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师父传名,为师父正名:清末举人眼里的杨澄甫和他的太极拳技

 草灰CHLH 2022-12-23 发布于四川

文/李通国

师徒之间,师父出名了,徒弟借师父之名;徒弟出名了,师父借徒弟出名,但是,最理想的模式当然是师徒能够相互成就,这样的例子自然稀少而珍贵。杨澄甫和他的徒弟陈微明的关系就属于后者。

且慢慢看。

一、心慕之

“澄甫先生,杨无敌露禅之孙,班侯先生之侄,健侯先生之子也,世传太极拳。闻名海内,余少即慕之。”【1】

在跟随孙禄堂习武期间,听说杨家拳术的正宗传人杨露禅的孙子杨澄浦正在北京城,陈微明不经熟人介绍就直接登门拜访杨澄浦.。

我们想象得到陈微明喜欢太极拳确是发自内心的!

尽管陈微明敬佩孙禄堂的才华和技艺,但是还是离开了,为了心中的追求,转师杨澄浦。

文章图片1

陈微明学拳时杨澄甫的拳架

二、陌拜之

陈微明拜师杨澄浦是自己径直找上门去,陈微明在《太极拳术·自序》中云:

闻友言广平杨氏世传太极,丁巳秋,访得杨露禅先生之孙澄甫,不介而往见,问曰:“人言太极杨氏最精,而弗轻传人,然乎不乎?”澄甫先生笑曰:“非不传人,愿得其人而传也。吾祖受之河南陈氏,今将归之陈。君如好之,吾不秘惜。”【2】

《杨澄甫先生五十寿序》中说:

“甲寅,先生来都门,不介而往谒。”【1】

陈微明从朋友哪里听说广平府世代练习太极拳,在1917年秋天,没有经过熟人介绍直接去拜访了杨露禅先生的孙子杨澄浦。开门见山地问杨澄浦,“人们都说太极拳杨家最精,可是不轻易传人,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陈微明的确很直率,直接以这样的话问此时尚且不熟悉的杨澄浦,因为他从熟悉杨澄甫的人和一些杨氏徒弟那里打听到的情况是这样子的:

“问之与杨氏熟稔者,皆言杨氏不肯传人,而杨氏之徒,言亦若是,岂不异哉!”。

不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陈微明是个性情中人,后来他与与一直杨澄浦、孙禄堂及其子孙存周等关系都不错也是这种性格使然。

杨澄浦的回答出乎意料之外,“不是不传人,如果遇到那些真心喜欢愿意下功夫练习的一定会悉数传授”,杨澄浦并非保守之人,这可是陈微明得到的第一手资料。

杨家几代可能都不是如同人们所想象珍惜技艺如命的人。

或者这样说,真正的武术好手并非是对自己技艺秘而不宣的人,他们很清楚,武术是一门技能不是简单的秘籍,一旦学习立刻功力倍增。对武艺抱残守缺都是受到武侠小说蛊惑的芸芸众生。

其一,武艺是一种能力,它不只是招式,更不是一句秘诀。

招式的学习是短暂的,很快我们就能掌握,可是要把这些招式演变成为实用的能力,则需要漫长的训练过程和大量与不同水平的人切磋较量,能力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

知道了这个最基本、最朴实的道理,我们就知道一个真正的武术大师根本用不着对所谓的招数秘而不宣,一是根本不存在招招制敌的秘技,二是格斗技能形成靠实战。否则,普通人掌握了大师所有的招数,也仍然不过是学习过大师招数的普通人,仅此而已。

对招数秘而不宣,对高手不存在,哪些“秘而不宣”的武者,或许没有真正理解武术本质。

从先生学者,虽经先生口传心授,终难欲其微妙,此非世俗所谓秘密不传之说,实未能深思造极,终恃于后天之拙为而未得其窾竅焉。”【2】

由于自身能力方面的原因,没有悟透技艺的关键所在。

另外一个原因是,武艺的难度和技巧并不容易掌握。陈氏太极拳名家陈发科在北京教拳时也说过这样的话,你教他还教不会,那有什么保守的道理。真正武术高手的保守可能并不存在?它只是武侠小说散布的虚幻想象的谣言,或者道听途说的流言,或者只是靠一技谋生的武者的传言。

难怪陈微明感慨道:

“嗟夫,以得杨氏之传食其技者,乃诬其师门,造种种不实之事,闻之者,即据以作为笔记小说,其居心,非百家所谓不可传者耶?”【1】

那些得到杨家真传而依此技谋生的人,反而诬蔑其师门,因此在社会上流出种种不实之事,而那些道听途说的人,又根据这些传言创作笔记小说,谣言越传曰离谱了。得了人家的好处却有不念人家的好,这是什么人?陈微明生气道,难道这些居心叵测的人,不就是黄百家所说的“五不传”之徒吗?

