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并不神秘

 刘昆山书苑 2022-12-19 发布于江苏

创新并不神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每一页每一章都明明白白地写着两个大字:创新。从饮血茹毛到精烹细饪是饮食的创新;从构木为巢到建楼筑厦是居住的创新;从披皮着羽到西服革履是衣着的创新;从骑驴驭马到高速铁路是行路的创新。大概最初人们是从役使畜力得到启发,进而发现了可以代替人力的还有风力、水力,以至到蒸汽机的机械力和电动机的电力。生产力的每一步发展,任何一种代替人力的力量的出现,都是创新的结果。包括朝代的更迭,无一不包含着观念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标尺,创新是时代前进的火车头。时代在前进,观念在更新。我们的身体已经随着时代的列车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头脑、理念绝不能仍然停留在工业经济时代。

创新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可以说,从古到今人类无时不在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本来司空见惯的创新,到了现代反而成为一件神秘的事情了。对创新的误解,使不少人认为创新是“具有高学历、高学位人的事情”,是“天才,精英才能干的事情”;认为创新“是充满失败的危险事情”,“是比西天取经还要难的事情”;还有的认为,只有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才叫创新,其他的都不属于创新。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一些权威提出的令人费解的创新定义,以及创新内涵的不确定性是产生创新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不要被外国权威的创新定义吓着

剖析创新神秘论,一些权威给创新下的深奥定义,让人望而生畏是一个重要原因。

创新的权威当属美籍奥地利人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里首先提出了曾轰动西方经济学界的“创新理论”,并且一直享有盛名。他给创新下的定义,将创新限定为“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创新“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这样的创新定义限定了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与“生产函数”“生产要素”有关,并且能够“建立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重新组合生产要素”的人,排除了所有与“生产函数”“生产要素”无关或者无权改变“生产函数”“生产要素”的人。况且,“生产函数”“生产要素”如何界定亦非常人所能熟悉。这样的创新定义也限定了创新的客体只能是“把从来没有过的关于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便有非同寻常的“新组合”,只要“生产系统”不予“引入”,创新也就不能进行。

熊彼特对创新有一个详细的解说,将以下五种情况作为创新的内涵: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上新的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例如通过“托拉斯化”),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这样的解说,进一步局限了创新的范畴,只有新产品、新方法、新市场、新材料和新组织才能归属创新。

实质上,熊彼特并没有给出创新一个完整的、准确的定义。从其对创新的界定来说,充其量是狭义的“企业创新”的定义,“生产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的定义,而非广义的创新定义。

另外,熊彼特在创新的认知上,也有一些不够准确和欠妥之处。熊彼特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的永动机”。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新组合”“经济发展”,都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创新确实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创新绝非仅仅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应该说,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只不过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创新的推动作用更大,创新活动更加受到重视。

关于创新主体,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由“企业家”这种特殊的主体所从事的事业,进行创新取决于企业家的特殊的天赋、特殊的动机、特殊的才干,是主观需要。尽管熊彼特一再强调,“企业家”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资格,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这种理解显然是不准确的,是狭窄的。创新的主体理应是广大的掌握足够知识的人才,即知识资本的“载体”,而不仅仅是企业家。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动力是不确定的,创新是不可预测的、不可控制的,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难以人为地进行设计。

实际上,创新并非只是企业的实践活动,而是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领域构成一个网络,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互作用。只有在充分把握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要素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才能全面理解创新的概念。熊彼特狭义的创新理解,突出了交互作用网络中的某些重要方面,但还远不能体现创新的内在复杂性。于是在熊彼特之后,从广义的角度对创新予以界定的努力不断出现在许多学者的著作中。

许多专家、学者对创新从各个方面加以定义,使创新概念从熊彼特主要从技术层面的解释,发展到了一个范围极其广泛的概念。

其中有代表性的定义是:

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从发现潜在的需要开始,经历新事物的技术可行性阶段的试验,到新事物的广泛应用为止。创新之所以被描述为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因为它产生了某种新的事物。

创新是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的新事物的过程。

创新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的新变化的接受。

创新是指新事物本身,具体说是指被相关使用部门认定的任何一种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制造物。

……

被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彼得·德鲁克将创新定义为:“创造一种衡量绩效新尺度的变革”,“创新的行动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在他看来,“创新并非在技术方面”,“凡是能改变已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的行为都是创新”,如体现在企业管理、技术营销和组织体制等方面的新能力、新行为,即属于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是比较宽泛的创新观点。

只有破除“创新神秘论”,使创新从专家、学者的象牙宝塔中解放出来,还创新的本来面目,才能在最大范围内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破除“创新神秘论”关键在于科学地、准确地定义创新,让人们都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创新,使创新真正成为一种普遍的劳动技能。

第二,通俗的中国创新定义

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是一种劳动技能。从劳动技能的角度来定义创新,才能实现创新的解放,创新的普及。让我们从一个创新案例的全过程来体会和理解创新的实质和定义。

20039月,海尔集团向市场上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其洗净比高达0.87,比普通洗衣机高25%;其售价为5000元左右。这款产品创新性地解决了15个世界级的难题,拥有32项专利。

