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城隍庙

城隍庙的历史颇为久远,可追溯到700多年前的元朝。当时上海正式建县,庙址在现在的永嘉路上,叫淡井庙。明朝嘉靖年间上海开始修筑城墙,后来将庙址迁到现今的方浜路上。按照古代民间的说法,人们烧香磕头敬拜城隍老爷,就是祈求他能够保佑一方平安。由于城隍庙里香客云集,香火很旺,于是在城隍庙的周围就渐渐形成了庙会集市。

▲ 清末时期的上海城隍庙
在过去的年代里,每逢春节,上海人都有白相城隍庙的民间习俗,上海话里“白相”是游玩的意思。为了白相城隍庙,很多上海人都是扶老携幼举家出动,城隍庙成了上海年味最浓的地方。
过去城隍庙的年味在大年三十晚上就已经进入高潮,人们合家团圆吃好年夜饭之后,便举家出动白相城隍庙,烧头香喝头茶,这是昔日老上海人的一种民间习俗。而在更多人的记忆里,新年里的城隍庙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看不够的新奇玩意和吃不尽的各色小吃。逛逛城隍庙,吃吃小点心,成了上海人昔日春节里的一种世俗乐趣,城隍庙飘拂着香气的浓浓年味,也就此渗透进了上海人的心里。
走走九曲桥

过年白相城隍庙是众多上海人的习惯,而到了城隍庙必定要去走一走九曲桥。九曲桥建桥时是一座木质结构的桥,古朴而典雅。上世纪二十年代,一场大火焚毁了九曲桥,后改建为水泥九曲桥。现今的九曲桥,已成为老城隍庙的标志。

▲ 清末时期的九曲桥和湖心亭
说来有趣的是,虽然名为“九曲桥”,但实际上从池边到池中心的湖心亭,整座桥只有七个曲。古人以九为尊,九是阳数最高的数,具有吉利之意,所以取名为“九曲桥”也是取其吉祥如意之意。
过年为什么要走一走九曲桥,上海人自己也说不清,但是走过了颇多曲折的桥面之后,豁然开朗,似乎就意味着把生活和工作中的不顺心都抛在了后面,也就讨了个“一年烦恼都扫光”的好彩头。
看看俏花灯

一年到头,城隍庙最热闹的那天就是元宵节。是日园内到处彩灯齐挂,兔子灯、元宝灯、走马灯,争奇斗艳,五花八门。人们吃了元宵便举家游园,小孩子骑在大人肩上,手里拎着小花灯,兴致勃勃。这种“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景象也使得过年的气氛又跃上了一个顶峰。

吃了汤圆,看了灯会,轧了闹猛,在即将到来的黎明晨曦中,这一年的春节之庆也就到此落下帷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