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永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三位诗人借咏探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一首,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之你贵姓片段。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诗词积累,尽量每日背诵一首古诗。
二、出示课题,引入《马诗》 1.积累关于“马”的四字词语。 马革裹尸 蛛丝马迹 万马齐喑 心猿意马 悬崖勒马 2.介绍作者。 李贺,字长吉,中唐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同时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喻今,所以后人常称他“诗鬼”,他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不过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27岁就因病英年早逝了。 在李贺生活的唐代,马成为一种精神图腾,这从唐朝人养马、驯马、画马、咏马的盛况便可窥见一斑。在唐诗中,专门咏马的诗就有150余首,特别是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本课选自其五。
三、初读古诗,明了诗意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停顿。 五言绝句:二三节奏 2.“燕”字正音(第一声),“燕山”典故介绍。 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也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里的燕山借指边塞,李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燕山”一带正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自古以来,这里经常战火连天,汉代的卫青和霍去病都曾在此处建立功勋。 3.“钩”、“金络脑”、“走”字书上有解释,课件上仅展示图片加深理解。 4.根据沙漠图片,自己概括“大漠沙如雪”的意思,教师总结:大漠之上,万里平沙,在月光下如皑皑霜雪。后三句古诗一样的操作。 5.配乐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四、再读古诗,领悟诗情 1.出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情景图。思考问题:这一句是什么描写?提到了哪些景物?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和“燕山”的景色?这样写对“马”有什么意义? 引导读出这句诗所描绘出的悲凉肃杀的战场景色,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和冷寂。 2.结合“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图,思考:为什么是“金”络脑而不是“铁、木、竹”呢?把“踏”换成“踩”好不好?为什么?从“快走”和“踏”这些词中,你的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再次走近诗人。 李贺虽是唐朝宗亲郑王后裔,但家族早已没落。他自幼才华横溢,七岁能辞章,十五岁工乐府,他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为人民效力,但因为他的父亲名叫“李晋肃晋”与“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该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身不得登第。 4.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读古诗。 5.讨论:为何题目是《马诗》,但整首诗却不见一个“马”字? 诗人借物抒怀,借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人自比为良马,期望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6.阅读李贺关于写诗的故事。 相传李贺写诗不先立意,而是注重到生活中去发掘素材,每次出门,个他总是骑着一匹瘦马,肩背一个布人,锦囊,边行边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随身携带的笔砚在马上写成诗条,回家后再续成篇。故其母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诗鬼"李贺志向远大,踌躇满志,他呕心沥血,写诗成了他宣泄的一种方式。人们往往会为“自己热爱的事业穷思苦想,费心尽力,甚至穷极一生,而像李贺这样精诚所至的人,往往也会取得非凡的成就。
五、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马诗》学习方法小结 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和历史背景; 读通诗句,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咬文嚼字,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意; 借助资料,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志向。
六、布置作业 借助今天《马诗》的学习方法,自学《石灰吟》、《竹石》这两首诗,做好笔记,不懂的可以请教组长或者老师。隔天上课时展示、交流、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