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振东 ‖ 方志学奠基人章学诚的京畿行迹与《永清县志》编纂

 倚月临风 2022-12-21 发布于河北

章学诚(1738—1801),原名文敩,字实斋,号少岩,清代著名史学家、思想家,我国古典史学的终结者,方志学奠基人,有“方志之祖”“方志之圣”之称。清末民初文化巨匠梁启超曾不无钦敬地赞叹:“章学诚,可以说截至现在,只有他配说是集史学之大成的人。”他虽然生长于浙江绍兴,却反复应试于京师,在京畿地区多年讲学谋生,并在此留下文化的种子,收获学术的硕果。
 

一、六试京师

乾隆二十五年(1760),23岁的章学诚进京参加顺天乡试。顺天乡试在京城东南隅崇文门内,各省考试地点在省城贡院。章学诚本属浙籍,但顺天府人少额多,考中的概率更大,因此北来应考。可是,乡试录取名额毕竟有限,竞争依然非常激烈,他这一次乡试未中。当时。章学诚家乡道墟镇的章氏家族住在京城的有100多家,族兄章垣业从曾祖开始即迁至京师南城。他们虽家境贫寒,但重宗族情谊,待人热情,章学诚的此次乡试就寄居他家。

乾隆二十七年(1762),章学诚再次北上应顺天乡试。这次,他依然落第,冬天便进入国子监读书。因年轻气盛,在此处他考绩总处末等,甚难如意。多少年后,他回忆说:“冬始肄业于国子监内舍,意气落落,不可一世,不知人世之艰。试其艺于学官,辄置下等,每大比,决科集试,至三四百人,所斥落者,不过五七人而已,余每在五七人中。祭酒以下,不余人齿,同舍诸生,视余若无物。”国子监生,可以得到朝廷按月拨付的膏火银,基本生活有保证,而考绩不合格者会遭降级、扣膏火银等惩处,章学诚该常在其内的。

乾隆二十八年(1763)夏,章学诚请假出都,回湖北省亲。乾隆三十年(1765),28岁的章学诚第三次北上京师,仍入国子监中。九月,第三次应顺天乡试。同考官沈业富将章学诚的文章大力推荐给主考官,遗憾的是,章学诚仍然未被录取。通过沈业富的引荐,章学诚结识了翰林院编修朱筠。朱筠祖籍浙江萧山,自祖辈始入籍顺天府,是清代著名文献学家、藏书家、学者。在国子监滞留一段时间后,章学诚终为生活所迫,寄居到朱筠家中,住在日南坊李铁拐斜街北的撷英书屋。在朱筠门下,章学诚得以会晤学者名流,如邱向阁、吴兰庭、程晋芳、冯廷丞、蒋雍植等人,眼界渐开,学识大有长进。乾隆三十一年(1766)十一月,朱筠接受章学诚的建议,上表陈奏《购访遗书及校刻〈永乐大典〉意见折》,促成了《四库全书》的正式开馆编修。


朱筠

乾隆三十三年(1768)二月,章学诚从朱筠家迁到族兄垣业家居住。九月,四应顺天乡试,仅中副榜。乾隆四十一年(1776),援例授国子监典籍,得到一个相当于国子监图书管理员的从九品差事,俸禄微薄,仍难以养家糊口。乾隆四十二年(1777)秋天,第五次应顺天乡试,因主考官梁国治的独具慧眼,章学诚终于得中。次年三月会试,章学诚考中二甲五十一名进士。前后经历近20年的挫折与磨砺,这迟来的收获已不足使他兴奋得起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章学诚迟迟不愿步入官场,而更乐于潜心于史,哪怕四处飘荡。
 

二、十年讲学

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章学诚先后在直隶省主讲过定州定武书院、肥乡清漳书院、永平敬胜书院和保定莲池书院。十年间,其讲学的足迹穿越燕赵南北,其中主讲莲池书院的时间最晚而且最长。在书院从事讲习,不仅可保障日常生活的稳定,还可广泛与师友交游,使章学诚更好地读书和编撰史志。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唐玄宗时期。至清代,书院的建设和作用受到高度重视。乾隆帝的谕旨明确指出,“书院之制,所以导进人材,广学校所不及”。在这个时期,各府州县都普遍设立书院。

