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因为“社恐”影响到工作和人际发展了吗?怎样让社交能力为自己加分呢?

 毛毛虫_Claire 2022-12-20 发布于宁夏

图文编辑:毛毛虫Claire

定时推文:小助理

文章开始前先讲一个小故事,是个粉丝分享给我的:

小王是一个师范专业学生,学校今年安排他们大四生到几个中学去实习。

初入职场的小王一方面兴奋于自己终于要开始作为老师的人生阶段了,另一方面又非常紧张担心,不擅长与人交往、为人处世不够圆滑的自己能否和前辈老师们打好关系呢?

一个月过去了,小王也算融入了工作环境。

但他只和自己实习小组的另外两名同学小张和小李相熟,与别的实习老师一概只是点头之交。

对于带自己的正式老师,小王和她的关系也只是平平。

仅仅埋头完成正式老师分配给自己的工作罢了,平时连闲聊都少。

而同小组的另外一位实习生小张就不同了。

小张聪敏机灵,和谁都能说上两句,不到半个月就和同届的实习老师们打成一片,在正式老师们面前也都混了个脸熟。

小张常常和小王抱怨自己工作太多,很累,小王虽然安慰着小张但其实心里很羡慕,因为小张有更多的表现和练习机会,正式老师们有事都愿意叫上她。

反观自己,有时碰到个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都不好意思问问别的实习老师,犹犹豫豫半天最后也只能向唯二相熟的同组生小张和小李寻求帮助。

小张明白自己的性格缺陷,不善与人交往,他也很想改变,但却不知该怎么办。

这时 社交能力 会表现出显著而巨大的优势。

明明和朋友相处时的你落落大方,但一进入陌生环境就避免与别人产生眼神交流。

大家嘻哈打闹的时候你坐在旁边融不进去只能假装玩手机缓解尴尬、别人主动找你聊天你绞尽脑汁也不知道怎么接话……

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社恐们到底怎么抢救一下自己。

不给自己贴标签,提高人格灵活性

说到刻板印象,我们常常觉得这是对别人的一种标签化,实际上我们其实对自己也会有刻板印象,也就是心理学中的“默认心理状态”。

这种印象有什么作用呢?举个栗子:

当你想去商店换一件货品时,装出言语神情略带攻击性的样子,给店员一种“这个人不好惹”的行为暗示,你会发现办事效率更高,也更有可能拿到优惠。

因为店员们会根据经验产生一种固定印象,如果不按照你的心意来,你会为他们带来更大的麻烦。

这就是默认心理状态的影响力,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代入一下自己,当你对一切事物都有预设时,你的办事效率会有所提高,但是行为模式也会非常僵化。

熟练的会更加熟练,不会的再过几年也还是不会。

一旦你预设自己不擅长也不适合社交,你就不会再为改变这种状态而付出努力,你会一直这么认为并慢慢接受,最终丧失成为社交达人的可能性。

而提高人格灵活性正可以改变这一点。

这样的人对自己没有单一的预设,“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褒义),主动调整自己来应对不同性格的人。

而不是100个问题也1个对策。

发展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是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概念,将一个人的人格比作面具。

面具可以有很多副,人格也可以多变起来。

人格面具是我们适应环境的方式,暂时性地收敛/发扬部分性格更有助于事业、人际关系的发展。

简言之就是在可承受范围内,表现出更符合周围环境期待的特征。

因此,小伙伴们可以尝试鼓励自己发展人格面具,从而提高人格灵活性,使自己在社交场合更游刃有余。

我曾经也很社恐,在陌生人多的地方不敢大声说话,后来我觉得这样显得整个人很畏缩,于是想改变。

比如我原来总是说话声音很小,后来发现 “在陌生环境里稍稍大声说话,可以提升你在这个空间里的张力,提升你在他人心里的存在感,扩大你的领地”。

就像动物会划定自己的领地范围一样,你也需要在陌生空间里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除了提高说话声音以外,你也可以试着舒展自己的身体,不要缩在角落;可以提高观察力,发现别人需要帮助时尝试主动提供帮助;可以在同事们闲聊时也说两句……