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来自人们传统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挑战和质疑,而要解开观念上的死结,必须从“洗衣”这个事物的源头,即事物的本质说起。自从人类发明了纺纱织布,剪裁制衣以来,洗衣便成了日常必须做的事情了。洗衣的“本质”是将沾染在织物上的污垢和油渍,有效地与织物纤维分离,以保持衣服的洁净。从洗衣的“本质”出发,人类创造了多种洗衣方法。先是手的揉搓,木制棒槌的捶打;进而用碱性物质将油渍等酸性物质中和,包括早年老百姓使用的淋出的草木灰水以及碱水、肥皂等。现代洗衣机是用机械旋转的力量代替手的揉搓和棒槌捶打,用洗衣粉进行化学中和。不用洗衣粉洗衣机的创新就是从深入研究“洗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始的。一般的洗衣粉洗干净衣物的步骤,先是将洗衣粉溶于水以后,产生弱碱性,与酸性的污垢和油渍中和;再用洗衣机产生的旋转水力,把污垢从衣物上分离下来,洗衣粉里面有少量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产生泡沫,把污垢包围起来,阻止污垢再附到衣物表面,这样污垢就会随着水排走,把衣物洗干净。

海尔集团的创新者发现洗衣粉的功能主要是碱性物质的中和作用,如果能够把普通的水经过电解分解为碱性离子水,那么同样可以代替洗衣粉的中和作用。继续探讨,他们发现电解水的“副产品”是酸性的离子水,可以用来对衣物进行消毒。总之,用电解的碱性离子水取代洗衣粉是完全有可能的。

正是基于对洗衣“本质”的“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海尔公司采用独创的电解原理及活化水技术,经装置电解后产生的电解水具有PH911的碱性,达到增强洗涤去污目的,取代了传统的洗衣粉,从而创新出了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由于没有洗衣粉残留,对老人、孩子以及其他皮肤敏感的人群无疑是一个福音。

探析海尔集团创新不用洗衣粉洗衣机的过程,有四个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对“洗衣”这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了新的、深入一步的认识和把握。为了将沾染在织物上的污垢和油渍,有效地与织物纤维分离,通常的办法是用洗衣粉形成弱碱性水,与织物上的酸性油渍中和可以达到洗净衣物之目的;海尔深入研究发现,将水电解为碱性离子水,与织物上的酸性油渍中和照样可以达到洗净衣物之目的。这是对事物本质新的、深入一步的认知和把握。不用洗衣粉洗衣机,对于固有的洗涤传统而言,不仅是创新,甚至是一种离经叛道的颠覆性革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尔集团不用洗衣粉洗衣机一举荣获洗衣机行业唯一的“2006中国消费电子年度创新大奖”。

(二)对“洗衣”和“电解”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把握是创新不用洗衣粉洗衣机的基础。特别是对水电解稀缺知识的了解和把握。自来水通过“膜化学、电渗析”的电解专利技术电解为弱碱性水,并控制其PH值为911之间,成为该项创新的关键。该洗衣机能够通过控制水流在电解槽内停留的时间、电流的大小来保证电解效果。在水循环时,水又被分解成酸性离子,使这一产品更具有了杀菌消毒的作用,杀菌消毒率达到99%。

(三)从“不用洗衣粉”可以洗净衣物的思想产生,即对“洗衣”的本质和规律获得新的、深入一步的认识和把握之后,海尔集团即开始了艰难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为了把对“洗衣”事物新的认识用来对洗衣机进行改进、改善、改造,海尔集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整合了海尔集团的全球研发资源,花7年时间进行研制。海尔集团把其当作确立高端市场主体地位的先锋,并寄予了厚望。在7年的研发过程中,前期研发出了多种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但是海尔集团却始终没有把这些产品推向市场。海尔的目标是要把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做成一个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这就意味着其洗净比不能低于普通洗衣机,而其售价不能比普通洗衣机高太多。 直到20039月,海尔集团才向市场上推出了全球第一台真正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然而,这项具有颠覆性意义的创新,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市场能够接受的商品,还需要冲破传统消费习惯的障碍,需要付出很大的市场教育成本。海尔集团几乎是采用了“全民科普”的教育方式,在3年的市场培育期中,海尔不用洗衣粉洗衣机凭借领先的技术和突出的洗净效果,逐渐得到了各界的认可,最终使不用洗衣粉洗衣机由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四)不用洗衣粉洗衣机的创新,具备健康、环保功能,开创了全新的洗涤方式,有助于引领现代家庭高品质生活方式。由于没有洗衣粉残留,对老人、孩子以及其他皮肤敏感的人群避免了伤害。由于不用洗衣粉,一次漂净省水约50%。由于采用漂甩二合一技术,漂洗甩干同步进行,省水节能。不用洗衣粉洗衣机还具有杀菌除臭技术,可以有效杀死细菌,做到自然清新无异味。不用洗衣粉洗衣机的创新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探析上述案例,我们觉得不能用所谓“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来定义创新,洗衣机的“生产要素”中并不存在水的电解要素,如何“重新组合”?创新必须重新定义,才能正确揭示创新的真实内涵。

研究归纳像海尔不用洗衣粉洗衣机的创新案例,在充分研究中外学者的创新定义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创新的定义是:创新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知识的思索、知识的联想、知识的感悟基础上的,对事物的本质和事物的规律获得深入一步的、新的认识和把握,并利用新获得的认识和把握,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关方面的事物进行改进、改善和改造,并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有利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

                            【《财富之路》第七章  创新是优秀“财富之父”的基本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