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莱阳——夏商周东夷文化的发现

 文豪学者 2022-12-24 发布于山东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先生,是当代研究中国古文明史的首席专家。1970~1980年,他曾带学生多次到莱阳考察古人类遗址。他在《夏代的东方》一文中,详细描述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古人类活动情景:当时黄帝部落在中原地区已经存在很久,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东部沿海的辽东、山东以及江苏一带的民族相对落后,被中原人称为东夷(《说文解字》云:“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夷有九种,胶东一带被称为嵎夷和莱夷。此时,胶东一带处在考古学上的岳石时期(距今3500~4000年左右),农耕技术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夏商王朝对外交流和战争的主要对象就是东夷。胶东地区先后形成了很多小国,莱阳属己国和莱子国的领地。

春秋时代,已国和莱子国被齐国消灭。莱阳被划入齐国的版图。

佛崖古人类遗址

佛崖古人类遗址,位于高格庄镇胡城村东北0.5公里的佛崖顶端,是1982年发现并挖掘的。遗址总面积2.79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自上而下为黄褐土、青灰土两层,含有鼎足、豆、口沿、器底等残片,以手制夹沙红陶为主,次为轮制黑陶,岳石文化特征明显。因此初步断定佛崖遗址是夏商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的人类遗址。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禹分天下为九州,胶东一带隶属青州,称莱夷地。夷有九种,莱阳蓬莱以东的丘陵地带被称为嵎夷,以西的平原地带被称为莱夷。这时期,山东一带的古代文明进入了岳石文化时期(特征是农业文明比较发达,铜制品开始出现,贵族使用的精美陶器被金属器皿取代,陶器趋向粗糙、厚重和实用,数量大增)。

夏商时期的岳石文化遗址在莱阳有很多,佛崖遗址是典型代表。

莱子国

莱子国是夏商周时期胶东北部的一个小国,历史上没有专门的记载,只有散见于古老典籍里的一些文字讲到莱子国,自古以来对它的认识是模糊的。《尚书·禹贡》里有这样的话: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贡盐,海物惟错。莱夷作牧,厥篚糜丝。”意思是:(夏代)东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指胶东东部)已经被区划好了,潍河和淄河也得到了疏导,这里向大夏进贡的物品是食盐、丝绸和多种海产。莱夷是这里的首领,这里的人擅长养蚕、制造桑弓、织造丝绸。

清人胡谓在《禹贡锥指》里说:“今登州、莱州二府皆莱夷之地,三面濒海,为斥卤,五谷不生。”《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于齐营丘。”、“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左传》记载:“齐襄公六年(公元前692年)晏弱(晏婴的父亲)入莱,莱共公伴柔奔棠,晏弱围棠面火之。”

清代中期,胶东一带出土了很多青铜器,因此开始有人研究莱子国。现在专家已经基本上认定:莱子国的历史很长,大约经历了夏商周三代漫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屡屡受到新兴国家齐国的侵逼,东周周庄王五年(公元前692年)被齐国所灭。

莱子国的国都长期在黄县南6公里处的古城遗址--归城(当地又叫灰城),莱子国的疆域大体上是胶东中北部。莱阳地属于莱子国,所以历史上不少莱阳名士自称东莱人。莱阳人一直把从胶东西北部过来的人叫“西莱子”,一般指的是西部莱州、潍坊、广饶、淄博、滨州等地的人,这些地方大体上与古莱子国的疆域相当。看来方言里也残留着一些历史信息,能为我们破解一些历史之谜提供佐证。

文章图片1

己国

己国,又称纪国。《史记·帝王纪》记载:“周之纪国,姜姓也。纪侯谮齐哀公于周懿王,王烹之。”《外传》曰:“纪侯入为周士。”《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襄公)八年(公元前690年),伐纪,纪迁去其邑。”《左传》云:“纪侯不能下齐,以予纪季。夏,纪侯大去其国。”

古己国的历史历来被称为千古之谜,历史上己国的踪影比莱子国更加扑朔迷离。但是到了清后期,陆续在胶东一带,尤其在黄县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己”器和“丘”器。

新中国成立后,在寿光、龙口、烟台和莱阳出土的相关青铜器也不少。历史学家对“己”国的认识开始清晰起来。

据考证:己国、纪国和“异”国是同一个远古邦国,最早的都城在益都,即寿光南18里的宋台一带。己国的疆土西起寿光东至胶东半岛,在莱子国以南,似乎还大于莱子国。己国早在商代就已经在此立国了,己国的贵族曾是商王的近臣。周初,纪侯又入周为臣,并嫁女子给周王,因为与齐国有矛盾,所以纪侯在周懿王面前告状,周王将齐哀公烹死。后来齐国强盛了,开始扩张领土,己国和莱子国先后被其打败,最后己侯率领贵族逃离故国,仓皇东去,藏匿在了莱阳和烟台芝罘等东部偏远的山陵之地,后完全灭亡。