定州定武书院,在乾隆三年(1738年)由州牧姚立德创建于州城北街。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恩师朱筠的介绍下,章学诚至曲阳拜访了时任“清苑县丞,署曲阳县事”的周震荣。二人相谈甚欢,从此结为深交。次年,周震荣即凭借他在曲阳县任内的威望和人脉,为章学诚谋得定武书院的主讲职位。在这里,章学诚为生童订立《教诸生识字训约》,写有《与定武书院诸及门书》,教学颇有成效。数月后,周震荣调任永清知县邀其纂《永清县志》即辞。

肥乡清代属广平府,在今河北省的南端邯郸市境内。清漳书院,乾隆十年(1745年)知县饶昌绪创建于县城学宫西侧。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章学诚在京城找不到职业,到河南找旧交邵洪谋事遭到冷遇。在自开封回京的路上,又不幸遇上一伙强盗,“尽失其囊箧及生平撰著”。无奈之下,只有投奔附近肥乡县官张维祺,即被安置在清漳书院做讲习。该年冬,张维祺调任大名,章学诚也就离任北返。行前,他写给某人的求助信极能说明当时的窘状:“兹则驰驱半载,终无所遇,一家十五六口,浮寓都门,嗷嗷待哺,秋尽无衣,数年遭困以来,未有若此之甚者。”

永平敬胜书院在永平府卢龙县(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城内,乾隆十二年(1747)六月由当时的知府卢见曾创建。章学诚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到此讲学,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冬离职。卢龙县靠近山海关,位置僻远,交通不便,很难进一次京。因此,章学诚便将全家迁到书院,自此一家人就共同过起漂泊客游的困苦生活。在此,章学诚又结识了一些当地官员和文友,如抚宁知县凌世御、迁安知县乔钟吴、昌黎知县刘嵩岳、滦州知州蔡薰,他们不时游历山川,诗酒酬唱,谈文论道,意气相得。针对学生功底较差、文章写得支离冗蔓的问题,章学诚选取古人撰述约百篇编成《文学》一书,对从学者很好起到劝诱蒙俗,培本固基的作用。

保定莲池书院创立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当时全直隶省唯一的一座省立书院。乾隆四十九年(1784),由乾隆十三年(1748)状元、时为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的同乡梁国治的推荐,章学诚被莲池书院聘为主讲。作为直隶最高学府,书院得到清廷高度重视,仅乾隆帝就曾三次巡视书院,并赋诗嘉勉。在章学诚所主讲的书院中,这里各方面的条件最为优越,他全家20余口也一同从卢龙徙至。在定武、清漳、敬胜各书院讲学皆仅一两年结束,唯独在莲池书院的讲学时间达三年之久。

三年间,章学诚整理旧著,酝酿新作;还编写《论课蒙学文法》二十六篇,提出反对先习八股的新教学理念,内心充实而恬静怡然。后来,他撰文提到“主讲莲池书院”不下十处,所写《月夜游莲池记》一文描写莲池月下之景说:“池冰受雪,月色涵之,迷漫不辨远近。重漂素练中,铁线如钜,则池心宛虹桥也。双鹤立池中,有影无色,黠僮驱之,乃类趁虚。憩坐沧浪水榭,回顾槛外,若乘扁舟泛银河中,不复辨尘世高下。”其情其景,很能体现到他当时的心境。

但是,乾隆五十二年(1787)梁国治辞世,地方官对章学诚冷眼相看,他不得不辞去书院之职。转居旅舍,生活顿窘,长孙女与第五子接连病殇;闻戊戌进士开选,他赴北京吏部投牒,又遭宵小剽窃。在这新的困境前,章学诚没有选择入仕为官,而是听从好友周震荣的建议,远赴河南拜见巡抚毕沅,开启他人生历程的新阶段。
 

三、纂修《永清县志》

 

