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去上海人民怎么过新年?那些解放前老影像中的珍贵记忆(作者:李东鹏)

 黄之中 2022-12-20 发布于上海

“守望记忆,传播真实”,历史影像可以解读历史、见证社会变迁。2022年壬寅虎年即将到来,我们一起观看上海音像资料馆珍藏的珍贵历史影像,看看解放前,上海人民怎么过新年。

老城厢城隍庙、南京路上的虹庙祈福影像

有关主题为上海过春节的历史影像较为稀少,目前的早期历史影像中,是一段1945年的新闻电影中,画面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前往上海的城隍庙、保安司徒庙(虹庙)等处进香,进行新年祈福活动。

城隍庙位于老城厢,因其香火旺盛,四周渐成庙市,店铺栉比,万商云集,游人不绝。上海人一般将城隍老爷看做是上海的守护神,每到新年,这里香火格外旺盛,人们来此诚心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富裕安康。

这段视频拍摄于1945年初,处于抗战胜利前夕,上海尚未光复。人们前往城隍庙等处祈福,除了作为传统习俗,也有内心渴望早日打败日寇,实现山河统一和生活安定。

图片

城隍庙中洪武大殿碑亭上的灰塑

保安司徒庙又叫虹庙,位于繁华的南京东路上,明朝时修建。八年抗战期间,上海不少道观因被封锁,但处于租界内的虹庙香火旺盛,势冠各佛、道寺庙、寺观之首。

图片

春节期间保安司徒庙门外游人众多

图片

上海市民前来祈福

图片

点蜡烛进行祈福

1949年初的上海一次“春运”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特指农历春节前后出现的大量人员流动现象,是由于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

然而,一段拍摄于1949年1月的新闻短片《岁尾年首上海众生相》讲到了当时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春运”。这段新闻短片叙事语言非常有特色,如开头讲到“在这岁尾年头,多少人都在忙碌着过新年,却有多少人为着生活在奔波”。众所周知,解放战场上国民党反动派在三大战役中全线失败,长江以北地区已经基本解放,国统区的经济也全面崩溃。位于国统区的上海,此时不仅通货膨胀严重,而且社会经济动荡不安。这新闻短片虽然仅有一分钟,但却从三个侧面介绍了当时上海人民的众生相,一是在外滩边炒黄金的投机客;二是在火车北站忙春运;三是在跑单帮集中地熙熙攘攘人群。这些画面的背后就是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图片

在外滩进行黄金投机的人群

该片报道了当时的上海火车北站春运的画面:站台上拥挤不堪,旅客甚至从窗户中爬进去。片中讲到:这是疏散呢,还是回家过年呢?

图片

北站站台上挤满了人

图片

 乘客从窗户爬进火车内

之所以这么多人要离开上海,一方面是临近春节,许多人返乡过年。但更大的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在战场上的溃败,解放军已经兵临长江,随时准备打过长江,解放南京、上海等城市,许多人选择离开上海回乡,以观察时局。片中还颇有意味的劝大家“以不变应万变,留在上海过个年”。

片中提到“跑单帮”,这是旧时对从事异地贩运小商贩的一种称呼。过去交通不便,商品交易渠道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商品流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这些小生意人的辛勤劳动来维持。跑单帮的集中地,就在北站附近,这里“鸡、鸭、鱼、肉、米、面、粉条,应有尽有”。跑单帮的人数众多,一方面促进上海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商品物资交流,但背后的现实是是大量生活无着落的人,靠此艰难谋生。正如配音讲到:“卖的人是为了生活而需要,买的人是为了需要而生活。”

图片

北站附近跑单帮集中地人群

来源:“影像上海”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