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六经治感冒发烧临床体会——曾庆明

 经方人生 2022-12-23 发布于四川

这篇文章是根据曾庆明老师去年广州国际经方班讲课整理的笔记,曾庆明是广东省名中医、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深圳市首批名中医,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原院长,讲课题目是《从六经治感冒发烧临床体会》,非常精彩。中医讲异病同治,疫情防控新形势下,新冠诊疗也可以参考这篇文章。有兴趣看讲课视频的同学可以到文末私信我获取链接。

仲景治二阳、三阳并病或合病
1、有合方治:
大青龙汤、桂二越一汤、柴胡桂枝汤、大柴胡汤
2、有从一经治:
从太阳阳明合病用麻黄汤、葛根汤
三阳合病用小柴胡汤、白虎汤、承气汤等;
3、有“三阳合病”条文,没有其用方;
没有直接用麻桂+柴芩+膏黄的合方。
大青龙汤、柴桂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等合方思路,
成就了后世医家经方合方、经时合方:
柴葛解肌汤、防风通圣散、再造散、五积散、六和汤、回阳救急汤
再造散——太少两感兼湿好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衍生方麻桂剂+羌防剂代表。
(1)麻附辛汤(桂枝汤+辛附)(含四逆汤);
+参、芪、芎、羌、防;
治太少两感,又兼阳虚之老弱感冒发烧,
(2)桂枝汤易麻黄;
但陶氏谨慎有余,发汗退烧必需“麻黄+桂枝”;
(3)但麻黄仍需用,虑其有弊,用参、芪、附、草、膏监制;
(4)夹湿,麻桂剂与羌防剂合用方;
(5)+石膏:太阳表郁有化热之机;且有防止麻桂附三药之温燥。
一、用好汗、清、下、温——麻黄、石膏、大黄、附子
用好麻黄
有一份恶寒有一份表证
有一份表证用一份发汗
有一份发汗用一份麻黄
1、恶寒是使用的底线,有就用麻、桂,
2、恶寒兼发烧(三阳一般均有发烧)则重用麻黄;
3、汗法要狠,麻黄早用、生用、重用、短期用
考麻黄用法:从大到小依次:
大青龙汤、越婢汤6两——甘草麻黄汤和麻杏甘石汤4两——麻黄汤和小青龙汤3两——桂枝二越婢一汤2两——桂枝二麻黄一汤16株
说明:麻黄用量——发汗、平喘、利水重用;止咳中用;透邪或阳虚外感轻用。
重用到多少
笔者用的多为15-25克,少数为30克
1.先服过解热镇痛西药或中成药发汗退烧药,风寒未得驱除,虽汗而表郁复闭。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现代有发汗西药与中成药,有空调与冰箱,用桂枝汤效差,还是用麻桂剂。毕竟曾经药后汗出,因此麻黄用量较仲景所示剂量要轻。
2.现代人体力劳作太多,皮肤腠理没有东汉年间的致密
3.用麻黄无需条框,见到恶寒无汗、微汗尤其同时有体温升高时,晚上超过37.3度,只要同时有恶寒,就是用麻黄的指征,而且体温升的越高,恶寒程度越重,麻黄用量越大。
4.夹湿者特多,加羌防药
寒夹湿者,身疼、胸闷、脘痞、苔腻,麻桂剂羌、防、 芷、芎、蒿等;
湿夹寒,羌防剂+麻黄、桂枝
麻桂得羌防,不仅能散寒、祛风、胜湿
羌防本身退热效果不逊色
麻桂+羌防——强强联合
笔者喜用防风通圣散、五积散、柴葛解肌汤(柴胡、葛根、白芷、桔梗、羌活、石膏、黄芩、白芍、甘草、大枣、生姜)、再造散(人参、黄芪、甘草、桂枝、附子、羌活、防风、川芎、赤芍、细辛、煨生姜、大枣)等经方衍生方。自拟大药对——麻桂膏知柴芩羌防汤
5.用黄芪、附子、苍术以监制、护佑(1)年龄超过50岁;(2)兼有脉弱、体虚或体质阳虚、气虚;(3)麻黄剂量用的过重如20g以上
6.麻黄无桂枝不发汗
如:太阴阳虚——桂枝加人参汤、再造散+麻黄
       少阴阳虚——麻黄附子细辛汤、防风通圣、五积散+桂枝
       三阳合病——柴葛解肌汤+麻黄、桂枝
7.六经都需汗法,都可用麻黄
有一分太阳表证就用一分汗法
有一分外透太阳的病机就用一分汗法
8.感冒起于太阳不止于太阳
六经兼可兼太阳(方例)
(1)太阳病:麻桂辛温发汗二法
(2)太阳与少阳:汗法+和法——柴胡桂枝汤
(3)太阳与阳明:汗法+清法/下法——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防风通圣丸、五积散
(4)太阳与太阴:汗法+兼温健——桂枝人参汤、升阳益胃汤(黄芪、半夏、人参、甘草、独活、防风、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柴胡、泽泻、白术、黄连)
(5)太阳与少阴:汗法+兼温补——麻黄附子细辛汤、再造散等