某些时候你不需要这样做,比如在图书馆里这样做是扰民,但是在公司里、团建现场等,你需要有这样的存在感。

一开始可能心里会发憷,但是等一段时间慢慢习惯这样后你就会逐渐松弛起来。

当你拥有自己的“领地”变得落落大方,你就会有气场,就会引来别人欣赏你。

同时,社恐小伙伴们在社交场景里经常不安、不敢表现自己,可能是因为你对某个小圈子太依赖了。

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舍友、你的同桌同学。

在他们身边你感到舒服,因此你依赖这个小圈子带来的安全感,这会一定程度上阻碍你认识新的人,因为陌生人不会为你带来这种感受。

这种心态也需要改变,还是那句话,尝试在陌生空间里找到存在感,脱离对小圈子的心理依赖。

人际交往里的几个坑

除了转变心态和提高人格灵活性以外呢,小伙伴们也要注意一些人际交往里的坑。

◆ 不会开玩笑宁愿不开

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注重 边界感

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的朋友和别人聊天,有时会让人觉得被冒犯到了,也许他们是无心的,也许他们只是想讲一个笑话,但却弄巧成拙。

当你们的关系还不足以好到谈论一个话题时,那就暂时不要提起,即使是开玩笑。

一对博士的朋友之间互相调侃对方累成狗、收入低、找不到对象、毕不了业,对双方来说是一场无伤大雅的插科打诨,但别人说起来也许就是很严重的冒犯。

我见过很多人,因为迫切希望和对方迅速熟悉起来,于是不断和对方谈论一些稍微私人一点的话题,这样反而可能引起别人的反感。

◆ 学会读懂潜台词

前几天看到一个段子:

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敬酒你不喝,领导听牌你自摸,领导唱K你切歌,领导喝水你刹车,领导举杯你先喝,领导开门你上车,领导走路你打车

好笑之余觉得这真是听不懂潜台词的极端例子了。

读懂潜台词的意思,实际上是需要你读懂别人话里暗含的真正需求。

为什么有的人能精准察觉别人的想法,进退都得宜,让人很舒服呢?

如果你的老板问你:这是我的想法,你认为呢?

她在:A询问你的意见;B等待你的肯定回复;

如果你的同事说:这件事下次再说吧。

她其实希望:A不要再提这件事了;B过几天继续谈。

你怎么做、怎么回答,不能单取决于对方问的问题,你还需要观察他们的神态、语气、肢体动作,还需要结合之前发生的事情和对方的性格来综合判断。

成年人的世界不乏直来直往,但更多的是心照不宣,这是一种委婉和尊重(也有可能是pua,小伙伴们自行判断)。

读懂他人真正的需求,在人际关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也做一个让别人舒服的人。

◆ 警惕将别人标签化

这一点其实是想提醒大家,要学会看人

学会看人,学会判断人在人际交往中很有益处,方便你选择是否要和这个人产生联系,如何更快地熟悉ta/取悦ta,也方便你判断面对一件事时ta会怎么做从而决定你要怎么做……

判断一个人并不能看ta说什么,而要看要ta做什么,同时又不能看ta一次两次做什么,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观察ta面对不同的事情时如何反应。

来说过流传许久的猜谜,你知道这三个人都是谁吗?

有三个政治家:

A:抽烟,酗酒,爱骂人,有婚外情;

B:上大学的时候吸过鸦片,被开除过两次,烟鬼,酗酒;

C:不抽烟,不喝酒,体型匀称,为人谦和,不近女色也没有资产。

第一个人是丘吉尔,第二个是罗斯福,而第三个人是希特勒。

是不是有点小惊讶。

判断一个人可以通过他的行为,可是一个或者几个行为也并不足以描绘出一个复杂的人完整的样子,你所看见的冰山在水面下还隐藏着90%的体量。

人是会变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你相信的人也许会背叛你,你讨厌的人也可能会帮助你。

文章最后想告诉大家,我曾经也是重度社恐,也害怕与人产生联系,现在的我虽然仍不喜欢社交,但也能从容应对了。

我没法让小伙伴们克服恐惧,但是希望我的方法能帮到你们。

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力量,在社交场里做一个落落大方、进退得宜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