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习惯性反驳

 富书 2022-12-19 发布于北京

作者:沫小童(富书作者),来源:富书(ID:kolfrc)

习惯性反驳,是一种本能;但懂得克制反驳欲,却是一种能力。

听过一个很有寓意的对话:

峨眉山上的古庙里,住着一位活了近百岁得道高僧。

有人专程跋山涉水,向他请教长寿快乐的秘诀。

高僧答:“勿与愚者争。”

对方立马反驳:“我完全不认同你的观点。”

大师答:“是的,你说得对!”

《道德经》有云:“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面对不同意见或批评,愚蠢的人喜争好辩,总想语欲胜人;而智慧的人,却是静而不争,自我内省精进。

习惯性反驳,是一种本能;但懂得克制反驳欲,却是一种能力。

成年人最大的愚蠢,便是习惯性反驳。

习惯性反驳别人,是最大的无知

有这样一则故事。

秀才与老农争论“三七二十一,还是三七二十八的问题”。

两人争论不休,差点打起来。

为了证明自己正确,二人便到县衙,请县太爷主持公道。

县太爷问明缘由,让老农先回家,后打了秀才二十大板。

秀才委屈大闹:“明明我是对的,为何打我?”

县太爷回答:“你堂堂一个秀才,却和一个白丁较劲,你说该不该打?”

秀才听后,羞红着脸。

认知不同时,很难能理解对方的感受。而认知水平越低,越爱反驳。

生活中这种人比比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

不管我们谈论何种话题,表达怎样的观点,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反驳,第一句话就是否定句。

然后,不管正确与否,只要能语欲胜人,他就沾沾自喜,自我感觉良好。

可事实上,这种行为,看似能获得一时的胜利,却赢不了长久的利益。

因为,他始终像只井底之蛙,困在自己低层次的认知世界里,思维缺乏弹性,所以难以容纳不同的观点。

《圆桌派》里有这么一句话:“偏执的人,只会从他看到的世界里,刻意挑选能证明自己是对的东西。这样的人,不会因见多识广而开阔,反而是越经历,越狭隘。”

卡尔逊,刚发明静电复印机技术时,他来到IBM总部大楼,想要出售这项发明专利。

IBM总裁托马斯·沃森看了他的履历,发现他的本职是律师,立刻对他产生了偏见,对发明失去了兴趣。

于是派经理去接待他,而经理想着IBM拥有全球最顶尖的研发团队,怎么轮到他一个无名小卒提供。

于是,在他介绍发明内容时,经理频频反驳。

先是反问:“我们已经有碳素复写纸了,你这复印机的成本高、体型又笨重,有何用处?”

他一一解答经理的质疑,可对方仍不罢休,直接揪着他的履历反驳道:“你的本职不是律师吗,怎么干起工程师发明工作了?”

卡尔逊不再解释,而是收起图纸离开。

5年后,IBM总裁托马斯发现IBM的大量业务,被一家名叫“施乐”发展迅猛的新公司抢走了。

经过调研,总裁发现“施乐”公司的热销产品为办公复印机,而设计师就是当初被IBM否定的卡尔逊。

作家成甲在《好好学习》这本书里,提到“红灯思维”。

它意指:针对外界提出的不同意见或建议时,第一反应是排斥、指摘的消极处事方式。

具有这种思维的人,屏蔽了新事物,不愿意做出改变,只相信自己的判断,结果让思想长久被禁锢,缩小了自己的眼界。

而很多关系、很多利益,恰恰输在了“红灯思维”上。

著名企业家马斯克的一句话,放在这里极为合适:

“我现在不和人争吵了,因为我开始意识到,每个人只能在他的认知水准基础上去思考。以后有人告诉我2加2等于10,我会说,你真厉害,你完全正确。”

越反驳越无知,一味的否定别人,不但不能体现你的无所不知,反而暴露了你的认知偏差。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很多时候,比起你知道的多少,能不能妥善处理“不知道 ”更重要。

只有管控制反驳欲,才会缩小认知偏差快速成长,才会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活得越来越通透。

愚者句句反驳,智者字字反思

高尔基在 《十戈比银币》中有一段话:“智者受到赞美时字字反思,愚者受到批评时句句反驳。”

刘德华就是这样践行的。

他在出道40周年时,举行了一场特别线上的活动。

直播现场,主持人马东问他是如何面对曾经遭受过的一些流言蜚语的?

