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我们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在北京逝世,举国上下,陷入了悲痛之中。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一出,包括路透社、美联社和法新社在内的世界主要通讯社竞相对这一消息进行了报道。 很快,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就传到了旅居多伦多的原中共领导人张国焘耳朵里,当他被记者问到如何评判昔日的对手之死时,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只有短短的十个字,但却字字戳心。 那么,张国焘所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他与毛主席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恩怨纠葛?两人最终为何会从“相拥”走向“决裂”? 1897年11月26日,张国焘出生在江西萍乡的一所官宦世家,父亲曾经担任过象山知事,同时又经营着一家钱庄,因此,张国焘自幼便家境殷实,生活富足,而他又是家中的长子,因此父亲从小就对张国焘寄予厚望。 1916年10月,张国焘进入北京大学读书。在北大求学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并且在各种新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深受启发。 张国焘伶牙俐齿,口才很好,经常参加各种学生运动,到处进行革命宣讲。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张国焘由于在运动中表现十分积极,被推举为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也就是在这一年,张国焘与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第一次相遇。 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1914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在北大校长蔡和森的号召下,毛泽东与其他同学一起前往北京为“赴法留学”做准备。当时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在在北大任教,而杨昌济在调职北京之前就已经与毛主席相识,因此杨昌济在北大图书馆为毛主席谋求了一份助理员的工作,让他能够赚取一些生活费。 算起来,毛主席比张国焘还要年长四岁,但是论家庭背景,论学历,毛主席都是不及张国焘的,而且此时的张国焘已经是北京大学青年学生领袖,相较之下,此时的毛主席只是北大图书馆的一名助理员。 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李大钊先是向毛主席介绍了张国焘,他说道:“这位是张特立,张国焘同志”,随即,毛主席走上前去,热情地与张国焘握手,并且自我介绍道:“我是湖南毛润之”。与毛主席的热情相比,张国焘的态度则显得有些冷漠,他只是点了点头,紧接着就旁若无人地与李大钊继续交谈。 多年后,毛主席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提到了与张国焘的第一次见面,感叹道:“他们看不起我这个乡下人”。 1920年,张国焘与李大钊等人在北京组建了共产主义小组,李大钊任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1921年7月,李大钊钦定张国焘作为代表出席中共一大,而这次会议毛主席也在。 虽然此时的毛主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知识积累,但是张国焘仍然看不上他,他认为毛主席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总喜欢给人“挖坑”,对此,张国焘十分鄙夷。 说起来,张国焘能作为中共一大代表并参与会议主持工作,基本是得益于李大钊对他的看重,若不是李大钊的极力推荐,张国焘怕是很难有此机会。但没想到的是,转眼之间,他就背叛了自己的恩师。 1924年张国焘被北洋军阀逮捕,在狱中,他因为禁不住敌人的严刑拷打,便供出了我党的重要人员,而排在前面的就是李大钊。这间接导致了李大钊1927年被逮捕而惨死。 1927大革命失败后,张国焘以中共中央特派代表的身份,主持参加了南昌起义,与此同时,毛主席在湖南、江西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但是,张国焘在南昌起义中由于“假传圣旨”一事受到了共产国际代表罗米纳兹的批判,虽然他一直声称为了遵守纪律,不折不扣地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旨意,但是在1928年召开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之后,张国焘被还是被强制留在了苏联进行学习,直到纠正“机会主义倾向”为止。 1931年张国焘从苏联回国,回国以后的张国焘很快便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身份前往鄂豫皖根据地主持指导工作。在张国焘的指挥下,红四方面军成长迅速,很快就成为了三大根据地和三支主力红军中发展最快和最强的一支队伍。但与此同时,为了巩固自己在红四方面军中的地位,张国焘大搞“肃反”运动,错杀了一些人,对红四方面军队伍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1932年,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根据地撤出,随后建立了川陕根据地。 1935年,在国民党军的强烈攻势下,张国焘又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就此踏上漫漫长征路。同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时隔8年,张国焘与毛主席在懋功再次见面,并且在此召开了两河口政治局扩大会议。 此时的毛主席已不同于往日,在遵义会议上,毛主席被推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因此,这个时候的毛主席与张国焘,地位已经不相上下,在两河口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两人又因接下来北上还是南下的问题出现了巨大的意见分歧。 