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承安宝货”收藏记

 历史探奇 2022-12-20 发布于河南

1985年,黑龙江一农民去邻村给闺女送包子。走在小道上,被一条狗挡住了路。只见那条狗抬腿冲着路中间的“土疙瘩”撒尿。农民瞥了一眼,没想到那个“土疙瘩”越来越亮,他走上前一扒拉,突然大吃一惊。


这个农民姓何,家在黑龙江阿城,那天正好老婆在家蒸了一大锅包子,让他给闺女送去。老何在路上走着走着,发现前面有一条狗在路中间撒尿,他突然停下来,也不走路了,就盯着狗看。


狗撒尿有什么奇怪的,老何绕远点走就是了,还站在那看什么呢?其实狗撒尿真的不奇怪,怪就怪在狗撒尿的地方有一块“土疙瘩”。这个“土疙瘩”长得跟一块香皂似的,中间窄,两头扁,在阳光的照射下还闪着亮光。


老何等狗走了以后,找了个棍一扒拉,怎么这块“土疙瘩”银晃晃的,难道是块银子?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是考古的黄金时代,村民们挖到宝贝的事可不少见。老何心想,这说不定这就是块宝贝,看来马上就要发财了。


老何找了点土洒在银块上,用树叶卷了几下揣到兜里,快步向闺女家走去。他一进门就喊闺女打盆水来。闺女一愣,站在原地问打水干啥。


老何却等不及了,一边往外掏那个银块,一边催着“让你打水就打,哪有那么多话。”


等闺女端过来盆子,老何就把银块扔进水里。闺女一低头,差点没被臭味顶晕,埋怨道“爸,你这又搞的什么?”


老何也不在意,把包子交给闺女,高兴地说:“我今天捡着银子了,快叫女婿出来看看。”女婿听见岳父说捡了一块银子,立马从屋里走出来。老何把洗干净的银子拿给女婿,“你上过学,看看这个值不值钱。”


女婿拿过来一看,这块银子还没一根大拇指头长,宽不过一个指节,又细又扁,还不知道成色怎样。按照当时的银价来看,也就31块钱左右。但是这块银子上,还有几个字,分别是“承安”、“宝货”什么的,难道说是个文物?


老何和闺女女婿商量了一会,决定吃完饭找村里的老收藏家看看。等他们来到老收藏家那,把银块拿出来,老收藏家左看右看,不以为然地说:“这就是块银铤,不值钱。”便开出300块的价格,要收走这块银块。


老何刚要答应,却被女婿拦住了,女婿连忙跟老收藏家说他们就是来问问价,先不卖。说完女婿就把老何拉走了。他低声跟老何说;“爸,我觉得他说这东西不值钱,还开了300块钱的价,不大对劲啊。”


三个人一琢磨,觉得这个银块可能有些来头,就打算去文物管理所,找个专业的人鉴定鉴定。工作人员一听,老何是来这鉴别文物的,马上给他们端上茶水让老何等一等。


鉴定专家很快赶来,接过老何手里的银块,顿时眼前一亮。经分析银块上的字是“承安宝货一两半、库口部口”,专家高兴地说“这是金朝的货币,真得太罕见了!到现在为止,只是在中国银行黑龙江分行的库房里发现了四块”。


要说货币有什么罕见的呢?古代人交易也会用到,存量应该不少吧?


原来在1197年,金朝在完颜璟的带领下,开始走下坡路,出现了经济危机。当时纸币贬值,铜钱稀缺,五十两的大银铤拿着不方便交易,完颜璟决定铸造一批一两到十两的银铤救急,这些“承安宝货”也就造出来当碎银子用。


谁知道“承安宝货”发行没多久,民间出现大量私铸的“承安宝货”。本来“承安宝货”里的含银量应该是95%以上,私铸的“承安宝货”里掺杂了铜、锡等杂质,导致质量大打折扣。所以“承安宝货”仅仅流通了三年,就被废止。


老何知道这是文物以后,把它交给了国家,文物管理所给老何颁发了奖金和奖状。这块“承安宝货”也被收藏在黑龙江博物馆。如果你在路上捡到银子,是会上交还是自己留下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