服,成了匈奴的附属民族。

后来,因为这个民族,常年生活在鲜卑山一带,所以便被称之为鲜卑族。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整个西汉时期,中原王朝其实并不知道鲜卑的存在。因为当时鲜卑所在的位置,比较靠北,中间隔着匈奴。因为这个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汉其实并不知道鲜卑这个民族。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汉朝和匈奴大规模开战,匈奴遭到了重创。此后上百年的时间里,汉朝一直在持续进攻匈奴。在汉朝的进攻之下,昔日不可一世的匈奴,终于被打得由盛转衰。匈奴衰弱以后,鲜卑则是开始逐渐崛起,地位开始逐渐提高。到了东汉刘秀在位时期,鲜卑曾经随同匈奴,一起南下,后来被东汉王朝击退。

直到这个时候,中原王朝才知道了鲜卑的存在。

再后来,东汉王朝继续执行对匈奴的打击任务。双方又打了数十年之后,匈奴被彻底打得支离破碎。一部分匈奴向西逃往,最后去了欧洲那边。另一部分则是彻底臣服于汉朝,开始不断和汉朝同化。

因为匈奴的衰落,北方草原上开始出现势力真空。匈奴的衰落,对鲜卑而言,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到了东汉中期的时候,鲜卑已经逐渐取代匈奴,成了北方草原上新的霸主。

不过,就在鲜卑刚刚想南下中原的时候,东汉王朝马上就给予了雷霆一击。当时的东汉王朝,虽然已经走上了下坡路,但军事力量其实还是比较强的。所以这一战之后,东汉直接把鲜卑给打到分裂了。

因为这场战争,刚刚冒头的鲜卑,不得不再次蛰伏下去。直到东汉末年的时候,随着中原内部常年内乱,鲜卑才再次得到了机会。

这一次,鲜卑聪明了很多,并未直接选择南下,而是选择先进行发育。当时鲜卑内部,还出现了一个轲比能的强人。在他的带领下,鲜卑不但再次统一,而且还有了统一的规划。此时的鲜卑,一边选择臣服于北方的魏国,另一方面则是连年骚扰魏国边境,不断强化自己。

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三国时代的中原,虽然内斗不止,自身消耗极大。但魏蜀吴三国,每一个都强得超乎想象。就在鲜卑刚刚再次统一后不久,北方的魏国便察觉到鲜卑的威胁。当时魏国内部,有个刺史,觉得这样的鲜卑,实在是个祸害,所以便直接派了个刺客,把这个轲比能给刺杀了!

轲比能死后,好不容易再次统一的鲜卑,瞬间就再次分裂了。而这次分裂,也为接下来十六国时期,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

三国时代之后,接下来就到了西晋王朝。在此期间,中原这边发生了很多事情,所以一直没空去管北方草原的问题。而草原那边,分裂的鲜卑,开始逐渐形成了慕容、宇文、段、拓跋等多个部落联盟。

如果这个时候,中原这边比较强大的话,北方如同一盘散沙式的局面,根本不可能对中原造成任何影响。但问题是,西晋开国之后不久,内部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爆发后,西晋内部长期混战。而且,到了八王之乱后期,司马家的几个王爷为了夺权,甚至开始联合这些边疆民族,一起参战争权。

这下子,北方的这些游牧民族,便彻底看清了中原内部的虚弱。

公元304年,随着匈奴贵族刘渊,正式起兵称帝,西晋终于走上了灭亡的道路。在刘渊称帝的同时,西晋周围的很多边疆民族,也开始纷纷起兵,入主中原。而作为北方草原上的霸主,鲜卑自然也不甘落后,很快开始南下入侵。

此时的鲜卑,虽然处于分裂的状态,但是整体实力却十分强大。所以,在接下来南下中原的过程当中,几个强大的鲜卑部落,全都不甘落后,纷纷建立了各自的政权。

比如,慕容部落建立了燕国,拓跋部落建立的魏国,乞伏部落建立了西秦,慕容部落的一个分支,后来辗转来到了青海地区,建立了吐谷浑政权……

因为西晋灭亡之后,残存的司马家王族,逃往南方再立政权,并且此后一直守住了江南。而北方则是被很多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所占据。在这个过程当中,北方比较有名的政权,一共有十六个。所以,这段历史时期,就被称之为东晋十六国时期。

