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7|趣谈笔杆子的“文字功夫”

 淡泊宁静致远斋 2022-12-19 发布于江苏
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
——趣谈笔杆子的“文字功夫
文/薛贵辉

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逻辑哲学论》)

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而字则是剧中的演员,语言的界限,也必将是我们写作世界的界限。错别字是一个常见的语言现象,今天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所谓错别字,实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错字,再就是别字。

错字,即笔画、笔形、结构没写对,该有的笔画没写,不该有的又画蛇添足,比如,把“染”字右上角的“九”写成了“丸”。我刚上小学时,就曾把“辉”字右边的“军”上加一“点”,老师揪着我的头发幽默地说:“如果要这样写的话,你先得扎个发髻。”

别字,古人唤作“白字”,通常是张冠李戴,本是把这个字,却写成了那个字。比如,把“戊戌政变”写成“戊戍政变”,把“按部就班”写成“按步就搬”。顾炎武在《日知录·别字》里有阐释:“近鄙者,犹今俗用之字;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也。今天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小时候,父母常告诫我们不要读“白眼书”,我在想,这里面肯定也有不要读白字的意思。

笔杆子成天同文字打交道,错别字的问题是经常出现的。错别字在文稿中属于“低级失误”,重要文稿一旦出现错别字,便导致严重的后果,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话说,明朝有位县令爱吃枇杷,下属投其所好,给他送去一筐上等枇杷,附帖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笑纳。”县公看罢大笑,回帖云:“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这个故事里,把“枇杷”写成“琵琶”,因音近而致误。另一个故事说,某丈夫外出谋生,忘了带雨伞,写信回家说:“有钱带钱来,无钱带命来。”可把家里人吓坏了,后来才弄清楚,原来是把“伞”字写作“命”字了。

有朋友还讲过一个段子,说一位女知青了一封家书,说:“亲爱的爸妈,我一切安好!自从离家到农村,我就和贫下中农住在一起。晚上和老大郎(娘)睡一张床,肚(胆)子也越来越大了……”尽错在关键处,字意大变,着实令人捧腹。

以上讲的都是日常小事,除了令人着急外,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然而下面几件事就不同了。

第一个发生在清代嘉庆年间,南书房行走龙汝言在校勘《高宗实录》时,下属很不给力,将“高宗纯皇帝”误写为“高宗绝皇帝”,他没时间来校正,原文呈上,搞得很被动。我们知道,在帝王时代,将皇帝庙号写错,可不是闹着玩的,搞不好会把脑袋丢掉,还好嘉庆和谐,只是把龙汝言革职了事。

不得不说龙汝言是“幸运”的,然而有座城市却没有这么幸运。据传当年太平军闹革命时,过仪征城,上峰本来想当个文明之师,让部队“绕城而走”,但有位写字的仁兄却把命令写成了“烧城而走”,只可惜了一座漂亮的城市,就这样毁了。

还有更糗的事,据说上世纪30年代中原大战时,阎锡山、冯玉祥的联军原计划在河南北部的沁阳集结,却因作战参谋在拟定命令时,在沁阳的“沁”字上多写了一撇,这下可好,把“沁阳”写成了“泌阳”,问题是,河南还真有“泌阳”这个地方,二者一南一北相距甚远,命令一出,部队南辕北辙,没有完成预订集结,成了“败在一撇的战争”。

党政机关公文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错别字导致的后果是很难设想的,写作者一定要善于总结错别字的原因和规律,有效预防。大致说来,产生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六种:一是形似致误。如:松弛——误做“松驰”,潦草——误做“缭草”,相形见绌——误做“相形见拙”;篮球场——误做“蓝球场”;二是音近致误。如:提纲——误做“题纲”;国籍——误做“国藉”,重叠——误做“重迭”,川流不息——误做“穿流不息”,一筹莫展——误做“一愁莫展”,竭泽而渔——误做“竭泽而鱼”。三是义近致误。如:擅长——误做“善长”,掠夺——误做“略夺”,鸠占鹊巢——误做“鸠占雀巢”,积毁销骨——误做“积毁消骨”,好高骛远——误做“好高鹜远”。四是音、形两近致误。如:急躁——误做“急燥”,贪赃——误做“贪脏”,九霄云外——误做“九霄云外”。五是音、形、义三近致误。如:摩擦——误做“磨擦”。六是通假字致误。如:岐山——误做“歧山”,“风吹草低见牛羊”——误做“风吹草低现牛羊”。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会发现,基本上的错别字都是因为音、形、义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另外,现在大家写材料基本都用电脑写,输入法也很容易出错,尤其现在大家都用拼音输入法,电脑有词组记忆的功能,一不小心就会用错,而且这种情况下的错别字往往是“无厘头”的,错得毫无根据,这个亏想必大家都吃过,值得引起注意!

