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城:那些建在旧日王府里的大学

 新用户8926AVU2 2022-12-19 发布于北京

清华园二校门

记得有一位前辈学长的回忆录写到民国初年他考上了清华,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在西直门火车站下车,出站后向一群黄包车夫打听清华学校怎么走,众车夫面面相觑,居然无人知道清华之名,过了半晌,才有一个人想起来,说西郊小五爷园前一阵子好像建了一个学堂,可能是那里吧,于是将这位学长拉过去,一看,还真是,校门上题着“清华园”三个字。

实际上, 除了清华大学, 北京早期的大学校园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由原来的旧王府和王府花园改建而来,成为近代建筑史上的特殊现象。比如:

北京大学:乾隆皇帝第四女和嘉公主府

清华大学:康熙皇帝第三子胤祉熙春园,东部园区后改道光皇帝第五子奕誴清华园

民国大学:克勤郡王府

中央音乐学院:醇亲王府南府

协和医学院:豫王府

燕京大学:淑春园、鸣鹤园、镜春园、朗润园、集贤院、治贝勒园、蔚秀园等

辅仁大学:涛贝勒府

中国大学:郑亲王府

华北大学:礼亲王府

北平大学:孚郡王府

孔教大学:醇亲王奕譞适园

天主教神学院:肃亲王府

……

旧王府改建大学是历史所造成的特殊情况,对历史建筑采用保留或拆除的方式也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无法用绝对的优劣标准来衡量,但当时绝大多数学校所自觉采用的保护措施对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目前这些校园的旧址只有少部分依然用作大学校园,大多已经改为其他用途。我们去北大、清华、北师大和中央音乐学院探访,还能见到旧时府园的一些遗迹,遥想一下历史的沧桑轮回。

北京有哪些大学由王府改建而来?

文 | 贾珺(清华大学教授)

来源 | 读库小报(ID:dukuxiaobao)

北京作为文化古都,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中国大学版图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式大学的数量和质量都首屈一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早期的大学校园中有相当一部分由原来的旧王府和王府花园改建而来,成为近代建筑史上的特殊现象。

北京大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座国立大学,也是戊戌变法唯一留存的成果,即北京大学的前身,其最初的校址位于东城马神庙街(今沙滩后街),原是乾隆帝第四女和嘉公主的府邸——虽然名为公主府,却完全按照王府规制建造,旁边的胡同就叫“王府夹道”,后改称“大学夹道”。1952年北京大学迁入燕京大学校园后,此处改为高等教育出版社。

和嘉公主府旧照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所在的清华园的前身叫熙春园,是康熙帝第三子诚亲王胤祉的赐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历史沿革非常复杂。其东部园区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赐予道光帝第五子惇郡王奕誴,咸丰帝即位后题为“清华园”,民间俗称“小五爷园”,正式的名称反而不大有人知道。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美国政府决定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由中国方面选定清华园旧址开办游美肆业馆,自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兴建校舍,宣统三年(1911年)正式开学,取名清华学堂,1912年改名为清华学校,属于留美预备学校性质,后又把相邻的原熙春园西部园区扩入,校园面积增大。1925年设立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工字厅大门

清华园被辟为校园后,原有的大宫门、观畴楼等建筑被拆除,保留水系和部分假山,园中的主体建筑工字厅院落也一直保存完好,先后用作学务处所在地和文化中心,部分院落用作教师宿舍。校方另在旧园东部的大片空地上重新规划出一片主校区,按照欧美校园的风格建造新式建筑,其中包括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K.Murphy)主持设计的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形成新的中轴线,与西侧的工字厅形成鲜明的对比。

除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创建于清末之外,北京其它所有利用王府建筑群修建的大学均始于民国时期,并且都是教会或民间创办的私立学校。

中央音乐学院

1914年政界名流王揖唐租用石驸马大街原克勤郡王府为校园,创办中华大学,稍后又租用太平湖边鲍家街醇王府南府旧址,不久将校名改为民国大学。校方将原有的旧建筑用作教室和宿舍。新中国成立后克勤郡王府成为石驸马第二小学的校园,醇王府南府归属中央音乐学院,均保留了原中路的部分殿堂建筑,其余拆改较多。

中央音乐学院内醇王府南府前殿现状

协和医学院

1916年美国洛克菲勒财团所属的中华医学基金会购得东单豫王府全部房产,将府邸建筑全部拆除,聘请多位美国和加拿大建筑师重新规划设计,分两期建造带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新楼,1925年建成,现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协和医院所在地。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门

燕京大学

1916年美国和英国教会组织决定将各自在北京开设的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通州协和大学这3所教会学校合并为一所新的大学,定名为燕京大学,由司徒雷登任校长。司徒雷登从1921年开始,陆续在海淀地区购买淑春园、鸣鹤园、镜春园、朗润园、集贤院、治贝勒园、蔚秀园等多座昔日的王府赐园,并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进行总体规划,建造了一所新的校园,并于1926年正式迁址。

