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弹拨时空的琴弦|从土耳其弹拨乐器展开的随想

 世界民谣之旅 2022-12-21 发布于江苏

这是“世界民谣之旅”的第四十八期。除了你现在看到的图文版,还有在喜马拉雅播出的电台版以及在网易云云村播出的视频版。踏入土耳其之后,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萨兹(Saz)家族的乐器,接下来我本来打算介绍土耳其乌德(Oud)和土耳其弹布尔(Tanbur),但是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越发觉得,光说这两个乐器的土耳其版不如展开来说说各种相关的乐器更有意思。


之前介绍萨兹比较容易的原因首先是我自己就有这个乐器,而且会弹一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类乐器作为土耳其民间音乐的代表,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义和比较固定的文化背景。而今天要介绍的乌德琴和弹布尔则并不完全属于土耳其,而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大量的变体,时空上的跨度都很大。

我们先从乌德琴开始说。乌德琴被称为“中东乐器之王”,是一种圆背、杏仁型或者说梨形琴身的弹拨乐器。琴颈指板上没有品格,所以可以演奏非常顺滑的滑音、颤音以及所有类型的微分音。现在的乌德琴一般有三种,分别是10根弦分为5组双弦的、11根弦分为6组(5双1单)的和13根弦分为7组(6双1单)的。相比萨兹来说,乌德的琴颈比较短而且宽。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弦多,所以可以通过跨弦来演奏更多的音区,就不用做那么长,还是因为弦多,所以琴颈自然是要更宽才能放得下。

像萨兹这样的乐器,学术上一般称为“长颈琉特琴”,而乌德则是属于“短颈琉特琴”。这个“长短”是相对的,萨兹家族里尺寸最小的和乌德里最大的相比,还是大乌德的琴颈更长。这种分类方式只是说,相对于琴身而言琴颈是细长的还是粗短的。我不是太喜欢这样的说法,不是因为“长短”的区分不严谨,而是因为“琉特琴(或者鲁特琴)”实际上是乌德琴传到欧洲之后才出现的一种改版乐器,这个名字的存在比乌德要晚太多了。就好像你可以说自行车是“铁马”,但你要说马是“肉自行车”就感觉怪怪的。其实类似的情况也很难避免,就比如我们也可能会说乌德琴是“阿拉伯琵琶”,而琵琶正是乌德琴传到中国形成的一种变体。再往大了说,所谓“中东”,是对西方人而言比“远东”近,比“近东”远的地方,其实对我们来说,“中东”、“近东”都是西边。唐僧去印度都是“西天取经”了。


乌德琴这种圆背杏仁型的乐器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中国的琵琶、西方的琉特琴、曼陀铃等等,都明显能看出是乌德的后代。此外,吉他作为琉特琴的后代,则是乌德的孙子辈了。乌德算不算“乐器之王”要看在哪说,但叫它“乐器老祖宗”应该没什么争议。其实乌德琴最初的版本叫作“巴巴特(Barbat)”,巴巴特和现在的乌德琴大体上是差不多的,只是不知为何后来统一改名成乌德了。巴巴特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巴克特里亚王国(Bacteria),范围覆盖了今天的阿富汗北部、塔吉克斯坦西南部和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在中国的史书中被称为“大夏”或者“吐火罗”。在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之前,这里是波斯帝国的一个省,后来变成了一个有很多希腊人和马其顿人生活的希腊化王国。

说回今天的乌德琴,我们排除琵琶、鲁特琴这些变体,依然保持着光滑指板的乌德琴主要在中东、中亚和北非比较流行。今天世界上最大的乌德琴产地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世界各地的演奏家都会去那里订制或者购买乌德琴。然而有趣的是,土耳其人并不认为乌德琴是自己的本土乐器或者说“民族乐器”。也许是因为它的历史太悠久,传播的范围也太广,以至于大家都不敢把它占为己有吧。


