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的五大书体之篆书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二)

 遇事明言 2022-12-22 发布于甘肃

古朴·墨韵·

篆书

伯虎说 音乐: 曲汐瑶 - 古风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赵孟頫于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隐居不仕。

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其书取法钟繇、“二王”、李邕、赵构等,于篆、隶、真、行、草诸体皆擅,尤以楷书、行书著称;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此外,赵孟頫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被称为“元朝冠冕”的赵孟頫,小篆书法在当时独领风骚,只是其楷行书的成就太高,以至于夺去了小篆的光芒。

赵孟頫的小篆作品主要为篆额,主要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张总管墓志铭卷》、《湖州妙严寺记》、《胆巴碑》、《杭州福神观记引首》、《光福寺重建塔记》等。

 赵孟頫小篆《杭州福神观记首引》

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篆额

上面两幅小篆作品,中锋行笔,圆起圆收,字形修长,线条流美。尤其是“杭州福神观记”,字体明显拉伸,线条圆润,明显取法于李阳冰的《缙云城隍庙碑》。

而“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结字则更加匀称,字形端整,线条圆劲。其中的“玄”、“重”字,引入几何中的圆形符号来美化字体,作品活泼生动,艳丽多姿。这一手法在李阳冰的《谦卦碑》中比比皆是。

赵孟頫的另一类小篆作品用笔厚重,风格沉稳,明显的汉篆风格,代表的作品有《张总管墓志铭》、《胆巴碑》等。

赵孟頫《张总管墓志铭》篆额

赵孟頫《胆巴碑》篆额

《胆巴碑》篆额,曲直线条的运用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结字醇熟,行笔秀美,将“玉箸篆”的端庄典雅与汉篆的宽博厚重完美融合。一向被世人称之为杰作。明代王世贞称“文敏篆书,配割匀整,行笔秀润,出规入矩,无烦造作,恍若所谓残雪滴溜,蔓草含芳之状。

篆书

赵宧光(1559-1625),字水臣,号广平、寒山梁鸿。江苏太仓人。作为王室后裔,赵宧光一生不仕,只以高士名冠吴中,偕妻陆卿隐于寒山,读书稽古,精六书,工诗文,擅书法,尤精篆书,兼文学家、文字学家、书论家、造园师于一身。

赵宧光一生钟爱篆书,其篆书独具面貌,既不同于历史的书风,也有别于时代面目,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被称之为“草篆”。

  赵宧光 草篆书 绫本立轴

“草篆”的最大特点是以“草法”的融入篆书,即在篆书的书写时,大量使用草书的用笔方法。而这种用笔方法的最大特征就是连笔意识。

赵宧光以篆书为体,以草书点画为用,书体的结构为篆书,而行笔则使用行、草书的笔法,包括点画、连笔映带、飞白、粗细变化等等。

使原本端庄典雅的篆书变得率意而富有个性,从而有别于历史上大多严谨划一的篆书风格特征。正因为这个缘故,赵宧光以其“草篆”得名于世。

飞白并不单调

王澍是清代第一位以篆书知名的书家,他师法二李(李斯、李阳冰),而又不拘泥于古法。在篆书创作中,遵循自己概括的核心原则,即“篆书三要”: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正是在这一原则的支配下,王澍的篆书作品卓然不同。

王澍的篆书,取法李斯、李阳冰的“玉箸篆”之法。用笔圆转平衡,线条瘦硬含蓄,章法自然相成、和谐统一。点画虽然纤细,看似枯淡缥缈,但实则柔韧虚灵。

他的成就使唐代以后篆书几成绝响、古法渐失、无法依傍的颓势得到了匡正。唤起了乾、嘉以后许多书家的写篆热情,被视为扭转有明以来以奇诡怪誔之书为能事的风气,重续篆法、兴灭继绝的重要人物。

                                                      《临石鼓文》

篆书盛行时期是商周、秦代,再到唐代,元明是没落期,直到清初王澍的出现,使得篆书再现又一高峰。王澍的篆书承二李衣钵,同时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从中总结经验、感悟,他的“篆书三要”全面涵盖了书法创作中笔法、结体、章法三个方面,这对篆书书写能够提供全面的指引,使其篆书独领清初书坛。

邓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工书法、篆刻。书工各体,以篆、隶为最精,颇得古法,兼融各家之长,形成独特风格。清李兆洛谓其书“真气弥满,楷则俱备,其手之所运,心之所追,绝去时俗,同符古初,津梁后生,一代宗仰。” 对清代中、后期书坛有巨大影响。

他“运用自己的篆法,开创新体,不能归属于任何一派,世称'邓派’”。在清代被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

《四箴四条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四条屏为邓石如中年时期创作的篆书精品,结构谨严,笔法洒脱自如,突破传统“玉筯篆”的风格,融入金石铭文的书法特点,复掺入隶书笔法,独具婉丽圆劲的魅力。

邓石如《白氏草堂记》

邓石如篆书六条屏《白氏草堂记》墨迹,现藏于日本,每屏纵180余厘米,横46厘米。《白氏草堂记》是其篆书的代表作。此书作为邓石如六十二岁所书即嘉庆九年甲子(1804),是其谢世前一年写成的,《白氏草堂记》之书风既盎然着浓浓的古气,又洋溢起阵阵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洒脱;功与情致并重,行气整饬工稳,体势森严刚毅,韵度豪迈醇厚。

《白氏草堂记》的章法独特,也是一种变法。历来小篆章法上下字距宽、左右行距近。而此作上下字距几乎互相穿插,左右行距有半字之宽,这种章法在历代小篆作品中很是少见。由此也能看到行书的章法特征,即上下字有一种气韵贯通、一气呵成的感觉,邓氏对小篆章法的创新和变法,也让小篆的章法更加丰富灵活。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