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务郑蕴侠:躲藏大陆8年,曾和张国立一起拍戏,临终写下三个字

 一更历史 2022-12-23 发布于广东

郑蕴侠

1951年底,中央有关领导亲临西北公安会,指导下一步具体工作方向。会上,周恩来总理(也有人说是邓小平)对参会的各西南地区警务部门负责人说道:“你们回到地方后,一定要派专人抓捕前中统敌特分子郑蕴侠,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1957年5月,特务郑蕴侠终于在务川落网。

郑蕴侠出生于1907年,江西省临川人。祖父郑重光是清朝末年黄平县知县,后任麻江县知州。其父郑宗尧曾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后来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便在孙中山的大元帅府任职。

郑蕴侠的母亲是贵阳人范冰清,出自大家闺秀,自幼便知书达理。

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郑蕴侠不仅衣食无忧,同时还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6岁时,郑蕴侠前往上海法学院念书,他勤奋好学,成绩始终排名年级前列。

北伐战争前夕,郑蕴侠弃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被编入黄埔第四期步兵科,与林彪、刘志丹、张灵甫、李弥等人成为同期同学。

黄埔军校

郑蕴侠毕业后就加入了革命军,参加北伐。

凭着上海法学院和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这两块金字招牌,郑蕴侠受到何应钦、陈立夫、陈果夫等人的青睐。

他先加入何应钦的第一军军法处,担任上尉军法官,随后加入“CC系”成立的中统特务组织。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郑蕴侠参加台儿庄战役的外围滕县保卫战。因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受到前线将士的钦佩。

这一时期的郑蕴侠没有过多涉及政治,与无数爱国青年一样,他无比渴望击溃日寇,还我华夏太平。

台儿庄战役结束后,郑蕴侠回归中统局,因对重庆、贵州等西南地区情况比较熟悉,陈立夫将其派往重庆,长期从事特务活动。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1946年,老蒋假意邀请中共代表与民主党派人士赴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暗地指使国民党特务伺机搞破坏。

当时郑蕴侠的公开身份是《重庆市地方自治周报》副总编辑。这份地摊报是国民党反共宣传的喉舌之一,由一帮特务操控,专门与我党作对。

1946年1月18日晚,政治协商会议民众大会在重庆沧白堂举行,中国共产党代表王若飞进行公开发言。郑蕴侠混在其中,准备找机会给王若飞一个下马威。

王若飞

王若飞正说着延安人民过着幸福自由的民主生活时,郑蕴侠马上跳起来质问王若飞:“代表,你说延安人民过着自由民主生活,我看不然,重庆才是自由民主的。我们这里可以出版《新华日报》《民主日报》,延安为什么没有出版这么多份报纸呢?”

王若飞听完一笑:“我们延安欢迎你们重庆媒体人前来办报,但是你们不来,延安生活很苦,你们这些记者先生能吃得了这个苦头吗?”

王若飞这番话的言下之意就是说,延安从没有阻拦任何人或机构去办报、办杂志,能说出这个问题的郑蕴侠肯定不是泛泛之辈。

郑蕴侠的脸被呛得红一阵、白一阵,他恼羞成怒,与另一名特务刘俊山,纠集中统爪牙,拿起藏好的木棍、石块向王若飞打去,会场秩序一片大乱。

大家要明白,郑蕴侠并非给王若飞一个人难堪,他代表老蒋公开践踏政治协商会议民众大会的权威,把好好的会场弄得一团糟。

经过郑蕴侠等人这么一搅和,会议肯定开不成了,这就是轰动全国的“沧白堂事件”。

一个月后,郑蕴侠带领中统特务出现在民主党派人士参加的大会上。

大会进行过程中,郑蕴侠以没有悬挂孙中山画像和国民党党旗为由,发起挑衅,挥拳打向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一手炮制了震惊中外的“重庆较场口血案”。

后来还是周总理迅速赶到现场,制止郑蕴侠暴行,避免了更大的损伤。

1946年4月,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双十协议》,悍然发动内战。到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四大野战军全歼国民党主力。

1949年11月,战时首都重庆即将迎来解放。时任重庆市市长杨森于1949年11月20日向郑蕴侠下达命令——离开大陆,逃往台湾。

杨森

兵败如山倒,郑蕴侠按指令赶赴成都,准备乘坐最后一班飞离大陆的飞机,逃往台湾。

1949年11月下旬的一个深夜,郑蕴侠与司机李增荣、副官蒋浩然,还有十几名卫士乘坐吉普车前往小龙坎机场。

眼看快要抵达目的地时,郑蕴侠乘坐的吉普车突然故障,一时半会很难修好,他只好原路返回重庆。

令郑蕴侠不解的是,他乘坐的吉普车是美国进口货,质量非常可靠,为何半路却会损坏?

