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排的奋进者

 小楼一夜听风77 2022-12-20 发布于福建

其实吧,我一直想写一篇信维通信的文章,又迟迟下不了笔。原因是咱财报功力一般,信维呢说实话也算不上什么好“生意”,最近股价跌的又这个熊样,属实是不知道写点啥。

但是我重仓了信维,亏的一塌糊涂,不写点啥排解排解,总是心情郁闷。

信维是我投资以来亏的最多的一只股票了,无论是百分比还是绝对值。已经哭晕在厕所N回。

就当是屁股决定脑袋,给自己再多找找借口吧。

信维从最高点到现在跌了2年多,跌幅78%。我想主要可能有几点:

1、财报数据拉跨,连续几年增收不增利;

2、管理层一直吹牛批,新业务迟迟不见疗效;

3、消费电子阴霾不散,手机砍单、销量下滑、踢出果链等等;

各个击破一下,先说财务数据。

营收一直是高速增长的,说明公司过去几年的业务扩张是成功的。从主营业务来看,老业务应该是:天线→EMI/EMC→无线充电,现在这三大块占据营业收入大头。

新业务是LCP、高精密连接器、UWB、被动元件、汽车互联,按照2021年报,新业务收入12亿,占比15.8%。

如果以2010年1.4亿算,营收年复合增长49%。看归上净利润,10年10.5倍,年复合增长26.5%。

我们都知道,公司的发展不可能一直高歌猛进,总有调整、换挡的阵痛期。如果以2019年高点算,净利8年21.2倍,年复合增长46.5%。

从2010年到2021年,十一年的经营现金流净额总和是51.9亿,净利润加总是52.5亿,差不多,说明净利润数据比较真实。

整体上看,妥妥的成长股。

营收高速增长,但是利润却开始下滑,看看是什么原因。是暂时性的,还是公司竞争力出了问题要完蛋。

利润下滑的罪魁祸首是毛利率,而毛利率初次下滑是2020年,从37.35%降到30.19%。影响毛利率的,主要是营业成本。影响净利润再加上一个三费,我们分开看。

先看营业成本

可以看到,前面几年(2017-2019)营业成本增长低于或者持平于营业收入增长,而2020和2021年开始大幅超出营业收入增长。

而营业成本中原材料占比从前两年的62%左右直接干到了70%,且连续增长40%以上,相比2019年已经是double了。

电子元器件的原料主要是金属(金、银、铜、铁、锡、铅、铝等)和非金属(各种塑料、绝缘材料和碳等)和大名鼎鼎的半导体(硅、锗、磷砷化镓等)。

这些原料过去两年是疯狂涨价,还记得去年投资的主题是什么嘛,元素周期表。数据显示,整个2021年申万有色金属板块以40%的年涨幅,位列申万一级行业第二,成为2021年最热门的板块之一。看看年报公司的表述。

一个是原材料用的多了,另外一个,还涨价,也是double。

再看制造费用。

从2019年的6.1亿到2021年到了11.5亿,也接近double了。

对此公司的解释是加大对新产品线的投入所致,推测应该是新业务拓展初期,产能利用率低,导致各项费用增高。因为制造费用主要包括的就是工资、折旧、办公、水电等费用,是刚性成本,只要产线开着,一样都跑不了。

所以,总结一下。

从财报上看,信维还是那个信维,营收一直在高速增长。只是因为近几年公司在换挡,新业务发展处于前期,拖累了毛利率。另外叠加这几年疫情、地缘冲突导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出现了剪刀差,报表数据有些拉跨了。

第二点,说说新业务。

要说新业务,得说说过去这些年信维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关键词:收购。

很多人一提到收购,就天然的以为是坏事,由此联想到商誉减值、大股东权钱交易等等。但事实证明,过去十年信维的收购都非常成功。

信维早期发展并不快,生意不好做。原因很简单,那时候天线的技术门槛也很高,国内都是做组装,对于名不见经传的国内供应商,外资品牌是很难跟你合作的。那时候信维的客户主要是金立、OV、步步高等等。

第一次的成功收购是莱尔德。背靠诺基亚的莱尔德,在诺基亚行将就木之际也无法独善其身,2012年信维瞅准机会以1.98亿全资收购,市场当时应该是不买账的。但鲜有人知的是莱尔德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天线厂,客户涵盖诺基亚、苹果、三星等国际知名品牌。

收购整合了莱尔德的技术和客户资源后,信维开始第一次飞跃。看图说话。

营收从2011年的1.6亿先是到2012年的2.1亿,紧接着到2013年的3.5亿,2014年甚至直接double到了8亿,这增长不可谓不快。

再看利润,之前稳稳的都是几千万的水平,2012年刚收购时还减少了,到2013年甚至亏损了六千万,但2014年直接鲤鱼翻身,2014年利润干到2.2亿。

在刚收购的时候,毛利率迅速降低到了18.19%,但只两年便重回增长到30%以上。

事实证明,收购莱尔德非常成功,可谓鸟枪换炮。除了打下技术功底,还顺势打入了国际客户供应链,营收、净利上了一个大台阶。

后来收购亚力盛、艾利门特、蓝沛材料以及入股德清华莹,包括后来收购聚永昶等等,梳理下来可以发现,信维的收购不是简单的为了增厚报表利润,而是围绕着公司射频领域的积累和优势布局,在大客户平台上不断增强粘性的同时纵向的扩展自己的边界,并且不断提高公司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能力。进而过渡到最根本的地方,即材料。