在错别字这个问题上,笔杆子必须高度重视,完整、准确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正确、规范地使用汉字,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问题是,如何预防错别字?

下面有四种方法:

1.以音辨形:把握字音和字形的关系汉字的字音和字形的搭配其实是任意性的,同时也具有强制性,一定的字音规定了某一个具体的字,比如“墨守成chéng规”,知道中间的字是chéng而不是chén,就可以有效避免我们写成“陈规”。因此,在运用时不妨大声地把词语念出来,这样可以给自己培养一种读音的惯性,碰到一个词,只要读准字音,我们就知道它不可能有那样的字形,如“奴颜婢bì膝”,如果你读成bēi,难免会误写成卑,而知道应该为bì,怎样也不可能写到另一个词去。

2.以偏辨形:把握字形和字形的关系。你是不是疑惑了呢?我们知道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我们可以学会抓住形旁,加上它的含义来辨别读音。形声字的另一部分声旁常常决定一个字的读音,虽然说有时候可以起到一定的标志性作用,但是声旁有时候是具有欺骗性的。牢牢掌握一些重要的形旁代表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分辨错别字。如“干燥,燥热”和“急躁、躁动”不要把两个字弄混,其实有诀窍,“干燥、燥热”都包含干的意思,燃起火常常会让空气干燥,或者空气干燥也容易着火;而人“急躁”时常常会跺脚,因此必须是足字旁,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3.以义辨形:把握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中国字是象形字或指事字,一般来说字形是有一定特殊含义的,我们在识记字形的时候,最好也了解这些词的意思。比如说“惦量”的“惦”是“掂”的误写。惦,读diàn,有“记挂”的意思;而“掂”读diān,是用手托着东西估轻重的意思。准确掌握每一个词素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部分的错别字题。

4.结构辨形:根据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来辨析。这一条主要是针对成语的,我们知道大部分成语词素和词素之间的关系是对应的,结构上常常是两两对应,比如“提心吊胆”,不能误写作“提心掉胆”,因为“提”和“吊”是相近的意思,再比如“一张一弛”,不能误写作“一张一驰”,因为“张”和“弛”是相对的意思。

文字,是文字工作者手中的武器,准确、规范地使用文字,是文字工作者的基本素养。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就十分注重炼字,这种炼字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如果咱们有了这种对每个字都“不苟且”的精神,避免错别字就不是问题了。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也曾说过: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这都说明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与执着。

明朝李东阳的《麓堂诗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诗人叫任翻,一天途径台州一个禅寺,在墙壁上题诗一首,其中两句是:“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完诗,就离开了,有一个人看见了,取笔把“一”改为“半”字。而任翻一直在思索自己的题诗,觉得不满意,走出几十里以后,才想到把“一”改为“半”字,于是急忙赶回去修改,见到已经有人改过了,于是感叹说:“台州有人。”  

还有,唐代诗僧齐己写了一首诗,名叫“早梅”,诗是这样写的:“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写完以后,齐己携此诗来拜见当时的著名诗人郑谷,郑谷反复揣摩后对齐己说:其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不准确,因为“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不觉拜倒曰:“一字师也”。既然诗题是早梅,那么,“一枝开”肯定比“数枝开”要早,也更切合诗题诗意。

不仅古人注重炼字,现代文学家也是如此。一次,郭沫若在台下看《屈原》,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怒骂宋玉,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听后,感到骂得不够,就到后台找饰演“婵娟”的演员商量。郭老说:“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是不是份量会加重些?”旁边一个演员灵机一动说:“不如把'你是’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多么有力。”郭老连声称好。后来,他还为此写了一篇《一字之师》的文章。


很多朋友都想提升公文写作能力,但苦于不得法,把握不住规律,往往乱了方寸,坚持不下去。“一纸文章为时著”集20年写作经验,针对写作中存在的心理、思维、方法问题,打造了《笔杆子修炼36堂课:公文写作精进之道》(清华大学出版社)一书,给你36套解决方案,“靶向式”为你挠痒痒,既传写作之法,也传写作之道,让你不再迷茫,在写作路上慢慢精进。本书上市以来备受好评,持续畅销,豆瓣评分9.0,被很多单位当成年轻干部必读书,人手一册!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