原来,给自己当了10多年司机的李增荣,被我党成功策反。

李增荣接到的任务是在路上伺机杀掉郑蕴侠,因为郑蕴侠身边有数十名卫士保护,李增荣没有找到下手机会,只能往吉普车的油箱撒了一把沙子,阻挠郑蕴侠逃离大陆。

回到重庆的郑蕴侠见到了以前的特务同事赵泽波等人,赵泽波劝说郑蕴侠去军管会自首。郑蕴侠自知罪孽深重,即使投案自首,恐怕也无法争取宽大处理。

郑蕴侠

1949年12月底,郑蕴侠化装成小商人,准备逃往成都。谁知成都已经解放,郑蕴侠不敢多待,便又回到重庆,并一直兜兜转转在重庆附近各乡镇躲藏。

1950年6月初,郑蕴侠来到重庆合川木莲乡,在一个远房亲戚的帮助下,成功开到了证明和介绍信。

1950年9月,郑蕴侠拟定了一个计划,先渡过赤水河,从贵州西北部逃入云南昆明,然后投奔黄埔第四期同学李弥

不过,郑蕴侠的如意算盘又一次落空。彼时的李弥已逃出国境,率领第八军残部盘踞在缅甸金三角一带活动。

李弥

1950年底,郑蕴侠从多方渠道打听李弥已经不在云南昆明,于是只好放弃了前去投奔的想法。

这期间,他一直隐藏身份,当过小工,也做过走街串巷的杂货郎。后来兜兜转转来到了贵州务川濯水镇,在当地好心人的帮助下,郑蕴侠还上了户口,并给自己改名刘正刚。

因为濯水镇位于大山深处,生活的大多是四川涪陵、江北、巴县等地的人,郑蕴侠既能说重庆话还能说贵州话,与乡民们关系融洽。

没多久,郑蕴侠在濯水镇税务所办理了摊贩执照,做起了小生意。还曾大着胆子数次往返于重庆涪陵进货出货,甚至还在1956年娶了个老婆,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这一年春,他从重庆涪陵出货返回濯水镇的时候,遇见了一位名叫汪恒兴的“旧同事”。二人虽没有过多交谈,心里有鬼的郑蕴侠始终觉得汪恒兴肯定会去向共产党告发自己。

他不敢返回濯水镇,一直辗转四川贵州两省逃窜。半年后,以为风平浪静的郑蕴侠回到濯水镇。

恰逢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濯水镇供销社主任让郑蕴侠去县里学习会计,出来后能捧上“铁饭碗”,成为食堂会计。

郑蕴侠自幼涉猎广泛,他根本不需要学习什么算术。为掩人耳目,郑蕴侠一直对外声称自己“初识字”。去县里学会计的第一天还什么都不会,第二天就已经把算盘打得噼里啪啦直响。

一天,郑蕴侠正在清点物资,写着写着,突然发现钢笔的笔帽不见了,他随口嘟囔了一句“不翼而飞”。

没想到,就因为这句话中的“不翼而飞”四字成语,让同事和领导对他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上报给了公安机关。很快,郑蕴侠便被暗暗监控起来。

1957年5月19日早上,蕴侠刚刚起床,从重庆专程赶来的两名公安干警就出现在了他面前。当两支黑洞洞的枪口抵住他时,郑蕴侠这才意识到:这一天终于来了。

8年了,8年的东躲西藏、胆颤心惊,终于结束了。

至此,逃亡八年的郑蕴侠终于落入法网,是最后一个在大陆落网的国民党将军。

1958年12月底的一审判决中,郑蕴侠被当场判处死刑,他没有上诉。进行终审宣判时,法官判决郑蕴侠为有期徒刑15年。

郑蕴侠后来才知道,当时中共中央出台了惩治反革命分子的新规定:可杀可不杀的不杀。

狱中的郑蕴侠积极接受改造,他常对狱友和管教说:根据我的罪恶,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是我的命大,是中国共产党政策伟大,给了我一次宝贵的重生机会

郑蕴侠

1975年12月,68岁的郑蕴侠迎来特赦,有关部门考虑到他年事已高,不适合继续从事体力劳动,将其安排在务川县城二中教高中语文、世界地理、中国历史这三门课程。

郑蕴侠社会经历极其丰富,又曾经在上海法学院和黄埔军校学习深造过,他讲授的课程通俗易懂,颇受学生们好评。

20世纪80年代初,郑蕴侠被特邀为务川县政协驻会委员。为了回报社会,郑蕴侠积极工作,初期以对台宣传为主,写一些文史资料。

1984年,一部有关清朝末年政府卖国求荣,出卖铁路筑路权后一场保路爱国的革命风暴的电影,《草莽英雄》开拍。这部电影由夏宗佑、张国立主演。

《草莽英雄》剧照(张国立,右)

当然,那会的张国立还没什么名气,只是一个青年演员。这部电影在开拍前,刘子农导演还特意请来了郑蕴侠指导。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好奇:这部电影跟郑蕴侠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请他来指导?

因为郑蕴侠早年曾奉命到川南秘密调查宜宾的“大刀会”,天天和袍哥打交道,是货真价实的“袍哥通”。

《草莽英雄》电影剧组(最上排中间为郑蕴侠)

1996年,郑蕴侠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开始撰写文史资料,如实反映了中统对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犯下的种种罪行。一直到2006年,10年间笔耕不辍的郑蕴侠共写下4集共计76万字的回忆录。

2009年,中央电视台还根据郑蕴侠少将的传奇经历,制作一档7集纪录片《迷途》。

同一年7月郑蕴侠因病在贵州家中去世,终年102岁。

解放前的郑蕴侠是蒋介石与国民党的忠实拥趸,没少犯下错误。历经八年的逃亡生涯,中国共产党对其既往不咎,郑蕴侠也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证明了“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个道理。

晚年的郑蕴侠

值得一提的是,郑蕴侠弥留之际,亲属问他还有什么“遗愿”?已经病入膏肓,说话不畅的郑蕴侠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在纸上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撒手人寰。

大家把纸摊开一看,上面只有三个字“较场口”。

家人们明白,郑蕴侠健在的时候,因为没有勇气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故不敢去重庆较场口祭拜那些曾因他丢掉生命的人。

弥留之际,他终于鼓足勇气,想站在历史面前忏悔,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临了还是未能去一趟较场口,这可能是他一生的遗憾。

参考文献:

[1]郑蕴侠, 郑光路. 最后在大陆落网的国民党将军[J]. 法制与经济, 2006(01S):3.

[2]央视推出剧情纪录片《迷徒》,作者索文,当代电视 2010年03期 核心期刊

[3]《遵义晚报》2006年合定刊,作者黄华

END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爆款账号【一更历史】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点个“在看”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