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之后,对北方社会造成了极为惨烈的破坏。在此期间,不同的游牧政权之间,相互厮杀。北方汉族士族,也不断开始起义,以宗族为单位建立坞堡。总之,在长达上百年的时间里,整个北方,长时间处于战乱的状态当中。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无疑是一个惨剧。但同时,如果不是当时鲜卑处于分裂的状态,而是以统一的形式南下,东晋能否守得住江南,恐怕都是一个问题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年刺杀轲比能的那位魏国刺史,其实是真正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在整个十六国时期,经过常年的混战之后,最后,以拓跋家为首的北魏政权,成了最后的胜利者。此后,北魏逐渐统一了北方,与此同时,南方的东晋政权也彻底衰落,最后被刘宋政权取而代之。

北魏和刘宋这两大政权,几乎是同时代出现的。而这两大政权出现后,却又谁都无法奈何谁。所以,自此之后,中原长时间南北分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朝。

而在南北朝期间,北魏的统治者,也注意到了激烈的胡汉矛盾。为了强化自身统治,北魏的统治者,开始进行汉化改革。从文化到政治体系,一律开始汉化。这期间,最有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经过这场改革之后,北魏政权开始彻底汉化。就连拓跋家的姓氏,也开始由拓跋改为元。而鲜卑族内部,虽然也有人反对汉化,但在国家力量的面前,仍然无法抗拒。最关键的是,就在北魏刚刚完成汉化改革后不久,北魏因为内部的土地兼并问题,开始出现农民起义。接下来,北魏开始内乱,最后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再后来,东魏被高氏篡权,变成了北齐。西魏被宇文家篡权,建立了北周。此后又过了数十年,北周吞并了北齐,再次统一北方。

在北方战乱的同时,南方也数次改朝换代,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时代。等到北周统一北方的时候,南方已经到了南陈时代。不久之后,北周内部再次动荡,外戚杨坚掌权,而后篡位建立了隋朝。隋朝开国之后,杨坚花了数年时间准备,最后大军南下,一举灭了南陈,彻底结束了南北朝时代。

但是,到了隋朝的时候,大家其实已经没有鲜卑族这个概念了。

因为在之前的南北朝时代,鲜卑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彻底汉化,并且大家相互融合。隋唐时期的皇族,身上基本都有鲜卑族的血统,但同时又以汉人自居。

尤其是到了唐朝,随着唐朝灭掉了吐谷浑,鲜卑不管是作为一个民族,还是作为政权,都已经彻底消失,完全融入到了中原文明当中了。

鲜卑族是如何崛起的?拓跋氏,慕容氏的逐鹿中原

东胡鲜卑族显于史书者,共五部:乞伏氏、秃发氏、宇文氏、慕容氏和拓跋氏。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它们先后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建立多个割据政权,其中以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版图最大,历时最久。当刘裕在长江流域代晋建宋时,就意味着黄河流域的五胡十六国行将谢幕,而以狂风扫落叶之势最后戛然收尾的胜利者,即为鲜卑族之拓跋部。拓跋部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到439年统一北方。肇基北朝,拉开了南北朝对峙的帷幕。立国长达一个半世纪(386年~534年),北方万里江山尽为其所有。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由游牧民族过渡到农耕民族,是鲜卑族拓跋部历史上的重大变化。而其所建立的北魏政权,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因为这一民族善于吸收汉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使该民族脱胎换骨,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迅速提升。当时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每个民族都面临诸多对手,互相杀伐,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如果稍有闪失,整个民族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万丈深渊。好在拓跋部的几代首领都能审时度势,纵横捭阖,确定先后打击的目标,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鲜卑族拓跋部谱写出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时代最强音。正是在这种血与火交织成的惨烈熔炉中,铸就了中华民族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鲜卑族拓跋部是其中融合最为彻底的游牧民族,他把原始部落的尚武精神与华夏民族的辉煌文化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催生出新的民族精神与性格,喷薄出勃勃生机。在中国的历史书页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北魏帝国的承前后,也就搭建不起隋唐恢弘盛世的桥梁。

拓跋史迹

鲜卑拓跋部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居于鲜卑山,因此得名。后渐南迁至蒙古草原,以“射猎为业”,靠游牧为生。“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他们在大兴安岭北端或东麓游牧渔猎了数百年,繁殖了六七十代人。在中原的夏商时期,史书上始出现一个叫毛的首领,才开始组成氏族部落联盟。史书上说:“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