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有人赞赏你的时候,你要字字反思;人家所有的批判,你如果句句反驳,你必然失败。”

所以,往后不管他遇到多少质疑和批评,他都不会据理抗争,而是虚心接受,自我反思,不断精进成长,这就是他能红一辈子的原因吧。

正所谓:“弱者自困,强者自察。”

愚昧的人,喜争好辩,自断利益,困在成长的边缘;而聪明的人,反求诸己,自我精进。

汉武帝时期,公孙弘见多识广。

每次议事,他都会把事情详细陈述给汉武帝,却常常遭到同僚的嘲讽和驳斥,但他从不去争辩。

又因他生活作风极其节俭,被人说哗众取宠,他也不解释,仍旧做好自己。

后来,汉武帝问他:“你所陈述的事情是对的,可当大臣们诘难你时,为何不辩解呢?”

公孙弘笑着回道:“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面对他人的质疑和反驳,他没有据理力争,而是用沉默与包容的处世态度,专注行政,最终从一介布衣到封侯拜相。

有一句话很有道理:“为人处世,反驳是本能,反省是本事。”

我们无法管住别人的嘴,但可以管住自己的内心,人心有多大,就能容纳多宽广的世界。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绞尽脑汁在言语上胜过他人,而是静而不争在行动上提升自我,在自己的领域过好自己的生活,然后成就自己。

当你成为闪闪发光的人时,你的能力,胜过一切言语上的辩论。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是克制自己的反驳欲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最令人讨厌的沟通方式”榜单,你会怎么选?

结果让人意外的是,“讲道理”居然被列为答案榜首。

哈佛大学教授茱莉亚·达尔从小热爱辩论。

渐渐地,她的辩驳能力让周围人都哑口无言,可身边亲密的朋友却一个个疏远。

她开始意识到,比赛中擅长辩论是种能力;而生活中常常辩驳,则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无力。

比如:为了宿舍执勤安排问题和室友争吵,是因为自己没有经济条件租单间;

为了修改课程评分试图说服老师,是因为自己没能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她意识到这点后,便开始将辩论投入事业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而生活中克制反驳欲。

从高中辩论队队长,到世界学校制辩论赛冠军,随着不断精进自己生活上克制反驳欲,她发现不顺心的人与事越来越少,人际交往关系也更加友好了。

她在TED演讲时说:

“我们唯一能达成一致的事,就是无法在任何事上达成一致。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成长,使得无法达成一致的事情,变得微不足道。”

的确,通过争辩获得胜利,可这种胜利只是短暂的,不但得不到尊重,还会让你失去对方的好感,使你的人际关系陷入僵局。

只有学会克制自己的反驳欲,才是与世长存的最佳法则,也是成年人最大的自律。

正如富兰克林曾说:

“如果你辩论、反驳,或许你会得到胜利,可那胜利是短暂、空虚的……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给你的好感。”

那要如何避免成为“习惯性反驳”的人呢?

1、先在口语上,把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比如开始把“不”改为“是的”,先从言语上做出一些小改变,然后慢慢改变习惯。

2、培养“绿灯思维”

前面我们提到,有些人在沟通时习惯性反驳,囿于“红灯思维”中,那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培养“绿灯思维”。

“绿灯思维”是一种开放的心态,指的是,当出现不同观点时,它第一反应是倾听、接纳、反思这对自己有无启发或者帮助,而不是反驳。

3、提高认知水平,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李开复曾建议:“多读不同意见的书”。

多阅读一些跟你不同观点的书,而不是只读那些符合你观点的书。

这可以培养你的批判式思维,同一件事情能从多方面来看待。

当你和别人有不同观点时,就算你坚持自己的想法,也可以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

知乎上有人问:“如何减少生活中的大多数烦恼?”

有个一语戳心的回答:“不跟无知的人计较,不跟愚蠢的人生气。”

当我们学会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角度面对人事,看待世界万物时,你会发现反对的人越来越少,收获了更多的快乐,活得更轻松自在。

而你所接纳的世间百态,终将成全你丰盈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