通过几次并购,信维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即材料-零件-模组的发展路径。至此,信维也正式提出了以每年不低于8%的研发投入,来持续坚持对基础材料、基础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坚持以技术驱动企业发展,用材料构筑最深的护城河。

现在管理层口中的新业务主要是这几个:LCP、高精密连接器、UWB、被动元件、汽车互联等。

这几项业务,每一项都是市场空间巨大的赛道。

LCP即使目前只有苹果在用,苹果的采购金额也是巨大的。后续随着毫米波技术的普及,安卓系采用LCP也只是时间问题,在经过几年的持续研发、蛰伏,一旦安卓大面积采用,信维这块业务的空间不要太大。

高精密连接器,在2021年管理层透露就超预期发展,达到了10亿规模,而且这一块已经开始供应马斯克的地面卫星接收设备。相信今年会有更好的业绩表现。

UWB技术,信维在UWB领域做了丰富的技术储备及专利布局,现在是和恩智浦合作。恩智浦是车规级半导体的世界领导厂商,现在UWB技术还没有大面积普及,但也是迟早的事。9月8日苹果的发布会里,AirPods Pro 2充电盒也加入了UWB功能。未来,智能家居、汽车钥匙等都有望采用UWB技术,随着市场的推广,这块业务也将大有看头。

还有汽车互联。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不需多说了。这里面又怎么离得开天线、无线充电、连接器等需求呢,有一点大家可能没关注到,就是信维在不断拓展汽车厂商的供应商资格。大一点的,如大众、本田、奔驰都已拿到资质,今年上半年又新增了长安汽车。新能车这块蛋糕,信维也能分到一杯羹。如果顺着卫星接收装备能打入特斯拉的供应链,那前途不可限量。

我觉得以上几条线将构成能看的到的信维的第二增长曲线。

远端的未来,第三条增长曲线,信维也已开始布局,那就是被动元件。

被动元件被称为工业大米,既然成为大米,那需求是可想而知的。想想看,电阻、电容、电感这些东西,现在哪里不需要?但这里面中高端的产品还是被国外厂商垄断的,信维为什么要进军这个领域呢,材料。如果你把基础材料作为发展驱动力,并且已经在路上,那么进军被动元件就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摘一个信维年报中的图来看。

这张图清晰的说明了信维今后的发展路径,我认为这条路是非常正确的,当然也是非常难的。但是,一旦走通,信维将构筑起来真正的深厚的护城河,在产业链中将更具优势地位。

再说说第三点,市场需求。

诚然,消费电子的高需求增长阶段已过,无论国内还是国际,智能手机的渗透率都基本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很难再有过去10年那种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井喷状态。

但这并不构成信维的增长问题,因为信维主要做的是国外厂商的生意,竞争对手一直都是日、韩、台厂家,是在总量缓慢增长里的存量市场中通过性价比抢占原本日韩等厂商的份额,这也是为什么信维的营收能多年连续高增长。

至于踢出果链,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对于苹果来说,供应商的稳定肯定是很重要的,况且,这么多年发展下来,信维早已不是当初那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很多领域不说国内早已没有对手,国际上也可以和日韩掰手腕了。苹果没理由踢掉它。只有政治因素,可能是一个风险点。

总体上说,现在看来信维的三个发展阶段的路径是非常清晰的,空间也是足够的,如果真的一点一点实现,那5-10年内再来一次30倍,也完全是可以期待的。

对于现在134亿市值来说,说实话,真是觉得已经吐血了。

不管怎么说,信维算是我的一次出圈行动。科技行业变化快,技术复杂,普通投资者很难说“看懂”。但科技行业也是爆发力最大的。

巴菲特教导我们说,要找到那个不变的。其实最早打动我买入信维的,正是我觉得它有不变的部分。

不管是手机、电脑、汽车、机器人等等等等,都需要与外界通讯,所以天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不变。后来,把基础材料作为核心驱动力,这更成为了一种不变。

买入信维已经快两年了,目前浮亏50%。但愿,以上这些不是我的一厢情愿。

人们说,一年三倍易,三年一倍难。真心不假。

这两年做投资是真的难,所有的因素都超出预料。疫情、俄乌战争还迟迟不见曙光。其实,今年因疫情所受的干扰远远大于2020和2021年,今年我出差次数都少很多。因为回京怕被弹窗,很多计划都取消了。

但作为投资者,永远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因为,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

文中提及股票标的为作者胡乱吹捧,请勿据此投资,切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