根据“㠱”器在黄县(莱子国的都城)大量出土的现象,许多专家推测:“己国”、“异国”和“莱子国”,另外还有个叫釐的小国,可能都是同一个国家。对此,至今没有定论。

前河前西周墓群

前河前西周古墓群,位于团旺镇前河前村南200米的台地上,东西250米,南北200米。1958年起在这里陆续发现文物,1970年因打机井,又出土一批文物。1975年,省博物馆、烟台文管组联合在此进行试探性发掘,发掘了5座墓葬,出土了铜器8件、陶器100余件、饰物一宗,其中发掘出人骨架7具、马骨架2具、马车1辆(已经朽烂)。诸多文物中,最有价值的是一个铜铸壶,底部有铭文。根据铜铸壶的铭文和五座墓葬的规模和形制判断,这是己国贵族的一处墓葬地。1981年春,该村村民在墓群中部耕作时,又发现了一件完整的陶盉,上有多处图形和文字。陶盉上的古文字,古奥难解,系在胶东半岛的首次发现,引起了考古学家的特别关注,但是至今这些文字未被破译。

1992年6月,前河前西周古墓群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铜壶

1975年,前河前村出土的青铜壶,底部有铭文,共3行13字:“己侯作铸\壶事小臣以\汲永宝用”。专家解释说:小臣是官名,是己侯的家臣。此器的出土,说明前河前当初必定是己国之地,铭文的篆镏字体,跟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铜器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己国的政治和文化是与周王朝密切相关的。

与此相类似的铜器,在龙口和芝罘等地都有出土,尤其是在黄县城南莱子国遗址(灰城),发现过数十件,大都带有“己”或“㠱”的字符,通称己器。莱阳“己”器发现较少,因此这件铜壶对于研究莱阳的远古历史就有特殊的意义。该青铜壶以及其他一同出土的文物,现收藏在山东省博物馆。

陶盉

1981年,出土于前河前的陶盉,是一件难得的有文字和图画的古陶器。因为盉是贵族使用的调酒器皿,一般是铜铸的,用于祭祀。陶盉的盖、把、流(壶嘴)、足俱全,表面粗糙,颜色青灰,质地厚实,具有岳石文化的特征。

陶盉上的图形和文字,是先用竹木划于湿陶坯上,然后烧成的。颈圈部的古文字,字体率意,不易辨识,专家以为它的年代可能早于商代的甲骨文,是胶东己国先民的“土著”文字,初步解读为“己国父乙作酉午未宅囗口鳄鹿龟”;陶盉的腹部画的三条虫子,身体很像蚕,其中的两条交尾,专家解释为“虫虹”,有可能是己国的图腾;陶盉的流铭,左为“父”右为“师”。这些铭文和图案传达了这样的信息;第一,陶盉表明了己国与桑蚕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三虫图腾可能是繁体字“齐”的根源字,果真如此,这件陶盉的文物价值将难以估量。

陶盉上面被一些专家解释为“鳄”字的铭文,画的是一条肥鱼,嘴里吐出了一条线,卷出了四个优美的水花。前河前村近旁就是大河(现在的五龙河),河里的鲤鱼有4根须和4个鼻孔,是莱阳著名的地方特产之一。笔者认为这很可能画的是五龙河鲤鱼,因为自古以来鲤鱼就是祭祀的必备品。如果这个字真是“鲤”字,那么它超凡的艺术抽象美,将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前河前的传说

在《春秋》里有“纪侯大去其国”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在阳市和烟台市区一带发现了多处与“己”国有关的遗址,历史学家据此推测;己国贵族在亡国之后,从胶东西部富庶的平原地区曾举族东迁,逃到了莱阳及以东的丘陵地区藏身。

前河前村西的西周古墓群遗址,是莱阳至今唯一发现过古“己”国文物的遗址,处于五龙河西岸,是一块面积数百亩的河边台地(高地),土质良好,是适宜古人类耕作和居住的好地方。前河前村的百姓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古代的一个晚上,一支身穿白盔白齐国甲的马队,突然来到了这里,被河水挡住了去路,从此就长期住了下来。在没有发现古墓以前,前河前村的村民,一直称村前的这块高地为南殿,邻村谭山后村称其为西大殿,历史上的传言总有一些缘起,或许这里古代还真有宫殿之类的遗址,而在前河前村的西山上有一片古老的墓地,村民称为猴子墓,古县志里称侯子墓,这此传说都隐约传达着一些值得深思的历史信息。

有的考古学家认为:“己”国贵族“大去其国”后,避居藏身的城市叫“鄣”,距离即墨不远,“鄣”城或许就是前河前或莱阳的某一个地方。因为莱阳的清水河过去叫漳水,旁边还有两个村子叫陶漳,因此专家有此推论。

青铜觚

觚是盛酒的器具,细腰,口和底呈喇叭状,是古代庙堂里的一种重要礼器。孔子说:“觚不觚,觚哉!觚哉!”就是他看见太庙里觚的形状和大小已经与古时不同了,从而慨叹周礼的衰亡。