但是,强悍的匈奴人雄踞漠北,恃强凌弱,一路追杀着他们。鲜卑人几乎无路可逃,最后逃到大兴安岭深处一个天然的洞穴里,即鲜卑旧墟石室嘎仙洞,在此休养生息。

北魏建立后,拓跋贵族依据“人相传授”的口碑史料,约略知道自己的祖先发源于大鲜卑山石室。石室坐落在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在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侧,鄂伦春人称之为嘎仙洞(1980年7月考古发现)。在离洞口西侧的洞壁上,刻有201字的祭文,是拓跋焘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派中书侍郎李敞来此祭祖时刻下的。

东汉初年,匈奴境内连年灾害,人畜死伤大半。乌桓(我国北部游牧民族)乘机进攻,匈奴北徙数千里,漠南空虚。时拓跋部落联盟首领推寅,率领族人,向南迁移到“大泽”地区,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呼伦湖区一带游牧。

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北匈奴被汉朝与南匈奴、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又大规模成扇形南迁与西迁,进至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南匈奴10余万众,亦自号鲜卑。拓跋部落一个叫邻的酋长,为便于迁徙,“七分国人”,加上拓跋本部,共有8个部落单位,即拓跋八族,放弃呼伦湖附近的牧地,南迁填补匈奴留下的空白,最后到达了今河套平原东部一带,“逐水草而居”,拓跋部被人称为“索头鲜卑”。由于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尤其适合畜牧业发展,拓跋部慢慢强大起来。拓跋部逐渐与土著汉人、丁零、乌桓、匈奴人残余等通婚融合成一新的部族,社会生产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邻因此被大家推为“推寅”。显然,“推寅”此时已演进成拓跋酋长的称号。

邻的儿子诘汾,相传与天女相配,生子力微(175年~278年),故当时谚云:“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说明在中原的三国时期,拓跋部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没有产生一夫一妻制家庭。曹魏甘露三年(258年),力微取得世袭权,在定襄郡的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一带),尝试着建立了政权。初现国家的雏形,这是拓跋部迈出的重要一步。

西晋末年,部落首领猗卢(?~316年)统一了拓跋各部,在永嘉之乱中依附西晋,抗击匈奴刘聪、羯赵石勒。因有功于朝廷,在310年被西晋怀帝册封为代公,314年,进封为代王。拓跋部居住的定襄郡则被称为代国。猗卢得晋人帮助,开始设置百官,“明刑峻法”。猗卢把境内各族分为南北二部,由南北两部大人统率。这时的代国虽已初具国家政权性质,但部族的传统习俗依旧,仍处在部落军事联盟崩溃的前夜,部落首?为原始民主选举产生,君民平等,礼俗宽简,谁也不能有特权。而猗卢要仿效汉制,行使君王的绝对权力,就不可避免地要与祖宗传统、各酋长的根本利益发生尖锐冲突。当时,在代国境内有很多归附者和土著汉人,鲜卑贵族就用新旧人来区分这些归附者。他们把鲜卑八部人称为旧人,归附的晋人、乌桓人及其他民族的人称为新人。新旧人之间,互不任,矛盾重重。猗卢信任新人,引起了旧人的憎恨。猗卢便用残酷的刑法压服各部,前后杀死上万人之多,在拓跋八部引起恐慌,但也引起了公愤。316年,也就是西晋灭亡的那一年,拓跋其余七部(猗卢部除外)联合猗卢子六修,发兵往讨猗卢部,猗卢兵败逃匿民家,被民妇认出,猗卢被杀。猗卢死后,拓跋部重新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之中。

建国立制

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其首领什翼犍(318年~376年)重新统一拓跋各部,在繁(今山西浑源西南)继位,自封代王,建立代国,又重新迈出了建国的艰辛步伐。

什翼犍曾在后赵石勒都城邺城做人质10年,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后被迎回,即代王位。制定法律,设置官职,选贤任能,各司其职,起用汉族人作长史。他设左右近侍,宣传诏命;又设内侍长4人,参与政务。汉人燕凤为右长史,许谦为郎中令,官号完全复制晋朝。制法律六条,规定犯大逆之罪男女老少皆斩,盗私物者以一赔十。“控弦百万,号令若一”,部落酋长此时已成了军事长官。代国的国家体制开始确立了。公元340年徙都盛乐,初步涉足农业生产,封建因素有很大增长。

