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料涌来,剥茧呈现——《中国制造1949-1999:中国工业设计谱系》写作手记

 细雨青衫 2022-12-20 发布于重庆

   《中国制造1949-1999:中国工业设计谱系》一书是在中国工业设计分类谱系研究基础上编撰的,是新中国工业设计史研究的前期成果之一。在对不同门类产品,不同品牌产品深入挖掘的过程中,强烈感受到,产品设计过程的复杂性,产品与产品间的相关性,从而萌发了将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历史用“共时性”场景将产品并叙呈现,从而还原产品历史存现的真实状态的研究想法。有别于既往巡于艺术史的工业设计史研究,本研究没有采用对产品分类叙述方式,而是在历史时空轴中,直面工业产品本身,去考证其产生发展的设计历史因果。但这样的过程也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无数错综复杂的相关史料线索、逻辑路径需要基于判断的厘清。

   《中国制造1949-1999:中国工业设计谱系》一书,向读者呈现了一轴跨越时空的中国工业设计历史长卷,其中披露了许多不曾谋面的工业产品,而许多已经被介绍过的工业产品,嵌入谱系之中,能够直观地看到启承、发展关系,这一发展过程是非线性的,呈现出曲折、迂回的发展形态,其中固然有许多技术的因素,但还有许多社会的因素。

    本书采用了“历时性”的叙事方法来表述1949年至1999年中国工业设计的成果,相关研究是沿着两个维度来展开其显性的是“谱系实证”的维度,试图将各行业设计的现象、成果编制成谱系,但是尽可能消解“线性历史”的叙事,同时展现各个行业设计的“共时性”,引导读者从中发现特定阶段工业设计的一些共同特征。这种谱系整理过程纷繁复杂,耗时耗力,但却是发现问题的最佳突破口,研究方法是在年鉴学派研究方法的启发下构建。其二隐性的是“文化实证”维度,通过展示漫长的谱系排列,试图证明中国的工业设计是在一种工业制度、价值判断中发生的,因而其具备了产业文化的特征,这种需要在大量史实资料的研读与发现基础上以极大的勇气来建构更为完善,更加符合工业设计历史生态分析系统。

    诚然,“谱系”不同于“编年史”,尽管表面上有类似之处,但却是有着截然不同的学术志向。前者是要呈现各种工业产品在其发展中的“网状结构”——一种看似没有规律的散漫,以此挖掘出更多的被“遮蔽”的史料,达到让“史料涌现”的效果,虽然历史给予我们的毋宁是一种断裂的、异质的并且不稳定的集合,但却为研究者的“历史解释”开辟了道路,唯有这种解释才是一种开拓性的研究,才是让设计历史向研究者“敞开”的途径。后者则是“求全”,具有恢复历史真实面貌的冲动,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所说的历史之“真”是历史学意义上的“真”。

    中国工业设计史的研究没有赶上历史学宏大叙事的时代。在以考据为主要方法的传统设计史研究处于徘徊状态的今天,应用新史学的研究方法变得尤其重要,前者以考据、归纳、宏观为重点,后者以实证、谱系、微观为特征,这种方法对于改变标鉴式的设计史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却考验了设计史研究者的耐心及能力,其中对于经济学、社会学、技术史的研读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需要摆脱这些领域的既有成熟框架的约束,集中设计的问题研究之上。得益于十余年来对中国工业产品、文献的收集,整理及设计师的口述历史工作的持续,使得中国工业设计史叙事能够呈现出众多的、被遗忘的微观,也为谱系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设计史书写新模式的探索奠定了踏实的基础。

    本书的写作过程历经史料梳理、考证实物、口述历史、大历史研究等,过程曲折漫长且艰辛,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沈榆教授等学术前辈的倾力支持,这为本研究能够站在前人肩膀上“展开”学术自由探索的“翅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自由“翱翔”的可能。

    本书的编撰出版凝聚着几代工业设计史研究者对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书以图谱的形式呈现,也是希望能够为同行们提供最充分的研究史料基础,激发更多工业设计研究者的研究热情,发现更多对中国工业设计未来发展更有价值的研究话题。一同参与到中国工业设计历史与未来发展研究的宏大课题当中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