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出色的思维是什么样的——《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十五)

 祈雨馆 2022-12-19 发布于北京

卷第五十二 汉孝顺皇帝下永和三年(公元138年)

【原文】:

乔至,开示慰诱,并皆降散。良到九真,单车入贼中,设方略,招以威信,降者数万人,皆为良筑起府寺。由是岭外复平。

【翻译】:

张乔到了交阯,展示善意进行抚慰诱降,各路叛众全都投降散去。祝良到了九真,独自乘车进入叛众当中,施展谋略,以威信进行招降,投降的人数达到好几万,都为祝良建造府衙。于是,岭外地区再一次平定。

文章图片1

东汉时期,交阯和九真大体位于今天我国云南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区,九真在交阯的南边。在九真的南边,还有一个郡,叫日南。

就在两年前,日南郡的象林县民众起来造反了。

交阯刺史带兵去平叛,结果不仅没有胜利,反而被围攻,坚持了一年后,兵员粮草不济,形势很严峻。

朝廷让大家商量对策,公卿百官都说,应该征发荆(今湖北一带)、扬(今江苏一带)、豫(今河南一带)、兖(今山东一带)四州吏民四万人去支援,由高级将领统帅。

文章图片2

从这个对策来看,大家应该是觉得前线的州郡主官不善于打仗,去一个专门统兵征战的高级将领肯定会胜利;支援的这四个州位于中原地区,总体安定富庶,出点儿兵员粮草没什么问题。

但是,大将军府的一个参谋李固提出了反对意见,非常有水平。我们看他是怎么分析的。

“若荆、扬无事,发之可也。今二州盗贼磐结不散,武陵、南郡蛮夷未辑,长沙、桂阳数被征发,如复扰动,必更生患,其不可一也。”

这是他给出的第一条理由。如果荆州和扬州没什么情况,征发也行。但是当前这两个州还有反叛力量盘踞勾结,没有散去,武陵郡和南郡的蛮夷尚未安定,长沙郡和桂阳郡多次被征发,如果再去扰动这四个郡(均属于荆州或扬州),必然会进一步生出新的祸患。这一条被放在了第一位,为什么?我们看着这两个州,都在中原地区,离京城洛阳并不太远。边疆有叛乱可以从容应对,如果家门口生战生乱,不仅需要另外再去平定,而且最主要是它直接威胁帝国的中心。不能因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边远郡县,影响到王朝的行稳致远。皇权永远是第一位的,永远是核心。

“又,兖、豫之人卒被征发,远赴万里,无有还期,诏书迫促,必致叛亡,其不可二也。”

这是第二条理由。兖州和豫州的士兵被征发,要去万里之外,不知道什么时候返回,再加上朝廷强迫催促,一定会导致逃亡。兖州和豫州比上面那两个州离洛阳更近,更靠北,紧挨着洛阳。京城周边地区常年安定繁荣,民众生活环境好,习惯于平安喜乐,现在要去边疆打仗,心里本来就极不情愿,还又是从大北方跑到大南端,到时候逃跑的人肯定不少。这一条是接着上一条说的,朝廷提出征发荆扬豫兖四州,第一条说了荆扬不能动,那么这一条就说兖豫。兖豫倒是能动,但抓上四万壮丁容易,半路跑多少就不确定了,确定的是肯定会跑,而且不会少。

“南州水土温暑,加有瘴气,致死亡者十必四五,其不可三也。”

这是第三条。南方的州郡气候炎热,还有容易致病的瘴气,北方人去了水土不服,十之四五会死去。这条接着第二条说。即使没有逃跑的人去了,对那边的气候水土不适应,又会死掉一部分。

“远涉万里,士卒疲劳,比至岭南,不复堪斗,其不可四也。”

这是第四条。长途跋涉,士兵疲劳,等到了岭南地区,也没有战斗力了。这句紧接着第三句说。扛过了气候水土,尽管活了下来,但已经没有战斗力,也就是凑个数,胜利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军行三十里为程,而去日南九千余里,三百日乃到,计人禀五升,用米六十万斛,不计将吏驴马之食,但负甲自致,费便若此,其不可五也。”

