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辅仁大学——从贝勒府花园到大学的华丽转身!

 zdjphoto 2020-04-17

        在北京的定府大街上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总是引得过往行人驻足凝视,浮雕精致的汉白玉拱门、覆盖绿色琉璃瓦的歇山式屋顶、汉白玉须弥座·······整座建筑庄重中透着华丽!这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辅仁大学!

民国时期的辅仁大学

如今的辅仁大学

       既然介绍辅仁大学,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这座大学的创办历史!

       1912年清帝退位民国成立,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在这一年迎来了巨大的变革。为了振兴教育,中国天主教教徒马相伯、英敛之二位先生,上书罗马教廷庇护十世建议教廷“请派才高德硕之士,来华增设公教大学,发扬中国文化,介绍世界知识”,并提议在北京建立一座天主教大学。后因一战爆发,计划遂告终止。    

       1913年辅仁大学的前身辅仁社由英敛之先生在北京香山静宜园创办,该社主要招收天主教青年,授以经史百家之学。“辅仁”一词取自《论语 颜渊》篇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

       1918年辅仁社因经费拮据而停办。辅仁社虽然停办,但英敛之先生却一直关注教会在华的教育活动。

      1923年2月教宗庇护十一世鼓励本笃会会士来华建校。

     1924年5月本笃会派遣会士科白克(Rev. Kohbeck, OSB)于罗马与汪劳松枢机洽商创校事宜。

      1925年3月教会将位于北京定阜大街的涛贝勒府选为校址,并获得永久租用。7月开办北京公教大学,取名为“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由英敛之担任社长。10月10日,学校正式开学,注册学生23人,均系教会子弟。

       1926年1月英敛之先生因病逝世,陈垣先生继任辅仁社社长。

       1927年6月经董事会讨论,学校更名为“私立北京辅仁大学”。

       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后首都回迁南京。北京更名为北平,学校的名称也相应改为“私立北平辅仁大学”。

       1929年学校的教学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共计有3个学院12个学系,并聘陈垣先生为校长。

       1930年随着新教学楼的落成。辅仁大学校舍的主体格局也最终奠定。现在这里已作为北京地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辅仁大学所在地历史上曾是爱新觉罗·载涛的府邸花园部分。爱新觉罗·载涛是光绪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宣统皇帝溥仪的七叔。载涛一生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于1972年去世,因而也被称为“末代皇叔”。与众多皇亲一样,进入民国后涛贝勒也失去了原有的俸禄。为了维持日常生活,涛贝勒也开始考虑自家的府邸,但和其他皇族后裔卖府不同,也许是不忍家道败落在自己手上,所以涛贝勒只是将自己的府邸以永久租用的形式租给了辅仁大学,其实和卖并无两样。

从辅仁大学内的围廊、凉亭和爬上廊亭等建筑还能依稀看到昔日涛贝勒府花园的影子

        建造校舍的地方有了,那么接下来问题又来了,学校的建筑风格选择什么类型?涛贝勒府位于什刹海畔,这里是北京最美的地方,周边又毗邻庆王府、恭王府、阿拉善王府及众多四合院民居。正是考虑到此点,天主教第一位驻华宗座代表意大利人刚恒毅提出“辅仁大学整个建筑将采用中国古典艺术形式,象征着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信仰·······”。为此,他特意聘请传教士格里森担任辅仁大学新校舍的建筑师。格里森不仅查阅大量中国古典建筑资料还对北京及周围地区的古典建筑做了实地考察,加强自己对中国北方官式建筑的感性认识。经过反复研究和思考后,格里森认为学校的建造“可以从中国皇宫的城墙、城门和城楼造型中得到某种启发,这些造型显示出中国皇宫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某些特征。” 

辅仁大学的外侧和内侧

       辅大教学楼被设计成带有两个天井的“日”字型,中间主楼采用歇山式屋顶,正门为汉白玉大拱门,四面围楼以中间主楼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并于四角各矗起一座歇山式角楼让整座建筑呈现出中国传统宫殿应有的肃穆庄严。由里而外透着一股学府应有的庄重之感,漫步其间令人肃然起敬!此外,昔日涛贝勒府的花园也有部分得以保留,成为辅大校园的一部分!

通过局部细节都能感受到当年设计师在设计辅仁大学时充分考虑到了其中的中国元素

       教学楼竣工了,但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而谈到辅仁大学,就不能不提及学校的老校长陈垣先生。先生自1927年担任辅仁大学校长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在先生的苦心经营下当年辅大聚集了朱希祖、马衡、余嘉锡、邓之诚、沈兼士、刘半农、范文澜、罗常培等国内一流学者。并与北大、清华、燕京大学一起被称作“北平四大名校”。

辅仁大学老校长陈垣先生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美国本笃会难以继续资助辅仁大学。教廷改派德国圣言会接办辅仁大学。德国圣言会的接办让辅仁大学的资金有了保障,学校也加快了扩充校舍的步伐于1936年增购恭王府房屋900余间,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1937年对于辅仁大学而言是艰难的一年也是刻骨铭心的一年。7月北平沦陷。在沦陷的八年中,地处北平的高校要么被迫南迁要么被日寇强行接管。辅仁大学因有德国教会背景而成为沦陷区中一座坚守民族尊严的孤岛,在陈垣校长的带领下,全校师生拒绝日伪当局威逼利诱,拒不接受日伪教育部命令,仍遵国民政府之学制及教材。陈垣校长为师生讲述《日知录》和《鲒埼亭集》,以顾炎武、全祖望等抗清志士的民族气节勉励学生。1938年5月,日伪政府强迫北京全市悬挂日伪国旗,并强令群众上街游行以示庆祝。陈垣校长向全校师生宣布:“辅大照常上课,决不搞悬旗庆祝游行。”面对日伪当局的震怒,陈垣校长悲愤的说到“我们国土丧失,只有悲痛,要庆祝,办不到。”

       在全校师生的坚守下,辅大成为众多不愿被侵略者奴化的青年学子们首选的大学,身处沦陷区的辅大不仅学生数量没有减少反而增多。辅仁大学成为整个抗战时期北平唯一没有悬挂日伪国旗、没有诵读日伪奴化教育课本的高校。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鉴于辅大师生忠贞爱国,除明令褒扬外,特承认沦陷期间辅大学生的学籍。

       1946年3月辅仁大学附属幼儿园正式成立,至此,辅仁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一整套的完整教育体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北平作为首都更名为“北京”。“私立北平辅仁大学”更名为“私立北京辅仁大学”。

       1950年10月教育部正式接办辅大。

1950年接办辅仁大学大会现场

      1952年5月19日私立北京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北京师范大学,原辅大校长陈垣出任合并后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昔日辅大的学风、校风也被陈垣校长带到北师大,当年虽然只是初中肄业,但却被陈校长慧眼识珠招致辅仁的启功先生日后更是成为北师大知名教授!

陈垣校长与启功先生合影

       现如今这里是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悠悠书香已在此飘逸近九十载!也唯有书香才可与这栋老楼完美相融········

伍连德!百年战“疫”第一人的北京往事!

寻找失落的明帝陵!

寻找北大校园里的圆明园文物

回望历史、感悟沧桑!

老照片中的大报恩延寿寺旧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