鲜卑拓跋部从力微建都定居始,中经猗卢,再到什翼犍,拓跋部经历了14个首领,终于走向了正式建立国家的轨道。到什翼犍时,国家机构更趋完备。拓跋部的社会形态也彻底摆脱了原始公社制而向阶级社会迈进。其表现形式就是不再以血缘关系组成氏族,而是以地域来划分居民,组成行政单位。一些新加入的部落、逃亡的流人和战争中俘获的奴隶,成为拓跋部落新的成员。在力微时期,就有内陆诸姓75姓,四方诸姓35姓,其中有匈奴、高车、柔然等族,加入到这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中来。如此以来,象征国家权力的军队、监狱等也就随之出现了。再加上生产力的发展,交换也产生了,汉族商人长期往来于拓跋部与汉地之间,用牲畜交换金帛缯絮。这些都毫无例外地加速了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正当拓跋部在建国的道路上疾走的时候,不幸与前秦大帝苻坚遭遇,苻坚一代雄主,有志于统一中国。因此苻坚在灭掉前燕之后,就把目光投向了北方草创中的代国。

公元376年,前秦大军在石子岭一战中大败代军。身患重病的什翼犍逃到阴山之北,太子寔君在堂兄拓跋斤的挑拨之下,起兵将什翼犍以及自己的继母、六个异母弟弟全部杀死。拓跋部发生内乱,前秦趁势攻下盛乐城,代国灭亡。苻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对拓跋寔君弑父之举,深为痛恨。遂把拓跋寔君和拓跋斤押至长安,处以车裂之刑。为奖赏伐代有功的匈奴族首领,又将代国一分为二:黄河以东归匈奴族独孤部刘库仁统率,黄河以西归匈奴族铁弗部刘卫辰统率。

代国灭亡时,寔君子拓跋珪5岁,随生母贺兰氏逃到了舅家贺兰部,依附拓跋珪的舅舅贺兰讷。不久,贺兰讷的弟弟贺兰染干发现外甥拓跋珪英武多智,就想方设法要除掉他,多亏贺兰氏机智保护,才屡屡化险为夷。拓跋珪在战乱流离中,度过了10年寄人篱下的日子。

拓跋珪(371年~409年),出生于参合陂北(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岱海)。鲜卑族人,北魏开国皇帝。为什翼犍嫡长孙,故幼年生活在皇宫中。虽然早年过着流亡生活,但拓跋珪性格刚强,被拓跋诸部认为是能“光复洪业,光扬祖宗者”。

383年,苻坚兵败淝水,前秦土崩瓦解,北方短暂的统一又为分裂割据所取代。拓跋珪借助贺兰部家族的势力,乘势纠集诸部,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在牛川(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召开部落大会,宣布即代王位。迁居盛乐,重建代国。定年号为登国。这是北魏的开始。拓跋珪时年15岁。同年4月,拓跋珪称魏王,改国号为魏,制定典章,重建国家,史称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

拓跋珪继代王位时,整个塞上还处于分裂状态。为了稳固地位,统一各部,拓跋珪连年征伐,向四周各部落如高车、柔然、库莫奚、独孤部等不断发动战争,收服了周边许多部族,获得大量牛马和牲口。尤其是对拓跋部世仇刘卫辰父子,拓跋珪更是怀着复仇的决心。394年,在北伐柔然凯旋之后,又一鼓作气回师大破刘卫辰部,刘卫辰父子相继死于乱军之中,拓跋珪犹有余恨,把5000多名俘虏全部投入到黄河激流之中淹死。刘卫辰族诛,只有第三子郝连勃勃逃脱,他就是后来十六国之一大夏国的建立者。

此役拓跋珪缴获良马30多万匹、牛羊400多万头,一跃而为塞北唯一的强大部落,周围各部族无不闻风臣服。

魏道武帝是北魏前期一位十分英明的君主,在他的周围,集结了一大批汉族人才,凡士大夫来谒门求见,不论老少,一概引入谈话,量才录用。才使北魏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并在参合坡大破强大的后燕,使北魏的势力深入到中原地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