章学诚是我国方志学术体系的创始者和奠基人。他虽一生颠沛流离,“逼于困苦饥寒”而“坎坷潦倒”,却矢“志”不渝。他先后共主纂和参与编纂12部志书,其中《湖北通志》《和州志》《永清县志》和《亳州志》由其主纂,梁启超称:“其创作天才,悉表现于和州、亳州、永清三志及《湖北通志》稿中”。但今传《湖北通志》与《和州志》己均非原貌,《亳州志》仅存六篇,只有《永清县志》保存完好,是现存最能全面体现章学诚方志学思想的一部志书。后人评价说“其结构森密,吐韵铿锵,曾推为畿辅冠,脍炙人口。”

永清县,今属河北省廊坊市。据近人张国淦《河北通志稿》“旧志源流”篇所载,在章学诚纂《永清县志》之前,永清县曾四次修志,现仅存康熙十五年(1676)万一鼒、乔俊纂修《永清县志》,共十一篇,十五卷。乾隆四十二年(1777),在为章学诚介绍定武书院教职后几月即被调任永清任知县。按当时定制每六十年一修志,此年距康熙十五年修志已逾百年,恰又有本县贡生刘格等二十人联名请修,因此即于其年六月延儒启局,章学诚即被邀回成为主纂。以后几年,章学诚便在周震荣的优待和支持下开始了修撰《永清县志》的工作。次年,终于考中进士,有了可出仕为官的机会;但偏逢母丧,他一方面即以服丧为由辞退,另一方面则继续纂修一时中断的《永清县志》。

在修志过程中,周震荣对章学诚不仅生活上关心照顾,而且为其工作提供最大的便利。在人员配备上,曾动员县学教谕与训导、举人、生员约50名、书吏约15名来协助。章学诚日后追述这段经历说:“丁酉、戊戌之间,君馆余撰《永清志》,以族志多所挂漏,官绅采访,非略则扰,因具车从,橐笔载酒,请余周历县境侵游,以尽委备。先是宪司檄征金石文字上《续通志》馆,永清牒报荒僻,无征久矣。至是得唐、宋、辽、金刻画一十余通,咸著于录。又以妇人无阃外事,而贞节孝烈,录于方志,文多雷同,观者无所兴感,则访其见存者,安车迎至馆中,俾自述生平。其不愿至者,或走访其家,以礼相见,引端究绪,其间悲欢情乐,迨于人心如面之不同也。前后接见五十余人,余皆详为之传,其文随人变易,不复为方志公家之言。”这段自述表明,章学诚的编修工作,不是闭门造车,只抄纂文献资料,而是同时注重实地调查,不惜辛苦地遍历县境访问查勘,考察历史遗迹、搜集遗闻轶事,了解风俗民情,这样才使新志有了体例和内容上的创新,并具有更大价值。

完成《永清县志》,是章学诚在直隶讲学前期最早取得的杰出学术成就。此志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四月纂成,前后历时近三年。该志结构精严,体例完备,共有纪、传、表、图、书、政略六体,二十五篇,另附有文征五卷,奏议、征实、论说、诗赋、金石各一卷。在内容上,首先,此志对于永清县的各类主要情况载录较全面。如记沿革,则有上起唐虞,下迄乾隆数千年的历代沿革概况,列表叙述,分列“朝代”“统部”“州郡”“县境”四栏;在疆域、地理方面,记载了永清的疆界、河流、四乡村落、桥梁、坊巷等。第二,在统合古今、载录较全面的基础上,详今略古。如记永定河沿革,此志一方面记载其从古到今的变迁,另一方面着重记述了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三十九年(1704)、雍正四年(17 26)、乾隆十六年(17 51)、乾隆二十年( 1755)、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治理情况,除乾隆三十八年外,其余六次都绘成专图。第三、在观念与认识上有不少新突破。如此志重视民间的社会经济往来,对于民间市场交易情况、物价水准等都作了详细记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经济史料;对女性在史书中的书写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史书在记载女性时,只要是对国家和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和才华出众的女性都可载入史册,而不一定要求只有恪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贞洁烈女才能入传。

