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辑创作随笔|她躲在屋顶上

 世界民谣之旅 2022-12-21 发布于江苏

“现实中的一切,不过是精神世界里的一次次轮回,再次走进那片森林,你又遇见了他们。梦里的黑蝴蝶、躲在屋顶上的女孩、欲壑难填的野兽、前世没有修成正果的苦行僧……在那些似曾相识的场景里,幻想中的伙伴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孤独是你的影子,幻想是手中火把摇曳的火光。不要和他们玩耍,可是你已经不想再回去了。”

以上是专辑介绍里的第一段,比较简单地概括了一下这张专辑的内容。介绍里把所有的歌都混在一起说,也是因为这些歌确实互相之间都有联系,六首歌单独拎出来是六个作品,放在一起又是一个更丰富和完整的作品。就像每天晚上做的梦都不一样,但有一些梦之间有关联。如果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去分析一下,会发现互相之间有一些因果关系,甚至在感情上是连贯的。毕竟是同一个人在同一个生活里做的梦,这并不奇怪。把做梦换回创作,也是差不多的。

我在学校里,被拥挤的人群推着往校门口移动。放学了。身边的同学有我的小学同学、中学同学,还有大学同学。大学同学几乎都是意大利人,但所有这些人混在一起非常和谐,好像没有什么不妥。有一个我的小学同学同时也是一起出去留学的大学同学,说他要去上厕所,让我等他一下。我在人群里有点喘不过气,突然发现事情有些奇怪。我明明早就不上学了,怎么又变回了学生?我是在做梦吧,既然我意识到自己在做梦了,就可以控梦了吧!于是我腾空而起,飞到人群的上空。没有人发现我飞起来了。人群渐渐散了,我飞到厕所那里,在门口等那个同学。等着无聊,就想飞到厕所屋顶上看看。

渐渐上升,我看见了水箱。越过边缘,我落在屋顶上。屋顶上有一个小女孩,独自坐在墙边,抱着腿,看着远处。看见她的瞬间,我感觉说不出的难过和委屈,一种孤独感完全包裹了我。她好像看不见我。我有点慌乱,也不想打扰她,就又飞下去了。

这是我第一次控梦。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

小学的时候周五放学早,兴趣班有时候上有时候不上,如果兴趣班没课,就可以自由活动很久。这天的活动是捉迷藏,因为人多时间也多,于是范围是除了教室里的整个学校。我是躲的人。小时候好胜心强,既然不被捉到就赢了,自然要躲在最隐蔽的地方。于是我费了很大劲爬到厕所顶上,又从厕所顶上跳到车棚顶上。

“鬼”开始抓人了,我就在那坐着,看着同学们一次次从下面走过。被抓到的人越来越多,所以“鬼”也越来越多,从下面走过、跑过的同学没有一个想过要抬头看看车棚顶上。我很高兴,我一定是笑到最后的赢家。

天色渐暗,学校里越来越安静了,从车棚底下走过的同学也越来越少。我开始有点着急,如果一直不被找到会怎么样呢?如果“鬼”不认输,我应该什么时候现身?又等了一会儿,学校里完全安静了,高年级的学生也没有了,老师也走了,车棚里的车也没有了,只有我一个人待在车棚顶上不知所措。茶色的天空总让我惆怅,因为它代表着玩乐的时间结束了。在今天这茶色的天空下,我赢了所有人,但只有我自己知道。

原因很简单,每个孩子需要回家的时间不同,躲到要回家的点就走了。被找到的人如果不想当“鬼”,也就回家了。不急着回家的“鬼”实在找不到人了,就觉得应该已经没有人了,肯定也回家了。我想了很久这个游戏的不合理性,直到长了很多岁才意识到,捉迷藏的本质根本就不是躲得有多隐蔽,而是“找”和“被找到”。一个互动的游戏没法互动了,就没意义了。

杨洛有时候到了晚上会有点多愁善感,会跟我说一些她小时候的事情。她小时候住在市中心的老房子里。那时候那里都是一层或者两层的砖瓦房。她父母在楼下开小吃店,做生意很忙,她就经常一个人待在阁楼上一整天。她那时候很小,什么也不知道,就看着外面发呆。有时看见猫从一个个瓦片上慢慢走过,而大部分时间就是看着大树的枝叶。白天,星星点点的阳光从树叶的空隙里钻出来;晚上,路灯把枝叶的影子投在房间里,地上、墙上一片一片的。我听她这么说,自己脑补这些画面,很孤独,也很美。

也许她后来画画,对光影、色彩的敏感,就源于幼儿时期这些日复一日的观察吧。但除此之外,长时间独处也可能给儿时的她一种类似焦虑回避型的依恋模式。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和虚无感,至今依然时常伴随着她。

有些儿时的经历会影响一生。随着年岁的增长,它们好像已经不在了,但总有些特殊的时候,它们会卷土重来,把你卷回儿时的某种情感中。

最近经常在知乎看到行为学派攻击精神分析学派。我放弃这个专业有些年头了,所以对临床上是否好用这个议题没有立场。狭义的“心理学”作为一种科学也许和“不科学”的精神分析不是一回事。但精神分析的影响力也证明了至少作为一种看待心灵的方式,它是非常有意义并且成功的。

科不科学、是不是正经的心理学另当别论,对我来说,精神分析的魅力可实在太大了。以下是我个人的想法,如有雷同,可能是我看过的什么书上也写过类似的东西。精神分析打通了文化、现实、梦境、幻想和艺术创作。给新的艺术家一条充满新鲜可能性的创作道路去走。同时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也好,艺术评论也好,都多了很多视角。精神分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强大的“艺术观”。也正因此(因为我这样想),原本我是对精神分析感兴趣而去学的心理学,最后还是又回到了艺术创作的范畴里。可以说因为精神分析的广泛传播(不管大家有没有专业学习过多少都会被影响),艺术变得更有意思了。

在这里突然写这么一段枯燥的东西,是因为《她躲在屋顶上》这首歌也好,《不要和他们玩耍》这张专辑也好,里面那么些情节(不是情结)、象征、意象能够成立,都是因为有精神分析的“艺术观”在。可能大家现在觉得能听明白这些歌,但是放在精神分析诞生之前这些歌词可能就像呓语一样,每个句子都通顺,连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当我写我的梦,我的经历,我倾听过的别人的经历的时候,这些东西都有关系,而当这首歌从它们当中被提炼出来之后,你可能就会发现,所有这些,原本就是同一个东西,就是被称为“孤独”的东西。而那么多的表达,用词句用旋律,就是想让你和我一样体会到孤独的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