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广东写故事”原创作品。 作者:广东靓仔,一介商人、五星写手。 分析故事背后的人性和心理,探究事件的深层次逻辑机制。 -1- 前两天带娃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疫苗,然后答应了带她去吃肯德基。 很久没有一家三口出来逛商场了,也就是这么一回,我跟孩子妈妈就阳了。 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重点是我们来到中心商业广场,发现到处竟然都是冷冷清清的。两层的肯德基门店只开放了一楼,中午时分,偌大的门店也只有两三个客人在用餐。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冷清的肯德基,不是说放开之后就会迎来报复性消费吗? 然而并没有。 有专家跳出来说,国人都把钱都存起来了,不想消费,需要国家出台政策来刺激一下。 很多专家都脱离群众太久了,不了解民间疾苦。我国居民存款今年是有所增长,但那些存钱的多是高产阶层的人所为;中产阶层跟底层老百姓,大部分人都在叫苦连天,因为兜里没钱了。 要是大家手上都有钱,哪里还需要你来刺激?我们自己都主动去各种吃喝玩乐买买买了。 在大家都缩减消费的情况下,最痛苦的莫过于商家朋友们了。对于很多商家来说,这个时候是该继续坚持下去,还是该早点放弃及时止损,这是个艰难的决定。 放弃吧,前期的投入都要打水漂了,并有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如果能熬到市场回暖,还可以东山再起,前面亏损的都还有机会赚回来。 坚持下去吧,又不知道这种冷淡会持续到什么时候。而且每个月租金水电、人员工资等庞大的开支,要是资金链一断,就没办法撑下去了,到时可能背负更大的债务。 我公司旁边的一家电商公司,卖服装的。老板半年前就跟我说,已经出现亏损了,要裁员了,实在不行就把公司关了去打工算了。 当然,我起初认为他这是客套话,也是气话。可就在上个星期,他们竟然要搬走了,据说是搬到偏一点的地方去了。这边的租金每个月将近一万五,而新的地方便宜了一半,这样一年就可以节省差不多十万块出来了。 别小看这十万块钱,要是你在这两年都能稳定赚到十万块钱,就已经跑赢99%的国人了。 他们公司搬走了确实有点可惜,那几个大长腿小姐姐不在了,是整个创意园的损失。 -2- 衣服可以少买,但是饭菜不能不吃啊,那是不是做餐饮店的老板就过得很滋润呢? 就以我们创意园里面的一家湘菜馆为例,前两年我们经常招待客户去他们店里吃,因此也跟店里老板和老板娘混熟了,偶尔还能打个折或者送个果盘小菜什么的。 那时候他们生意很火爆,中午去的话,经常要等位置。可能就是因为赚多了,导致两个股东之间出现了分歧,最后大股东出局,也就是我认识的那对老板娘夫妇。 今年我又去两趟店里吃饭,就没再去第三趟了,一是因为我发现菜的口味变了,可能是大厨跟另一股东走了;另一个原因是我发现店里变得冷清起来了,那我就开始担心食材是否新鲜的问题了。 做餐饮就是这样,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因为消费者都是看人气的,就算你的东西做得很一般,但是只要有很多人排队去吃,那就是好店。 我跟出局的老板娘提到这个现象。她说,一方面是他们请的厨师不专业,另一方面是我们都是靠老客户回头捧场。自从我退股之后,很多老客户都在催我赶紧开新店,要继续支持我。 我说,那你赶紧在附近开新店啊,我也去支持你! 年中的时候,她就真的在几公里外的地方重新开店了。我也陆续去了两趟体验“翻寻味”,结果发现,味道是还在,但是店里也是比较冷清。 刚开业的那一两个月还看到她经常发朋友圈广告,后面就很少发了。今天我特意翻了一下,发现她一个月可见的朋友圈里,没有一条是关于餐厅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把店面给转让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是你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的;你优秀的话,最好的结果就是亏损少一点。 除了餐饮业,其实很多人看好的报复性消费行业是旅游业,毕竟这两年各种“非必要不出行”政策让多人都快憋疯了。 旅游业好不好,看酒店的生意就知道了。这个我是有发言权的,因为我公司的客户群体主要就是全国各地的酒店。 我们不说偏远的城市,就拿广州来说,白云区的一个酒店,前几年生意很好,几乎每天都是满房状态。到了今年年中,老板就放出转让的话了。 他问我,有没有朋友想做酒店的,可以考虑一下接手他的店。当时喊出的转让费是三十万,而到了上个月,他说直接免费转让,条件是要把店面的押金退给他。 开始的时候,他跟我说的是每个月要亏损四五万。如今看来,让他如此迫切地转让,每个月亏损的钱肯定要远在四五万以上。 -3- 以前打工的时候,一听到谁谁是做生意的,一下子就觉得对方的形象高大起来了,因为觉得对方是赚大钱的人。 当自己真正踏入商圈,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那些商业大佬,都是亿里挑一的;而自己身边真实的情况是,哪怕是以前非疫情时期,每个行业都有30%到50%的人是陪跑的,真正赚钱的人不多,而能赚大钱的永远是少数人。 而那些“亿里挑一”的企业家和资本大佬,虽然他们公开讲过很多成功的秘诀如“清华北大不如胆大心大”,诸如此类的。 可事实证明,“没有马云的时代,只有时代的马云”,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粒沙。 他们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说明并不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踏中了时代的红利。要是换个时间、地点,换个时代背景,他们也未必会有今天的成就。很多人追捧的香港商人,更加没有神人,都是靠垄断行业发家的,跟他们传授的成功经验没有半毛钱关系。 真正的成功秘诀就是,在对的时间和地点,做对的事情。换句话来说,就是顺势而为。 我们普通人做生意,受影响和制约的因素太多了,而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们光鲜的一面。 像看起来生意很好的早餐店,其实受天气影响很大,要是刮风下雨,可能准备好的一大批早点就要浪费掉,相当于白干两三天。 看到那些签约不断的工程公司,说不定明天就会破产倒闭了,因为你不知道他们背后有多少工程款收不回来,也不知道他们的三角债有多复杂,可能连员工的工资都已经拖欠好几个月了。 可以这么说,除了少数的巨头级别的公司,其他中小企业公司,貌似都逃不掉拖款欠款的问题。绝大部分都有三角债的问题,你拖欠我,我拖欠上一家,上一家再拖欠上上一家。要是其中一个环节收不到款,那链上的所有公司都可能受到牵连。 如今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这些问题就暴露得更为严重了。相比于销量不好,更多老板担心的是没有足够现金流来维持各种债务,以及应收款收回的时间遥遥无期。 这就是我们国内企业公司扛风险能力差的原因,普遍没有多少现金存款、高杠杆拓展业务、各种三角债缠身。 所以也就明白了我们国家为什么能用短短的三四十年就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一两百年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商人是个非常刺激的角色,用一块钱来撬动两百块钱的生意,成功了就是暴利暴富;失败了就是一夜回到公元前。 注: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