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伯姆的对话——《论对话》打卡1

 艺之芳华 2022-12-21 发布于湖南

(于我而言又是一本深奥难懂的书,但这是被新网师选定的根本书籍,希望自己在糟糕的坚持下也有收获。《论对话》是戴维.伯姆关于“对话”的一部论著,是迄今为止记录其对话理论最为详尽的著作)

对话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在伯姆教授心中对话是什么呢?他认为对话是一种谈,这种谈追求的是平等、自由、公正的进行交流和沟通。谈话者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的人格观点和观念,能够形成充分的友谊感和信任。这种谈的意图就是为了实现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在谈话过程中去探索和发现真知与灼见。这种谈所期待的结果应该是所有人都从中受益,实现双赢、共赢、一赢俱赢。

对话作为一种理论,其覆盖的内容及其广泛研究的方向和角度因而也呈现多样化,包括哲学方向,文学和语言学方向,心理学方向,社会学方向以及教育学方向等等。但本“译丛”的侧重点在于对话的社会应用与教育应用。

倾听通常是指详尽,认真,入神,敏锐的感知和领会他人所说的话及其意义。

人不断的从外界获得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这些感知和认识被融入到记忆之中,进而生成对事物的表征,而这些表征则又无时无刻在指导着我们的经历与体验。我们不是把表征当成行动的相对指导,而是把他们当成是对客观实在的真实再现。

悖论是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的,所需要用一种新的途径来处理悖论,这就是对悖论本身予以持续不断的关注,而不是总想去努力的消灭“问题”。

这个内心自我的存在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并由此而形成一种保护性的机制,只允许它以“观察者”的身份来审视内新内外的各种“问题”,但不允许对它这个观察者本身的性质进行持续的关注。

平实思维以实用为目的,以结果为导向,旨在按照事物的原本面貌来单独、清楚的描述各个事物。这种思维在当前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科学思维和技术思维。

共享性思维,各个事物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他们彼此可以相互弥漫渗透万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潜在的互相联系,我们对世界运动的感知,那是对某些永恒本质的参与和共享。

看似简单的三个思考题,着实让我费解。一两遍的默读是没有找到答案的,但是跳读式的朗读反倒给了一丝灵感。“悖论”一次在《教学勇气》书中涉及过,似乎不再那么陌生。一时半刻的不懂也是没关系的,坚持读起来,总有收获。今天终于明白了郝晓东老师多次提及的对话模样,努力学会对话,帮助自己认识自己,帮助自己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