朗润园

这片地方距离皇家园林畅春园和圆明园很近,水土条件上佳,是清代王府花园最集中的区域。

其中淑春园原名十笏园,为乾隆间宠臣和珅的郊园,在京师王公诸园中号称第一,嘉庆四年(1799年)改赐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清末又改赐睿亲王仁寿。集贤院原名弘雅园,利用明代米氏勺园旧址而成,康熙至乾隆年间为郑亲王郊园,嘉庆年间改为集贤院,供六部官员居住。朗润园旧名春和园,嘉庆时期为乾隆帝第十七子、庆亲王永璘的赐园,咸丰元年(1851年)改赐道光帝第六子恭亲王奕訢。

淑春园

其余各园也都有复杂来历。这些园子前后相接,水系相通,环境十分优美,但是其中的亭台楼阁到了民国初年大多已经年久失修,不堪使用,需要另起炉灶。

燕京大学新建的校园建筑采用中国传统风格,校门朝西,与玉泉塔形成东西方向的轴线,主体建筑为歇山顶的贝公楼(行政楼),左右两侧设宗教楼和图书馆,南北两厢设庑殿顶的穆楼和民主楼。

原燕京大学未名湖

原淑春园中央大水池定名为未名湖,保留了湖岸附近的画舫基座、慈济寺庙门等历史建筑遗迹,并以通州燃灯塔为原型仿建了一座名为博雅塔的水塔。新建的建筑群外观华丽,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特色,但内部空间却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暖气、热水、抽水马桶、浴缸、饮水喷泉等设备。

民国时期的燕京大学曾经被赞誉为“中国最美丽的校园”。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燕京大学主体部分被并入北京大学,校园也成为北京大学所在地。1953年北大又购入蔚秀园西侧的承泽园为教师宿舍区,所占王府园林的数量进一步扩大。

辅仁大学

辅仁大学是一所由美国天主教本笃会创办的教会私立大学,1933年改由美国、德国圣言会承办。该校从1925年开始租用涛贝勒府为校园,后正式收购为校产,1930年学校在原涛贝勒府花园南部的马号旧址上建成一座带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二层砖混结构(局部三层)的辅仁大学新楼,由比利时传教士格里森(Dom Adelbert Gresnigt)设计。1935年购得恭王府的府邸部分,改为附属的天主教研究机构司铎书院。1937年又获得恭王府的花园部分,在花园北部另建传统风格的大楼用作司铎学院办公楼,原府邸部分改为辅仁大学女生部。

辅仁大学大楼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辅仁大学主体院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后来原涛贝勒府的府邸属北京市第十三中学,花园部分和教学楼属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恭王府一度为中国音乐学院所占,现已经腾退并与花园一起重修开放。司铎学院大楼现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办公楼。

司铎书院大楼

中国大学

孙中山先生为了培养革命人才,于1912年在北京筹办国民大学,1913年开学,宋教仁、黄兴分别出任前两任校长,1917年更名为中国大学,1925年购入西单郑王府作校园,保留原东路的殿堂建筑,改正殿为图书馆并定名“嘉乐堂”,以后殿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逸仙堂”,并在西跨院南部设大操场,西南建宿舍楼。1949年后成为教育部办公场所,仅余部分殿堂建筑。

民国时期中国大学平面图

华北大学

教育家蔡元培于1922年倡议开办私立华北大学,筹办数年,1928年租得清代八大铁帽子王之首的礼王府作为校园,原来的建筑大多得以保存,分别改为大礼堂、美术馆、图书馆、实习法庭,并利用空地增设运动场,同时保留原有的园林假山,还专门辟有一个古物陈列室。1930年改为私立华北学院,抗战期间离京迁徙,胜利后迁回,1947年更名为华北文法学院。1949年3月停办,旧址一度改作来自解放区的新华北大学校园,后用作中央政府机关办公场所,拆改较多,仅余部分历史建筑。

礼王府

北平大学

国立北平大学成立于1927年底,原拟由北平、天津、保定的多所大学合并组建,后仅存医、农、工、法、文理五个学院。1930年北平大学文理学院失去了宣武门附近的校舍,于是租借朝阳门南小街孚王府继续办学,改称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对原有建筑未加更动。孚王府目前大部尚存,为中国科学院办公场所。

孚王府建筑

天主教神学院

肃王府原来位于东长安街南侧,在庚子之乱中损毁严重,后为日本大使馆所占,末代肃亲王善耆只得在东四大街东侧的船板胡同另辟新府,1947年因为经济原因将府邸的前半部出让给法国天主教会,在此开办一所规模很小的神学院,1949年关闭。

肃王府头宫门

孔教大学

醇亲王奕譞在西单北大街东侧的馓子胡同(今东槐里胡同)建造了一座适园,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被慈禧太后赐给其第六子载洵用作贝勒府。载洵后来蒙恩加了一个郡王衔,其府邸勉强也可算是王府。

1923年广东人陈焕章购得洵贝勒府园部分房屋,开办了一所孔教大学,以“昌明孔教,培养通儒”为宗旨,提倡“尊孔读经”,试图与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北京大学抗衡,但八年后即告消亡。校园旧址于20世纪五十代改为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场所,现仅存部分院落。

