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永远在学习的路上

 海伦的颜色 2022-12-21 发布于浙江

去年疫情伊始,朋友推荐我去书法班学习。

给我们上课的夏老师久负盛名,在国内每一个省份都有他的墨宝,教的也好,且不恃才傲物。

2019年初,我刚刚交了学费后,不料开始漫长的居家疫情防控,无限期地停课,直到上个月才恢复。虽然对于本学期报名的新同学来说我已经是老同学,可是我依然跟新同学一样感到陌生。

回想2013年,因为身体不适在家休养,百无聊赖时我老爹给我买了一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方纸张,一握笔,可以凝神静气,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烦躁。更爱文章行云流水,开头似涓涓细流,舒缓流畅,而后渐渐汹涌,直到:“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如同白居易《琵琶行》里描写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由文而字,我便踏上了书法学习之路。

一开始写字,同画画一样,单纯追求外形的相似,而且自己觉得上手容易,进步很快,便有小小满足和得意,于是花1500块钱去吴山路花鸟市场刻了一方小小的落款章。

2013年书 显得幼稚

曾经认认真真临过一篇兰亭长卷,还请人裱成一幅作品,得意之余经常会主动给朋友欣赏,直到我的美女画家邻居提出一点意见:你还要厚重一点,有点飘了!

当时我并不理解,但是秉承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也就不再好意思把长卷给人看了。今天想找出来拍个照片,也不知放去了哪里。

另外我还喜欢临摹各种字体的《心经》,亦是因为喜欢其内容,特别是读到般若的智慧可以“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以及“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突然会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不能自持。

学习的路就是这样,走着走着会碰到天花板阻挡,踟蹰不前,一度无法突破。

有一天,偶然读到蒋勋老师写的《中国汉字之美》,突然豁然开朗,不光光知道那些高空坠石,千里阵云的典故,更矫正了我固有的观念,对汉字,书法有了重新的认识,同时改变了我一些写字的习惯。

于是我决定放开行书,规规矩矩,从楷书入手。

临摹欧体

为了鼓励我,千里之外的徐同学还央求他家老爷子给我刻了一枚闲章,我喜欢的四个字是:云卷云舒。 王摩诘的诗《终南别业》中写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正合了我当时聊赖和茫然的心境。

前几年,我旅居澳洲的大伯回来探亲,看了我写的字,说:阿禾,再努力一下,便可登堂入室了!

我前前后后试过很多字体,如瘦金体 赵孟頫 颜体 柳公权 米芾 黄庭坚,可是我最喜欢的还是锋芒毕露的赵家皇帝的字,娟秀中带些凌厉,有铿锵之声。主要也是我相对写得比较自如吧,所以有时会搞点小小作品来自娱自乐。

当然我并不是十年如一日坚持的人,有时会突然心生倦意,半年不碰纸笔。

有一次看到书上说,书法的学习是常年的积累,直到:书老,人亦老!顿时心情索然,一度决定放弃,因为我希望是:书老,人未老!

兜兜转转,现在上夏老师的课,竟然又回到了兰亭。拿出尘封的帖子,回味灵动的撇捺,人生就是这样,有一首歌叫《人生何处不相逢》:

某月某日

也许再可跟你

共聚重拾往事

无奈重聚那天存在永远

。。。。。。。

不过现在写的兰亭更加从容,更加淡定一点,毕竟生活在这个世界不太容易,时间的流逝当中揉进了对现世的无奈,也许化作笔下的线条一一诉说。

2019年临摹兰亭全篇

最后,借用我最敬佩的导师说“我们永远在修行的路上”这句话,书法也是永远在学习的路上。

谢谢支持,你若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下面:赞“和“在看”,并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