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书佚本|《社会是怎样组成的——社会学漫谈》刘达临 著(1984年)

 翰墨书海 2022-12-20 发布于美国

《社会是怎样组成的——社会学漫谈》刘达临 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社会是怎样组成的——社会学漫谈》作者简介


        刘达临(1932年6月2日-2022年12月17日)。曾任上海大学社会系教授,亚洲性学联合会主席,中华性文化展览馆馆长。1949年入学燕京大学新闻系。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参过军,获中尉军衔,1969年复员。1982年任上海大学(原复旦大学分校)《社会》杂志编辑,副主编。1988年任上海性学研究中心主任,创办《性教育》杂志。从1989年至1990年,成功地主持了全国两万例性调查,轰动了世界。美国的《时代》周刊称他为“中国的金西”(金西是50年前的一位美国教授,曾成功地主持了17000人的性调查);他曾被授予“赫希菲尔德国际性学大奖”。主要著作有:《性社会学》、《中国性文化史》、《世界古代性文化》、《世界当代性文化》等多部性文化书籍。

《社会是怎样组成的——社会学漫谈》前言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但是什么是社会、社会是怎样组成的、个人和社会是什么关系等等,并不是每个人都了解的。研究这些问题,有利于使个人和社会协调一致,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本书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一些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介绍一些这方面的有关情况。全书共分三十一章,叙述社会组成、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功能、社会管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心理、社会观念、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发展等内容,力求做到简明通俗,有知识性趣味性,供读者研究有关问题时参考。

       由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加以作者水平有限,书中如有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

《社会是怎样组成的——社会学漫谈》文摘(第1-4页)


“人生不能无群”

——谈什么是社会

       人们常常讲到“社会”这个词,究竟什么是社会呢?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说过:“人生不能无群。”这就是说,人是不能有一时一刻离开群体而生活的,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就是许多人的集合体。

        这样讲,是有一定道理的。的确,自从世界上有了人类起,人们就是过群体生活的。几十万年前的原始人,总是男女老少几十个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他们采集食物,抵御野兽,生儿育女。谁要是离开了这个原始人群,就会抵御不了大自然的侵害,就会被野兽吃掉。那时,一个原始人群就是一个小社会。现在,社会发展到这样高级的、复杂的程度,社会的范围更大了,人是更加离不开社会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任何人不能不吃饭,我们吃的饭,要农民种出粮食来,机器把它碾成米,商业部门把米用汽车拉进城里,再通过粮店卖给我们,这要牵涉到多少人的劳动啊!而农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工人制造和驾驶汽车所需要的钢铁、橡胶、汽油,我们烧饭用的锅、炉和煤炭等等,又不知要依靠多少人的劳动,单个人怎能离开社会这个许多人的集合体生存下去呢?

        有的同志也许会说不对,人怎么不能离开社会这个集合体呢?小说中的鲁滨逊一个人不是漂流在荒岛上生活了许多年吗?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鲁滨逊即使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他仍旧离不开社会。他不是赤手空拳地去和大自然作斗争的,他从那撞坏了的船上拿了刀,拿了其他一些工具,在岛上披荆斩棘,搭房子,这把刀、这些工具是哪来的?也还是在人类社会中通过许多人的手制造的。他的技能是从哪来的?是从人类社会带来的,是过去他的父母、他的老师或是他的朋友教给他的。何况,他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不是还找到了一个名叫“星期五”的伙伴吗?

        但是,我们简单地说社会就是人群的集合体,并不准确。因为集合体是有多种多样的。在大自然和人群中,我们为了计算方便,有时把分散的人与物临时聚合在一起,也叫集合体。如一群人、一些树木等等。但一群人决不等于是社会,一些树木也决不等于是森林,因为他们相互之间没有什么联系。

        现实中有许多集合体是许多人或是许多东西有机地组成的。例如森林,那里有许多树木、许多鸟兽、许多昆虫、许多花卉,这些东西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许多鸟兽依靠植物或树木的果实为生,它们的粪便又给树木和其他植物当肥料,蜜蜂传授花粉,鸟吃昆虫,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如果砍掉一部分树木,剩下的树木中有一部分可能因此而枯萎,因为水分减少了,而另一些可能长得更茂盛,因为得到了更多的日照。这种相互作用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我们为了某种目的而构想出来的。人类社会更是这样了,就拿封建社会中一个几百人、千把人的小村子来说,这种小村子是封闭式的,其内部自成一个小的社会体系:有人种粮,有人种菜,有人做买卖,有人做手工,有人拉车,有人管别人、压迫别人,有人受统治、被剥削,有些人互相帮助,有些人互相倾轧,等等。总之,人们有分工,有合作,有矛盾,有斗争,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结合体,这就构成了一个社会。

        社会既然是人们有机的结合体,那么就会有形形色色的结合方式,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在这各种关系当中,哪种关系是最根本的呢?这就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生产关系,其他一切关系都是决定于、服从于这个最根本的关系的。这是因为,人们要生存、首先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否则,人类社会一天也存在不下去。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马克思才说:“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互相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的社会。”

        有的同志也许会想,有机地组合起来进行生产劳动,似乎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特征,有些动物也是这样的啊!例如,据生物学家研究,一万种蜜蜂里大约有一千种是过群体生活的,它们有很好的分工体制。蚂蚁也是这样,大约三千五百种蚂蚁差不多全是过群体生活的,劳动分工也很明确。至于猿猴,有猴王管理群猴,它们成群结伙地活动。这一切,与人类社会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的回答是:人类社会和动物群体的劳动根本不同,动物的“劳动”(如果说这也算是劳动的话)和人类的劳动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蜜蜂能够建筑蜂窝,建筑之精巧可能连技术最高超的建筑师也会自叹弗如;但是,即使是最蹩脚的建筑师在施工以前也会考虑一个设计蓝图,这是任何动物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这就是说,动物的一切活动都是本能的反映,而人类的生产劳动和其他一切主要活动都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人类通过自觉的劳动改造自然,改造世界,同时也改造着自己。这就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类社会和一切动物群体的根本区别。

        由此看来,对社会比较完整的总述就应该是:社会是人类建立在自觉的生产劳动基础上的有机的集合体。

《社会是怎样组成的——社会学漫谈》目录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