清代莱阳大诗人宋琬曾写有10首鬻物诗,反映了他遭遇囹圄之后,变卖家中珍宝的悲苦心情。其中有一首《鬻觚》,诗前有一个小序曰:“觚有古篆十余字曰己父锡汝彝乃商器也。”诗的正文是:

“美人赠我古铜瓶,篆刻虫书已父铭。云气常濛螭腹碧,土花半蚀鸭头青。宜供绣佛施髹几,曾伴寒梅插素屏。一别分明同坠井,余生今已类浮萍。”

从小序和诗的内容看,朋友赠送给宋琬的这件铜觚,就是一件己器,极有可能就是出自莱阳当地。现代考古专家认为胶东一带出土的己器,一般都是西周时期的器物,宋琬认为是商器,这说明清初学界对己国和己器还是不够了解的。

齐东野人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初年,太师姜尚封于营丘,建立齐国,凭借政治上的优势,齐国在山东迅速强大。及至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的公元前690年前后,齐国先后消灭了莱子国和己国,在胶东设置了齐东境即墨地。但是在胶东半岛的东部边陲,依然有一些从商代延续下来的小部落生活在山区,保持着东夷文化特征,直至东周(公元前770~前256)晚期。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出生时,己国已经灭亡100多年了。孔子在晚年周游列国处处碰壁的时候,曾产生过东游入海、隐居九夷的想法,说明那时胶东一带的丘陵地区还是很荒僻的。在莱阳曾有一个不见经传的传说:孔子寄居齐国的时候,东游来到莱阳地界见此处居民皆未教化,唯有一野兔捣碓,似乎在见人而拜,乃兴叹而返。还有传说,孔子乘车止步之处即莱阳的羊郡镇道头村。

100多年之后,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在著作中称山东东部未开化的居民为齐东野人,这说明直到战国时期山东半岛东部仍有夷人的孑遗。夏、商、周时期的东夷土族人有造石板墓的殡葬习俗,在山东半岛东端的沿海县市多有所见,在莱阳也多有发现,这个现象是很值得研究的。

东陶疃春秋墓群

东陶疃春秋墓群,位于穴坊镇东陶疃村的一个土台子上,慕葬群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1981年乡镇建窑场时,曾发现过铜鼎、铜戈和大量陶器,文物管理人员调查时又发现陶簋、陶罐各一件。经判定此处为春秋墓群。

不动山冶铁遗址

莱阳北部的不少山区富含铁矿石。在谭格庄镇不动山村村东500米处有一个土台子,两侧为逐渐隆起的高地。台子前有山水冲刷形成东西向的流水沟。沟内两壁有长约60米波浪式且断断续续的铁渣凝结层,专家判断这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比较大的冶铁遗址。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代东夷的冶铁业相当发达,并且早于中原地区。冶铁技术的出现是青铜时代之后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因此早别冶铁遗址的发现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也间接反映了当时莱阳经济社会的发达。

新中国成之后,在下动山村西还发现过战国时期含有车马坑的慕六、出土过青铜丰售、铜鼎、青铜剑、玉片和陶器等文物。不动山地处莱阳北部山区,能有如此活跃的人类活动令人惊异。

徐格庄战国墓

1973年,在徐格庄村发现了一个战国墓,出七了一批战国早期兵器,有铜剑1把、矛1件、戈1件。其中戈的胡部(根部)有铭文,一行三字,第一个字为“不”,第三个字为“侯”,第二个字虽然笔画很清晰,但是在金文里未见,可能是“楚”字。

在莱阳的其他地方,还发现过许名秦代以前的墓葬遗址,如:罗家疃西周墓、程格庄战国墓、北泊予古战国墓、施格庄战国墓、苗家战国墓、朱省战国墓、辛格庄战国墓等。其中辛格庄战国墓里出土的铜剑和铜戈,制作工艺精美,刃口锋利, 辛格庄战国铜戈保存完好。这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莱阳已经是一个人口繁多的地方了。

乐毅破齐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为报齐国杀父之仇,派遣上将军乐毅越过黄河大举进攻齐国。乐毅大军所向披靡,连破齐国大小城池72座,仅有莒县和即墨两城因为城池坚固未破,齐国的田单带领宗室贵族逃进即墨城(今平度市古岘镇)。在历史典籍中,此时莱阳的境内未见有城市的记录,尚属于即墨郡。乐毅围攻即墨而不下,如果莱阳境内有城市,也必当陷于燕兵之手。这是有史记载的莱阳这块土地上最早发生过的战争。

此时燕昭王突然去世,继位的燕惠王不信任乐毅。即墨人就立田单为大将军、田单使用反间计激化了燕王与乐毅的矛盾,燕惠王便任命骑劫取代乐毅,乐毅被逼无奈只得逃往他国。骑劫到任后听信好言,改变了乐毅的仁义作风,杀俘虏捌坟慕大肆掳掠,很快激怒了齐地的百姓。于是田单利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擒杀骑劫,恢复了齐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