毛主席主张北上。在他看来,日本军占领东北以后,就一直对中国的领土虎视眈眈,而其中华北地区首当其冲,西北地区又更加地靠近华北,因此,应该将西北地区作为接下来抗日战争的最前线。 而且毛主席认为,此时驻守在陕甘地区的张学良与杨虎城也并非是那不明事理之人,他们自然能够拎得清中国人的敌人到底是谁。而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想法是相当成熟且有远见的。 毛主席带领红军部队到达陕甘地区以后,来自国民党方面的追击明显减弱,张学良和杨虎城等人还对红军部队进行了接济。之后,二人又直接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因此不得不说,毛主席选择北上这一步,虽然看起来十分凶险,但是在毛主席的精心筹谋下,走得是相当扎实和稳妥,毛主席的大局观念和眼光上的长远显而易见。 但相比于毛主席,张国焘就显得目光有些短浅了。他选择了一条和毛主席完全相反的道路,一心想要南下四川。至于为什么选择四川作为南下的目标地点,张国焘也是有他自己的打算。 四川这个地方,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物产丰饶,崇山密林较多,地形地势比较复杂,进可攻,退可守,一直以来都是兵败部队逃亡的首选之地,而且四川地区的国军兵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因此出于对未来红军队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稳妥考虑,张国焘最终就挑了四川这个“软柿子”,决意要南下。在他看来,毛主席北上陕甘地区,就是在冒险,去了那里随时都有被消灭的可能。 但是,张国焘万万没想到,他看似精明地选择了一条比较容易的道路,实则却在不久之后就迎来了惨败。 张国焘不顾众人的反对,私自带领红四方面军一路南下,到达了四川一带。在这期间,中央曾多次发电,告知张国焘南下是死路,但是张国焘自认为兵多枪多,全然没有在意中央的意见,还在军内散播反对中央的舆论,认为北上才是错误的选择,并且召开会议,公然污蔑毛主席、周恩来等人是右倾机会主义,实行逃跑。此外,他还在卓木雕另立了一个中央,虽然遭到朱德、刘伯承的反对,但他还是宣布了“临时中央”的成立,并担任主席,还宣布撤销毛主席、周恩来等人的工作并开除党籍。 张国焘带领红四方面军到达四川后,起初还算比较顺利,一连取得了好几次军事斗争的胜利,张国焘尝到了甜头,便索性在这里驻扎了下来。但不久后,国民党军队突然发起大规模进攻,在敌军疯狂的围追堵截之下,张国焘带领的红四方面军损失惨重,折损了将近一半的兵力。 吃了败仗以后,红四方面军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面对如此惨重的兵力损耗,陈昌浩直接撂挑子不干了,逼着张国焘率领红军掉头北上。 1936年6月,张国焘的“第二中央”被迫取消,随后在与贺龙、任弼时的军队汇合后,听从了两人的建议,决定带兵北上。 张国焘率领部队到达保安城外时,毛主席等人前来迎接,此时的张国焘内心有说不出来的滋味,之前仗着自己有军队有实力,一直和中央唱反调,但是这次私自带兵南下,摔了个大跟头,损失惨重。再看看自己之前一直瞧不上的毛主席,带着军队一路北上,原先3万不足的兵力在陕北逐步壮大,此时的毛主席,他自然是比不上了。 1937年3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对张国焘所犯的分裂主义和军阀主义错误进行清算。会上,有56人出席,其中30多人都发言指出了他的错误,党中央也对张国焘进行了批判。 会上毛主席指出,中共中央一再妥协,但张国焘仍要用枪杆子审查中央的路线,这完全是错误的,并且让他改正错误,从头干起。面对众人的批判,张国焘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自己以后会改正,并且上交了一份检讨书。 看在他认错态度诚恳,为了教育和挽救他,党中央在同年9月份的时候仍然派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代主席。 但是张国焘并未真正悔过,他虽然表面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却在私下里对人讲,这是党的内部斗争,并不依靠真理,他只是不想辩解罢了。作为中共建党初期的高级领导人,张国焘一向自视甚高,心高气傲,如今却要在这接受批判,他的心里自然是气不过的。 后来,张国焘又被王明告知李特和黄超是托派,已被枪决。张国焘怒火中烧,因为这两个人一直以来都追随着张国焘,在他率兵南下和另立中央中都出了不少力,可是现如今说杀就杀,这让他更加痛恨王明,就此张国焘也开始为自己考虑后路。 1938年4月初,他趁着祭黄帝陵的机会,从陕甘宁边区逃了出去,投靠了国民党。党中央在得知张国焘叛逃的消息后深受打击,于是在他离开后不久,毛主席就直接宣布将其开除党籍,并且在多个场合点名张国焘的错误。 投靠了国民党的张国焘在不久之后就加入了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开始从事一系列的反共特务活动。解放战争结束以后,蒋介石与国民党军的余力败逃台湾,张国焘也也一同前去。 1949年冬,张国焘带着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移居香港。移居香港以后,张国焘一家人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好过,生活十分拮据。于是,张国焘于1958年托人给中国政府带话,表示他可以为中国政府出力,但需要政府给他一些生活补助。毛主席在得到消息后随即给了批示,表示中国政府可以考虑给张国焘生活补助,但前提是要跟美国人隔断联系。 张国焘拒绝了毛主席的提议,之后的生活也越发地困难,于是1968年的时候,又移居加拿大多伦多。 1976年,毛主席在北京与世长辞。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世界各大通讯社争相进行了报道,远在加拿大的张国焘也通过新闻得知了这一消息,当伦敦日报的记者就此事对张国焘采访时,他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短短十个字,到底包含了多少深意,我们无从揣测。或许是对中国数十年变迁的感慨,又或许是对一代伟人就此落下帷幕的惋惜。 毛主席去世三年后,张国焘也离开了这个世界,于1979年的一个寒冬之夜,冻死在了一家养老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