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一:学生不知道答什么?楞是一个字不写。你一问,就是我不会,我不会,我真的不会。情况二:学生答题随意,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你和他说你不能这么写,他还要反问你,为什么不能?老师,我就是这么理解的呀! 今天,我来说说情况二。不少同学认为阅读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心里就是这么理解的,这么想的,你凭什么说我想的不对?我经常和学生说的是,如果现在你面对的不是考试,而是一场读书会,那大家各抒己见,积极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真实理解,在激烈的交流中思维碰撞,那真的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老师一定因为你有新颖独特的看法而表扬你。可是,你现在在考试。考试就有评分标准。就算它是一道主观题,也不存在你完全可以从个人角度出发,不顾文本,不顾作者,不顾题目,侃侃而谈。如果你执意这么做,纯凭主观作答,那你就要做好拿不到分数的准备。邵鑫老师在《初中语文阅读高分攻略》一书中说道:“阅读的本质就是在充分理解作者的基础上,用规范的答题模式和术语来精确地回答出题人提出的问题。”题目是出题人提的,参考答案也是出题人写的,你在做考试阅读时,你在试卷上呈现的答案不应该是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是你要思考,出卷老师他想看到你写什么样的答案。这就是我经常和大家说的具备“出题人思维”。所以,我们做题一定要遵循合理的思维逻辑,通过科学的思维路径,检视文本,得出答案,合理作答。1.审题。圈画题干关键词,明白题目到底在问什么。我说过阅读难,难的点就在于他不会直接和你说,这道题目考的是写作顺序,那道题目考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他的提问是比较“婉转”的,往往会避开文学术语,而是采用“日常”的语言加以表达。所以需要你转化,把“日常”的语言还原成文学术语。每次我一帮学生审题,他们立马拍大腿,哦,原来这道题考的是这个知识点呀!那考试的时候,我肯定没办法帮你,还是得靠自己。2.匹配。明白题目问什么后就要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匹配。思考出题老师考我的是哪个知识点,判断出题人的命题依据和考查意图。比如说,考的是环境描写。那也不是7条环境描写的作用都能用上,我们还是要回到文本,在文本中找到答题依据,这就是联系文本。 3.规范。学会运用规范的答题模式和术语。大家可以参考中考和高考阅读题的答案,用的就是最规范的答题模式和术语。这些规范的答题格式和术语,说实话,我们平时讲话交流时都不会用到,所以需要刻意记忆。有老师觉得背了没用,大家理解的“有用”,就是我一布置背诵,全班会背,全班会用。这样的要求会不会太高了?不可能人人会用,有一小部分人能正确运用,就说明方向没有错。剩下那批不太行的,咱们再想办法。别直接否定了背诵的作用。 我经常和孩子说,大家先背,背了咱们再结合具体文本去运用。退一万步来说,你真的不会结合文本,那你就把你背诵的答题格式写上去。至少老师知道你背诵这块是花功夫了的,现在阅读都是按点给分,撞上一两点也不是没有可能,总比你一个字不写好吧。有些考试阅读题的答案,也是套路答题居多,不是每一点都结合文本。而且,大部分人不会用,并不是背诵的锅,是第一步的审题就出现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