章学诚的《永清县志》是他“方志理论的具体化”,充分地展现了他在编撰地方志方面独到的见解,为后世编撰地方志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可惜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游历河南的归途中遭遇盗贼,《永清县志》与其他手稿全部丢失,多年以后才得以补足。当然,此志也并非尽善尽美,个别篇章,内容稍显芜杂,老秀才贾澎传中有误将盗作《饿乡记》记为原创的瑕疵。章学诚曾言十二年后“颇恨芜杂”,删定二十六篇,为《永清新志》十篇,可惜此新志未见后世流传。

为章学诚提供纂志机会和便利的周震荣(1730—1792),字清在,号筤谷,浙江嘉善人,是章学诚多年志同道合的朋友。利用毗邻京师的优势,他还为章学诚搭建更广阔的交游平台。闲暇之时,周震荣携章学诚入京,置办酒宴,广邀亲友,一时名人云集,王念孙、邵晋涵、任大椿、周永年、顾九苞、吴兰庭等都出现在酒宴上,与章学诚“宴会极欢”。其中有不少人日后与章学诚保持密切联系,成为挚友。如史致光对章学诚十分崇敬,抄录不少章学诚的著述,在遭遇盗窃后幸得他所作的抄录才得以续补。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帝拜谒清东陵,周震荣以畿县任官身份作为行驾先导,邀请章学诚同行,他们一路巡山览胜、互相酬答,其乐融融。

在《永清县志》告竣的同一年,章学诚还完成了我国古代校雠学的集大成之作《校雠通义》。此外,从乾隆三十二年(1767)到三十六年(1771),章学诚一直以国子生的身份,参与《国子监志》的编修工作;在京畿讲学期间,其最杰出的代表作《文史通义》也一直在修撰,只是在河南遇盗时不幸书稿遗失。乾隆四十九年,为永定河道陈琮撰《永定河志》,此志共20卷手稿,保存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乾隆二十八年(1763)至二十九年(1764)间,国子监同学甄松年受文安县令礼聘修志,去信向章学诚请教,曾得到他多方面的指导。
 

题名金榜,梦圆京师,这是当时几乎所有读书人的人生憧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章学诚整整奋斗了十八个春秋。此间,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在京畿地区南北奔波,以舌耕度日。即使处在这种“坎坷潦倒”“几无生人之趣”的“水火急迫”和百无聊赖之际,章学诚还能念念不忘“用其专长,殚经究史”,为后代留下这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此种精神和毅力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这段人生历程中,他有愁苦,有失落;有快乐,也有收获,为京畿南北大地增添下抹不去的文化亮色。

(原载《廊坊日报》2022年12月8日第5版、13日第5版

阅读链接

许振东 ‖ 明代固安杨驸马轶事及其家族探秘①

许振东 ‖ 驸马出逃皇帝恼——明代固安杨驸马轶事及其家族探秘②

许振东 ‖ 清代第一族——明代固安杨驸马轶事及其家族探秘③

许振东 ‖ 传世家箴——明代固安杨驸马轶事及其家族探秘④

许振东 ‖ 崇文尚学——明代固安杨驸马轶事及其家族探秘⑤

许振东 ‖ 廊坊文学溯源与历史发展

许振东 ‖ 一个乡村塾师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清末民初抄本《淡菊斋诗集》及作者身世揭秘(上)

许振东 ‖ 一个乡村塾师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清末民初抄本《淡菊斋诗集》及作者身世揭秘(下)

许振东 ‖ 百里一翰林,一门两进士——大城翰林吕式梿与兄吕式枚的史迹寻踪

许振东 ‖ 清代畿辅翰林的时空分布考探

许振东 ‖ 才女祖“口上”,京畿寻芳踪——清代女诗人王淑昭及其家世探微

许振东 ‖ 才女祖“口上”,京畿寻芳踪——清代女诗人王淑昭及其家世探微(续)

许振东 ‖ 霸州诗人崔宜枚及其《小隐诗钞》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欢迎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