这是第五条。大军一天的行程是三十里,总路程是九千多里,需要三百天。按照每人每天消耗五升米算,总共用米六十万斛,这还不算将领官吏和驴马的食用,就当士兵自己去。这一条接第四条。虽然胜算小了,但消耗却一点儿不少,保守算下来也得六十万斛米,消耗巨大。

“设军所在,死亡必众,既不足御敌,当复更发,此为刻割心腹以补四支,其不可六也。”

这是第六条。军队打仗的地方,士兵一定还会死很多人,既然打不赢,只能再从中原地区征发,这是在切割心腹弥补四肢。这一条接前面两条,士兵战斗力不堪,粮草消耗巨大,死上一堆人后还得继续征发,这就又出现了第一条讲的那种情况,为了次要的事情动摇了根本的东西。

“九真、日南相去千里,发其吏民犹尚不堪,何况乃苦四州之卒,以赴万里之艰哉!其不可七也。”

这是第七条。前面的六条讲的是被征发的吏民在不反抗的前提下会出现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这些吏民可能直接反了。因为九真郡离日南郡有千里,相对比较近,在这种情况下,被征发的吏民尚且感到难以承受(最初九真郡征发当地的吏民去平叛,结果吏民不堪忍受就反掉了),更何况是万里之外的这四州,将会更加艰难,更加难以预料。通过眼前活生生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

“前中郎将尹就讨益州叛羌,益州谚曰:'虏来尚可,尹来杀我。’后就征还,以兵付刺史张乔。乔因其将吏,旬月之间,破殄寇虏。此发将无益之效,州郡可任之验也。”

前面的七条是针对大家说的征发,这几句是针对大家说的让将领过去代替州郡主官负责平叛。以前中郎将(武官)尹就去讨伐益州的羌人叛乱,益州民间流传的谚语说,敌人来了还好点,尹就来了反而会杀我,后来朝廷就把尹就召了回去,把士兵交给了刺史(州最高行政官员)张乔。张乔带领军队原来的主将辅佐官吏,一个月的时间就灭了入侵的胡虏。这说明派遣将军过去没有益处,州郡主官完全可以胜任。通过这个实实在在的例子,有力地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能不能完成平叛任务,不在于职位或职务,而看个人的实际才能勇谋。才能勇谋不行,就像尹就,不仅平不了乱,反而越平越乱;有才能有勇谋,还是手下那群人,照样能出色地平定叛乱。

“宜更选有勇略仁惠任将帅者,以为刺史、太守,悉使共住交阯。”

这一句紧承前面的结论,提出应该选择有勇略有仁慈惠赏之心的人领导平叛,让他们出任刺史、太守,然后派遣过去全都住在交阯。为什么都住在交阯?原因是接下来这一句。

“今日南兵单无谷,守既不足,战又不能,可一切徙其吏民,北依交阯,事静之后,乃命归本。”

现在日南郡兵力单薄、粮草不足,防守不够,进攻不能,可以把郡内的吏民先向北迁徙,依傍交阯,叛乱平定以后,再命令他们回到原处。这是提出了当前应对不利局面的权宜之计,暂时后撤,守住交阯,保存自己。

“还募蛮夷,使自相攻,转输金帛,以为其资。有能反间致头首者,许以封侯列土之赏。”

吏民撤出来以后怎么办呢?这一段给出了后续的策略。就是转而招募蛮夷自己人,使他们内部互相攻打,州郡这边给其中的一方提供金银布帛等物质。如果蛮夷内部有人能够反水取下他们头领的首级,就许诺给予封侯和分封土地的赏赐。这个策略听上去很有智慧,也很诱人,但毫无疑问需要具备相应能力的人才能完成。谁可以呢?他推荐了两个人。

“故并州刺史长沙祝良,性多勇决,又南阳张乔,前在益州有破虏之功,皆可任用。”

曾担任过并州刺史的长沙人祝良,性格非常勇敢果决,还有南阳人张乔,之前在益州打败胡虏立有功劳,都可以任用。事实证明,李固不仅分析深刻,眼光也很准。

“昔太宗就加魏尚为雲中守,哀帝即拜龚舍为泰山守。宜即拜良等,便道之官。”