接下来要说的是弹布尔。弹布尔是长颈弹拨乐器,历史可能比乌德还要再长三千年。今天的弹布尔已经分化出了很多不同的类型,加上语境比较混乱,我们很难从外观上判断一个长颈弹拨乐器到底能不能叫弹布尔。比如说,土耳其弹布尔的琴身是类似半球的形状,而同样在土耳其被使用的库尔德弹布尔则是窄梨型的琴身,即便如此,它们都叫弹布尔。但是萨兹琴看起来也差不多,实际也是弹布尔发展来的,却不被人称为弹布尔。我自己总结了一下,大概可以这样理解,狭义的弹布尔在各种不同文化和语言里可以是非常不同的样子,而广义的弹布尔是一大类乐器的统称。

我们再列举一些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或者有所耳闻的,其实都属于弹布尔的乐器。

·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弹布尔(弹拨尔)。
·伊朗以及中亚很多地区包括我国新疆也有分布的都塔尔(dutar)。
·哈萨克斯坦和我国哈萨克族的冬不拉(Dombra)。
·流行于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多姆拉(Domra)。
·印度的坦普拉(Tanpura)。

大家可能会发现,除了都塔尔,其他这些乐器的名字大概都有点相似。此外还有很多大家平时不太会见到但也在中亚、西亚非常流行的长颈弹拨乐器都叫“tanbur”、“tambur”、“tembur”、“tanbour”等等,光看名字就知道这些乐器起源相同,都不想找什么证据了。


从起源上来说,最早的弹布尔据说出现在公园前两三千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公园前一千五百年的雕塑和壁画上就已经出现人们演奏弹布尔的造型了。现在的弹布尔大多比较长,左手想按低音品的时候需要伸很长,有时候手臂完全伸直才能够到。像这样的设计当然不是要故意为难演奏者,而是为了获得一种非常有磁性的低音音色。大家知道,声音要低,弦就要松,松到一定程度,弦就没有张力了,声音就又小又难听。所以为了好听的低音,要么让弦变粗,比如贝斯那样,优势是音色厚重,但是一但要扫弦就很吃力。另一个方法就是让弦变长,又好弹声音又有磁性,缺点自然就是左手容易够不到。

我们说回土耳其弹布尔,它也是一样很长,除了音色上的考虑之外,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土耳其弹布尔作为一种传统的土耳其古典乐器,必须要演奏微分音,也就是12平均律之外更加细分的音,之前说四音列的时候我们介绍过。演奏更细分的音就要有更多的品格,大家想想吉他,在吉他上把品格的数量翻一倍是什么感觉?眼花缭乱对吧。但是如果琴颈特别长的话,品与品之间的距离也拉长了,这样就不会那么密密麻麻了。

关于土耳其弹布尔,我还想引申出另一种长颈拨弦乐器。土耳其弹布尔和其他弹布尔的琴身形状很不一样,像个巨大的汤勺。我查了一下有个说法是这可能因为它起源于另一种乐器,叫作科穆兹(komuz,土耳其语kopuz)。这种乐器现在是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文化的象征之一,在突厥民族中广泛使用。这种乐器又比弹布尔更古老了三千年。考古学家在阿塞拜疆发现公元前6000年的粘土板上有描绘科穆兹演奏者的图案。


科穆兹这种乐器真正的中文名字叫“火不思”。现在除了内蒙和新疆,可能很少有人听过这个名字。但实际上很久之前,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在演奏这种乐器了。在元明清三代,火不思都曾非常流行,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有乐手演奏。清朝之后火不思失传,新中国成立后又重新研制,现在在内蒙的一些琴行里就可以买到。

宋朝记载的一个民间传说对火不思的起源有另一种说法。说西汉王昭君出塞去匈奴和亲的时候,曾骑在马上弹奏琵琶,胡人看到之后都非常喜欢,也想造出这样的乐器。后来王昭君的琵琶坏了,于是胡人就帮她重造,但是造出来的东西很粗糙,根本不像琵琶,于是昭君笑曰:“浑不似”。流传至今就渐渐演变成了“火不思”(原文中是“和必斯”)。如果没有我之前的介绍,大家会觉得这个传说看起来很有道理,但结合考古发现来看,我们就知道这根本是牵强附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