洵贝勒府

清末民国时期正是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起步的阶段,官办或私立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创立。现代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师生云集,设施繁多,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而北京是一座古都,人口稠密,建筑密布,要找到大片的合适地段营建新校园绝非易事,对于一些资金短缺的私立大学而言更为困难。

清代王府及其赐园规模宏敞,产权属于皇家而非府主私有,而且可能因为府主的去世或削爵而被收回或改赐他人,清末所建的京师大学堂和清华学堂就利用了收回闲置的前和嘉公主府和前惇郡王赐园清华园。1912年清室宣布退位,溥仪小朝廷将原有的王府和赐园的产权完全赐予其居住者,成为真正的私产。

可是这些旧主作为没落的前朝贵族,自民国建立后就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无法维持庞大的生活开支,纷纷将其旧府邸、赐园变卖或出租,恰好迎合了一些新创大学的需要,故而多次被收购或租用,改为大学校园。其具体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形。

第一种是以保留和利用原府邸建筑为主,中华大学之于克勤郡王府、醇王府南府,辅仁大学之于涛贝勒府、恭王府,中国大学之于郑王府,华北大学之于礼王府,天主教神学院之于肃亲王新府都属于这种情况,当然也不排除利用原府邸的空地扩建一些新建筑。

这种方式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最好,体现了当时的大学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尊重。其前提是所占的旧府邸本身保存尚好,其中部分殿堂尺度较大,庭院也很宽阔,确实能够基本满足大学校园的各种使用功能。另外,部分大学对旧府邸的占用属于租借性质,也不可能出现大规模拆改扩建的情况。

涛贝勒府

第二种方式是保留旧址上原有的山水格局和部分历史建筑,在空地上开辟新的主校区并兴建大量新建筑,以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为代表。这两校均位于西北郊的王府赐园之上,原来的园林建筑大半废毁,空地很多,有利于新校舍的建设。

鸣鹤园

第三种方式是拆除原来所有的历史建筑,完全另起炉灶修建新校舍,北京协和医学院就属于这种特殊的情况。笔者推测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所需的现代医疗设备十分复杂,对空间品质的要求很高,难以与传统的中式建筑兼容,而学院所在的豫王府旧址位于最繁华的东单地区,规模并不很大,空地又少,无法扩充和改造,故而只能采取这种下策。

涛贝勒府花园假山与圆亭(背后为辅仁大学教学楼)

这些大学所建的新建筑大多很有特色,如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校园规划和早期的新建筑均由美国建筑师墨菲主持设计,前者采用西式风格,宛如欧美校园的翻版;后者积极与海淀地区的环境以及旧园的山水风貌相结合,仿佛古典园林的重生。又如辅仁大学教学楼、北京协和医学院大楼也均被视为中国近代建筑中的“中国古典复兴”风格的代表作,达到很高的水平。

这些新楼不但本身的建筑造型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也很注意与原府邸建筑取得一定呼应,如辅仁大学教学楼的中轴线与涛贝勒府中路的轴线完全重合,大楼北立面中央凸起部分恰好成为花园中的假山、圆亭的背景,显然是精心构思的结果。司铎学院大楼的“凹”字形平面和立面造型也明显可以看到恭王府后罩楼的影子。

中国大学师生在郑王府花园中合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但清华、燕京两校所在地段由若干园林组成,另外一些被大学占用的内城旧府邸也大多附带花园。这些园林景观的主体部分一般都被校方重点保留,成为校园中的观赏景区和文化标志。

例如郑王府园中花木繁茂,改为校园后,中国大学的师生又大量种植各种植物,其中尤以丁香见长,故而把丁香定为校花,1945年校长何其巩专门为此发布一则启事:“幽燕旧邸,花木原多,满院丁香,一天香雪,丛生繁植,尤适北方。冷若冰霜,艳如桃李,爰采众议,定为校花,以彼象征,表吾特色。”燕京大学还特意从圆明园废墟上收集了华表、麒麟、石碑等文物,成为点缀校园的特殊景致。

旧王府改建大学是历史所造成的特殊情况,对历史建筑采用保留或拆除的方式也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无法用绝对的优劣标准来衡量,但当时绝大多数学校所自觉采用的保护措施对今天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目前这些校园的旧址只有少部分依然用作大学校园,大多已经改为其他用途。我们去北大、清华、北师大和中央音乐学院探访,还能见到旧时府园的一些遗迹,遥想一下历史的沧桑轮回。

THE END

陈师曾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少年时代起便习诗、书、画、印,也曾学习油画。1913年,陈师曾到北京任职,后创作了该《北京风俗》册页,画的都是老北京的人与事。全册计三十四幅,现藏于中国美术馆。鲁迅称其作品“才华蓬勃,笔简意饶”。

本Notebook所辑就是该册页的全部原作,由中国美术馆特别授权。

以书法入画,以墨作色,使画面的笔法具有书法行笔的形式美感,是这批人物画的一大特点。同时,画家还参用西法,用铅笔起草人物面部图,让画面更有明暗和体积感。

全册图画按题材分,大体有四种:一种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穷苦市民的底层生活;第二种是旧京的红白喜事和民间娱乐活动;第三种是封建末代遗老遗少穷愁无聊的情状;第四种是讽刺时政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