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宗光 | 中国古代职官知多少(二)

 遇事明言 2022-12-20 发布于甘肃

中国古代职官知多少(二)

安宗光

三 公

周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一说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又称三司,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宰相。唐宋仍沿此称,明清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均仅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已无实际职务。《后汉书》中《张衡传》所述“公府”,即指三公的公署。

司 徒

西周始置,负责管理全国的土地和百姓,相当于后来的丞相。又名中军、大司徒、司土。

太 尉

秦和西汉时,为全国军政首脑之一。汊武帝时改称大司马,隋、唐、宋时为加官,无实职。如宋徽宗时定为武官官阶的最高一级,但本身并不表示任何具体职务。一般常用作武官的尊称,其职掌常有高低之区别。元以后废。

御史大夫

秦、汉时为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战国时称御史,为记事兼纠察的职官。西汉时为三公之一,丞相缺位时,往往以“御史大夫”代理,相当于副丞相。汉武帝临死前,曾任命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后改称大司空。魏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参掌中枢机密,专掌监察、执法,为御史台的长官。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名遂废。

司 空

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时沿置,又称司工、司城,掌管工程。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亦为共同负责最高国务的长官之一。后世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平 章

唐代中书、门下两省长官以外的官员参与朝政时,实际任宰相之职者,多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意即共同议政。宋代又有“平章军国重事”之名,均简称为“平章”,专授以年高望重之大臣,职位在宰相之上。金代有平章政事,位次于丞相。元代另有行中书省所置平章政事,为地方高级长官。明代废。

参知政事

唐太宗以后常以他官加上“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实掌宰相之职。唐高宗以后,以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则为副相,是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都任过此职。元代的参知政事,降为行省的副长官。

大学士

明洪武年间废除宰相,并仿宋代殿阁学士设立“大学士”,充当皇帝顾问。明中叶以后逐渐参与大政,职权转重。掌起草诏谕,批答奏章,官品虽低,实握宰相之权,号称辅臣。明代大学士集中在中极、建极、文华、武英等殿,以及文渊阁、东阁,无定员。清代乾隆以后,大学士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体仁、文渊、东阁)入衔,满、汉各二员,为正一品官;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员,为从一品官,在六部尚书中选任,辅助大学士管理内阁事务。雍正时成立军机处,虽然大学士品级提高,职权却因之减弱。但军机大臣仍常授以大学士作为荣典。

首 辅

即“首揆”,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称呼。明正德、嘉靖年间,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次辅不敢与较。宦官专权后,首辅实权削弱。又,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一般亦称为首辅。

军机处

雍正时设军机房,后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为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军机大臣(或称大军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其僚属称为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掌缮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军机处职掌为每日晋见皇帝,商承处理军政要务,用面奉谕旨的名义对各部门各地方负责官员发布指示。

令 尹

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其他各国的“相”。又,明清时也称知县为“令尹”。

尚 书

始置于战国,又称掌书,尚即执掌的意思。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时,因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逐渐重要。东汉时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三公权力从此大为削弱。魏晋以后,尚书事务日益繁多,隋代开始设六部(吏、民、礼、兵、刑、工),各部首长均称尚书。尚书省为中央首要机关三省之一,职权益重。宋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以刑部尚书致仕,宋代文学家苏轼和清代文学家纪昀都曾任过礼部尚书。

尚书令

始于秦,西汉沿置,掌章奏文书。汉武帝以后职权渐重,东汉时为掌中枢实权的尚书台(台阁)首长,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以后,为事实上的宰相。南朝文学家沈约,曾任此职。唐太宗未即位时曾任此职,即位后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yì) 为尚书省的长官。宋代尚书令为亲王及使相(节度使、留守加侍中、中书令等都叫使相,实际上并不参与政事)兼官,非实职,亦无专任者。此官于明代起废。

门下省

晋代改侍中寺为“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中心。唐宋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审查诏令,职掌封驳。其长官称侍中,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中书省

魏晋始设,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至隋唐,逐渐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曾改称内史省、内书省,唐曾改称西台、凤阁、紫微省。南北朝至隋唐,中书与门下、尚书三省同为中央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取旨决策,门下审议,然后交尚书执行,实际上为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中书省长官在魏晋为中书监及中书令,隋代有中书令,唐代改称右相、凤阁令、紫微令。元代废门下、尚书二省,以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明代废。

同平章事

唐高宗以后,尚书、门下、中书三省长官为名义上的宰相,另由君主在大臣中选任数名官员(一般为二至四名),给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为事实上的宰相,简称“同平章事”。中书、门下二省为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宋代遂直接沿用为宰相的官称,南宋废。

作者:安宗光  图片:网    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