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珅的一项天才发明,填满了乾隆腰包,却成了毁灭清朝的加速器

 格林书屋 2022-12-24 发布于广西

「议罪银」的制度化,这是大贪官和珅制造财富的一个出奇手段,是他的一个天才发明,但却也是加快清王朝毁灭的一个加速器。

那么究竟什么是「议罪银」呢?议罪银是由「罚俸」演化而来。罚俸古已有之,扣除官员几个月至几年的「基本工资」,是惩罚轻微过错的常用手段。但是到了乾隆中期,乾隆觉得只罚这么点工资,意义不大,起不到惩罚作用。所以又法外加罚,动辄上万,改称「议罪银」。

应该说,乾隆皇帝的初衷,不过是想让大臣们「肉痛」一下,并没有想把它制度化为一项财源。可是和珅当政后,马上发现了「议罪银」的妙处。罚俸的决定权在吏部,款项由户部承追,银两也交给国库,过程公开透明。而议罪银并非国家旧制,可以不纳入国家财政,而是归入皇帝的小金库,并且过程及数额都可以不公开。

因此,在和珅的力荐下,乾隆皇帝批准将议罪银制度化,并且将罚银的范围大大扩展,从财政亏空之类的重大错误到在奏折中写错几个字,都可以一罚了之。此举一出,那些「聪明」的大臣们马上就发现了妙处。他们知道,交议罪银可以讨得皇帝的欢心。以小过而甘重罚,既说明大臣们对自己要求的严格,又为乾隆皇帝小金库的充实不声不响地立了功,可谓一举两得。

所以不少大臣主动要求交纳议罪银。比如河南巡抚毕沅以「未能迅速搜获要犯」,自请罚银二万两;陕甘总督勒尔谨以失察客商走私玉石自行议罪缴银四万两。河南巡抚何裕城有一次不小心,把香灰弄到了朱批奏折上,因此「惶惶不可终日」,积极要求自请罚银三万两。手笔之大连乾隆皇帝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遂降旨说:没有那么严重,加恩宽免银二万两。交一万两上来就可以了。

于是在和珅的操作下,议罪银制度为晚年乾隆皇帝的钱包里注入了大量现金。仅从现存的《密记档》统计,在短短13年中,重大的议罪银案件即有68件,平均每年5件。罚议罪银少则万两,通常3万两上下,见于记载的最多一次高达38万4千两。

这是一项后果极为严重的恶政。贪腐政治一个不变的规律是,个人从贪腐中所得的,与给国家造成的损失相比,往往微不足道。应该说,乾隆晚年虽然从议罪银制度中得到的几百万两零花钱,但是却给大清王朝造成的损失要以亿万计。

所谓吃人的嘴短,用人的手短。在享受花钱的快乐的同时,老皇帝对于那些踊跃交纳议罪银的官员不可能不高抬一点贵手。因此议罪银实际上起不到任何惩戒作用,反而变相为犯罪提供了保护伞,「免死牌」,为贪官们壮了胆,让他们贪污腐败为非作歹起来心里有了底。

就像对于非法经营的商户一罚了之,只能促使他们扩大非法经营业务,来弥补被罚的损失一样,这一制度让乾隆朝的大臣们贪腐起来更有动力。正是和珅力荐的「议罪银」,最终催生出乾隆朝一桩又一桩惊天大案。

资料来源:

《清高宗实录》

《清史稿》

张宏杰《乾隆:政治、爱情与性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