陈微明以一介传统书生的意气,为自己的师父正名!可赞。

文章图片2

陈微明的拳架

三、信服之

陈微明是真心喜欢太极拳的人,杨澄浦遇到执着学习的陈微明自是喜欢。可是陈微明又是如何相信杨澄浦,愿意跟随跟随杨澄浦学习太极拳呢?还是陈微明自己说这件事吧。

陈微明在《杨澄甫先生五十寿序》说:

酒罢,先生演太极拳,浑然圆融,精光流溢,与月色争辉,叹为平生所未见,因叩问其用法,先生曰:'用法非用言语所能达,亦非一时所能解。汝习他拳,试击我。’余冒然以拳击之,拳方出,身已跌寻丈外,初未感先生之力,亦不见先生扬手,究不知如何跌也,大惊喜,请受业焉。【1】

看得出吸引陈微明跟随杨澄浦学拳的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陈微明很早就听说过杨家和他们的海内闻名世传太极拳,一如我们今天听说,某个太极拳好手是“大师”或者“世界冠军”一样的心情。

二是,杨澄浦演练水平高超。陈微明形容他的演练是“浑然圆融,精光流溢,与月色争辉,叹为平生所未见”,夸张之词,溢美之词溢于言表,虽然我国古代文人有喜欢夸张癖好,但未必就不是基于事实上的夸张。杨澄浦技艺高超是一定的,不然怎么吸引文人陈微明。

三是,杨澄浦惊人的格斗能力,用我们现代人的话说是“能打”。

眼见为实,说一个人“能打”见到了才算数。跟随孙禄堂已经练过两年功夫的陈微明可是要亲身尝试一下杨澄浦武技水平。“余冒然以拳击之,拳方出,身已跌寻丈外,初未感先生之力,亦不见先生扬手,究不知如何跌也”,陈微明出其不意用拳进攻杨澄浦,可是拳刚刚击出,自己跌出丈八开外。陈微明自己似乎没有感觉到杨澄浦发力,也没有看到杨澄浦抬手,莫名其妙自己是如何跌出的。尽管一时还弄不清楚,可是这种招之即飞的技击方式正契合了文人对技击的想象。

我们这里且不去讨论,杨澄浦的格斗方式是否与现代擂台的游斗方式是否合拍,但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实力达到在某一方面称为“专家”的水平,就一定得有让人信服的非凡能力,杨澄浦在这方面的能力是确信无疑的!

无论过去或是现在,在任何一方面能成为专家,都是让人敬佩的,何况今天我们的专业划分愈来愈细,谁又能在每一方面都杰出呢!

学以致用,是我们的祖先的座右铭,学拳当然要能够使用或者说用来技击,陈微明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信服杨澄浦。

文章图片3

陈微明推手

四、广传之

《杨澄甫先生五十寿序》中说:

“余至沪设致柔拳社,提倡太极拳,学者甚众,每与讲说先生(杨澄甫)之妙,莫不轩眉舞蹈,冀一见之。越数载,先生果南下,社友数百人,开会迎先生莅临社开示其意,并演拳推手。震先生之名来社瞻仰者阗衢溢巷,广厦几不能容。”【1】

陈微明处处维护师父的声誉,在南方地区在全国在实地教学中,在新闻宣传中,在他的书籍中,推广太极拳也宣扬师父杨澄甫和他的太极拳技艺。因此,才有了杨澄甫被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武汉等当时几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竞相邀请的盛况,“浸浸日盛,几遍天下”。杨澄甫和杨氏太极拳名扬天下!

文章图片4

杨澄甫推手

五、最后的话

“凡先生之弟子,饮德承诲,宜广先生之传,显先生之名,若妄自标帜,树名立异,以忘其本,此非弟子之分也。”【1】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陈微明,一个真正宅心仁厚的武者,一个传统文化培养出的优秀知识分子。

像陈微明这样的高徒得之幸矣!

注释:

[1]陈微明.杨澄甫先生五十寿序.海云楼文集.

[2]陈微明.太极拳术.山西科技出版社20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