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纪平:孤寂的石碑

 妙趣横生 2022-12-21 发布于黑龙江

孤寂的石碑

       清华大学的“二校门”也是清华的地标性建筑,每一个敬仰清华的人到了校园自是要到这校门看一看。“二校门”是相对于“大校门”而说的,早年的清华规模不比现在这般大,“二校门”是正校门,后来学校扩建但现在的四百公顷面积,东门成了大门,“二校门”成了校园内的一个类似于牌坊的景观。

     “二校门”正前方大概三、四百米处就是清华另一处有名的建筑___“大礼堂”。因为清华本身就是“庚子赔款”的产物。建清华是美国人的战略设计,培养的是留美预科生。所以,这大礼堂从建筑材料到设计造型都是西化的。它的红色墙体、白色门脸的圆柱,特别是圆形的穹顶很是古典和西洋。加上楼前那一大片绿茵茵的草坪和草坪边端那典型中式的“日晷”,都是吸引人去的理由。从“二校门”直奔大礼堂几乎是所有参观清华人的脚步选择。也就是说,几乎所有人都会遗漏掉通往大礼堂路上左侧清华人俗称“后山”脚下耸立的那一座纪念碑。

      实际上,这是一处所有来清华人都不该遗漏的地方。

      我是傍晚时分来到这座纪念碑前的。是怀着敬仰敬畏敬重的情感,更是怀着久久期盼的心情来到它面前的。石碑上一行“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叫我砰然心动,几乎不能自己―――终于,我来到它面前了。

      清华人的所谓“后山”以我这个曾生活在小兴安岭深处多年的东北人来讲,实在称不上是山,也就是个土包而已。但因为王国维这座纪念碑的耸立,使这后山看上去坚实和厚重了许多,也似有了存在的理由和价值。石碑高约二米多吧,在一片空地中,特别是在傍晚渐暗的光线中显得孤独和单薄一些。但这是真正的大师之碑啊。

      王国维1925年北上清华,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二年后,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又二年,国学院师生自发捐资建此碑。我曾认真地看过他决意投湖前给家人的遗书,二次提到他去后希家人南归。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江南啊,惦记的是那个观钱塘潮最好去处的海宁盐官镇。实际上,王国维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并不是他的自我选择。清华国学研究院正式开学时,他接到聘请本不想就位,是溥仪劝说他就任。这个为清王朝留着小辫子的饱学之士,对溥仪是心怀忠心的。在清华所处的帝王之都,在多事之秋叫他满怀纠结,终于走上了不归路。

      这座纪念碑碑身有些陈旧,我围着转了几圈。蓦地,感到不再陌生。这不是我的心理作用,确是似曾相识,它的底座和天安门广场那座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些相似;还不止于此,它的整个造像和我在北京植物园内看到的梁启超先生墓碑有神似之处。忽然明白了,这座碑的设计者正是梁启超公子梁思成先生设计的。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梁启超墓碑的设计者,当然,清华的建筑系就是梁思成筹建的。这就是说,这座碑现在已经和四大导师的两个人有关系了。在看碑的后面碑文,那是另一位导师陈寅恪的文思。为几代学人孜孜以求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出此碑文。这一方简单古朴陈旧的石碑承载着多么厚重的中华文化啊。我想,假使再由赵元任先生添上一笔,就是完美无缺了。但这已经足够了,这是真正的大师之碑,中华文化的丰碑。

      行人匆匆的脚步从二校门径直去看那大礼堂了。越发显见了这碑的寂寞和孤独,这叫我想起了海宁盐官那个老宅,那是王国维的故居。我是在几年前一个春日的雨天去的。在那个小院转了很久。那是座落在盐官镇边上的一个也是空旷孤寂的院落,四周是一片原野,当时我发感慨地写道:守望原野。那么,这座纪念碑守望的不就是文化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正是这一代代大师的传承,而即使他们离我们远去,有碑在,文化就将永远的传承下去。

张纪平简介

      张纪平,1959年6月出生,祖籍辽宁黑山,幼年既随转业军官的父亲到北大荒。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政工师。曾任黑龙江省农垦绥化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长、铁力农场党委书记、绥化管理局党委副书记等。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北大荒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在《北方文学》《黑龙江日报》《农民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200百余万字。散文集《往事在说》《独自行走》,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比若故乡》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往事在说》获第八届丁玲文学奖二等奖;散文集《比若故乡》获第九届丁玲文学奖一等奖。

                                                      

  

欢迎在留言区内评论

文化范儿,文化人的家,读出精彩,写出温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