昔日文帝在魏尚的住地恢复他云中太守的职务,哀帝在龚舍的住所让他出任泰山太守。朝廷也应该简化程序,便宜行事,立刻授予祝良他们官职,让他们选择近便的道路赶紧去上任。最后李固举了这两个前朝皇帝破例任用有才能官员的例子,以使祝良和张乔能够快速到任。朝廷授予高级官员职位都有严格的礼仪,但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应该从有利于事情的角度灵活变通。可许多官员固执于坚持礼法制度,所以有必要拿先帝的例子讲清道理,这个是最有说服力的。

大家听了李固的话,全都同意,这种共识一般是很少见的。朝廷立刻就按照李固说的做了。祝良和张乔担任职务以后,虽然具体的做法和李固说的不一样,但全都是用智谋手段和平解决了问题。

李固最终能成为东汉名臣实至名归。

文章图片3

我们通篇看一下李固的分析思路。

首先他找准要反驳的焦点,即征发和派将,做到有的放矢,靶位准确。

然后他一个一个来,先说征发。

如果实施这个事情,会不会有其它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李固先从这个角度进入。

事物除了其本身之外,更多的是处在和其他事物的联系当中,做什么事情,不能光盯着本身。

征发涉及到四个州。其中两个州本就存在不安定因素,再征发就可能引起更大规模的动乱。这对皇权这个重中之重有什么影响呢?影响很大,因为这两个州的地理位置就在中原地带,离京城并不遥远,动乱会直接威胁朝廷。这就排除了此两个州征发的可能。

考虑产生的影响,紧紧围绕最核心最重要的方面。

另外两个州没什么情况,可以征发。

那么,此时就把问题拉回到事情本身,看征发进行以后,会遇到什么困难问题。

做事情就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

李固把问题分析的焦点对在了人这个根本因素身上。这个是非常厉害的。我们现在讲“以人为本”,讲“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都是经过了多年理论发展取得的成果。李固在东汉就展现出了异曲同工的思想。

第一,人会跑。两个州的环境和民风导致这些被征发的吏民不可能老老实实受这个罪。

第二,没跑的会死。南方气候不同北方,炎热有瘴气。

第三,没死的战斗力不足。长途跋涉,条件又差,疲劳困乏。

第四,人要吃饭。保守估计也是一笔大数字。

第五,战力不强,耗费巨大,打不赢还得继续补给。为了边远小地掏空中原核心,不值当而且隐患巨大。

第六,前面还都是吏民愿意跟着来,如果受不了直接反了,反而增添了更大的麻烦和危险。这不是猜测,而是已经发生过的事。

我们看这六条,围绕人这个核心,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逻辑十分严密,非常贴近现实,直指问题根本。

说完了征发这个事,接下来就是派将。

李固只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恰到好处,非常能说明他想强调的那个道理,就是决定事情成败的是人,而不是职位或职务。采用事例的方式讲道理,而且还是上一朝才发生的事,几乎就在身边,更能增强说服力。

分析完问题以后,就要提出自己的主张。

即派两个才能突出的州郡主官过去领导平叛。事情具体分两步,先回撤,再施展谋略。谋略的关键是用利诱的方法,让蛮夷起内哄,自相残杀。可以说,这个主张完全针对问题提出,很有操作性,也很能体现水平,很大程度上抓住了蛮夷反叛的问题核心和蛮夷的软肋,那就是利益(这也是所有人的软肋)。为利益聚到一起,必然就能用利益使其分散。

当然,祝良和张乔用了更灵活更勇猛的办法,连骗带诱,连吓带抚,祝良甚至单车跑到了对方那里,但总的方向是按照李固说的来的,即用谋略平叛。

李固最后还不忘关照细节,就是建议简化封官礼仪,抓紧时间让他们上任。用的还是先帝的事例,具备最强说服力。

最后整理一下,李固的分析对我们思考问题有什么启发。

一是找准问题焦点。

二是分析围绕核心。

三是关照事物联系。

四是抓住问题根本。

五是力求逻辑严密。

六是紧贴任务实际。

七是事例胜于强理。

八是主张基于利益。

文章图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