(6)太阳与厥阴:汗法+兼温补柔养——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麻黄升麻汤(发散而温清补泻,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芍药、天冬、桂枝、茯苓、甘草、石膏、白术、干姜)
二、用好用足清、下两法——石膏与大黄
用好用足生石膏:到气清气,涉阳明泄热
性大寒清热,清泄阳明无形气热
味辛甘透热,既善清太阳初入阳明,阳明热有透热转气之热,也善大清气热,还能透营转气分
应用要点:(1)心烦,不汗出而烦躁(2)口渴:口微渴、口渴稍饮,口渴不甚引饮即可(3)舌暗红,边尖红,苔薄黄,苔衬黄(4)体不虚,耐清气。有一二指征即用(5)热盛重用生石膏,再造散+知母,渴甚加人参,白虎加人参汤证。
招术二:截断扭转——指清、下二法——用好石膏与大黄
在温病是卫分治气,气病治营;
在伤寒是表病治里,经病治腑,多管齐下,
既治其里之已伤,更是“先安未受邪之地”。
代表方如大青龙汤、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
清不嫌早
下不嫌早
“截断扭转”也;
里之邪有出路,则表太阳已解。
生石膏30-60克(先煎);
生大黄5-10克/+玄明粉15克分冲(后下);
必用附子、黄芪、甘草、人参护胃气;
1剂起步, 2剂到头,每剂浓煎2次,分3—4次服,不分昼夜;
石膏不避其寒,因其辛寒,
辛寒解肌透热——清中兼透。
清营汤透热转气得加石膏;
大黄不避其泻,因其导邪下出
大黄之功有三,其中之一是泻下通腑
“大黄为逐邪而设,非为结粪而设”(吴又可)
在外感为结粪面
在杂病为逐邪而设
实则:在外感也为逐邪而设,
————下不嫌早,得泻即止。
汗、清、下三法联合同用的优点
——则既透热转气,又截断扭转—多兵种协同作战
——早、短、狠,使邪有出路——邪去正安;
三法不可久, 汗出、便通、溲利即可,中病即止;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衰其大半而止”。
仲景“不可发汗”,“不可下”,“不可吐”,“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5);“凡用栀子豉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83)等,
均是不可单纯用汗、清、下、吐法;
唯其如此,才能效优西药。
三、用好用足附子——温少阴阳气,附子温阳“干将”、扶正良药
除了“太少两感”麻辛附汤用取附子外,《伤寒论》用附子于感冒发烧如
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
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反沉”,
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可以看出有少阴病痕迹,脉沉、神疲嗜睡,用附子
结论有二
“脉沉”就是少阴阳虚客观指标
把“脉沉细弱”、“沉弱”、“沉微”、“沉弦而弱”、“沉弦不紧”、“脉沉数”、“尺脉独沉” 或“尺脉无”作为少阴阳虚的脉象。
只要脉微细,但欲寐,就是病涉少阴,这一脉一症临床又非常常见。
预防性、病机性用附子——先安未受邪之地
(1)年龄大于50岁
(2)素体较虚,阳气素薄
(3)阳虚、气虚体质
(4)麻黄、石膏、大黄用得过重或联合用药
大青龙汤加附子、黄芪
柴葛解肌汤加附子、黄芪
防风通圣散加附子、黄芪

附子总体用量、疗程、配伍?

附子并非越大越好和越久越好。
按其原方用量
四逆汤 生附子一枚(25克);
理中汤证如“腹满者,加附子一枚”;
按其原方比例
炙甘草二两(30克),干姜一两半(22.5克)。
具体应用时注意
1、15克-30克;稍久5-7.5克;
2、1天-7天;
3、注意配伍补益后天太阴脾阳、脾气药
3、一定配伍补益太阴药
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30克),干姜一两半(22.5克)生附子一枚(25克)。
通脉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30克),生附子大者一枚(30-35克),干姜三两(45克)强人四两(60克);
补益点在少阴肾,补益途径不乏在太阴脾。
配人参、黄芪、干姜、甘草:
——成“参附”、“芪附”、“草附”、“姜附”;
4、久则用“肾四味”取代。
5、先煮袋装,安全节时;以30克、15克和7.5克三种包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