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鼻炎证治规律探析

 周原樵翁 2022-12-24 发布于北京



鼻炎证治规律探析
王斌,瞿溢谦
五味石膏汤治疗小儿感冒鼻涕,2付药解决问题

罗大伦博士把黄元御鼻炎特效方讲透了

拯救鼻炎患者,老中医有验方,顽固鼻炎一方治愈

头疼流鼻涕难受?鼻炎专用十大中成药

迟华基教授苍耳子散治疗鼻鼽的经验


多个古方治鼻炎

过敏性鼻炎用药大全,西药中药都在里面了(建议收藏)

鼻子流清水快速治愈法,6个流清水鼻涕的中成药

除了西药,变应性鼻炎还能用这些中成药和外治法

鼻炎最厉害的方子,鼻塞、鼻涕、鼻痒统统搞定


十大名医治疗过敏性鼻炎集锦

这些验方秘方,对难以断根的鼻炎,确有疗效!

鼻炎,临床以突然及反复发作的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为主症,或兼不闻香臭、头痛头昏、纳呆、记忆力减退、疲倦、失眠等症状,久则可见鼻干无涕,鼻中燥热腥臭,黏膜萎缩,在中医学中多称之为“鼻鼽”“鼻渊”“脑漏”“鼻窒”“鼻槁”等。笔者览阅、学习了古今众医家之相关论述及验案,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收效颇丰,如风寒所致鼻鼽,虽皆因感受风寒而发,但致使病情迁延不愈的病根却往往是内在之湿邪,故在治疗时,在辛温解表的基础上佐以苦燥之品兼以祛湿。余法皆仿此,临诊时多以其发病特点及传变规律辨证治疗,以达治病求本的目的。现介绍如下。
1、病之所始多为风
1.1风寒致病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言:“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肺主皮毛,故病在皮毛。”肺之精气出于鼻,鼻根连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肺为娇脏,最易受邪,感邪为病,病位在肺、皮毛、鼻窍及项背。邪气最甚者,为风而已。《临证指南医案●卷五》记载:“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易兼寒、湿、热等致病,故为百病之长。”
案例1
苏某,男,13岁,2016年3月20日初诊。
6年前受凉后出现发热,喷嚏,清涕不止,鼻痒,鼻塞,鼻声重,西医诊断为变应性鼻炎,予抗过敏治疗后症状好转,但后每逢感冒上症即现,逐年加重。1周前不慎受凉后引发上症,兼有头昏沉重,项背强,恶寒,无汗,饮食一般,舌淡红、苔白腻,脉浮紧。
中医诊断为鼻鼽(风寒束表证),病位在肺,为实证。
治宜发散风寒,兼以祛湿。予葛根汤合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物组成:
葛根30g、麻黄10g、桂枝9g、荆芥10g、防风6g、羌活9g、辛夷9g、白芷9g、白芍15g、柴胡6g、炙甘草6g。7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嘱少食生冷、黏滑、辛辣之物。
药后清涕消失,鼻痒、鼻塞、头昏沉等症明显缓解,后调理脾胃,病得以愈。
按语:患儿既往有变应性鼻炎病史,属中医学“鼻鼽”范畴,受风寒后,治疗失当,风寒客表不除,肺气郁遏,每因天气转凉则病情发作,在鼻可见鼻塞、清涕不止,在背可见项背强、恶寒,湿困于表可见头昏沉重、舌苔白腻。鼻自山根连太阳、督脉,督脉治在太阳,故以葛根、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辛温之属外散风寒,兼用羌活、辛夷、白芷、柴胡苦燥之品以祛湿解表,腠理通畅,人即安和。
1.2风热致病
案例2
李某,男,17岁,2017年4月5日初诊。
自诉患慢性鼻炎多年,素有鼻塞,头昏胀不适,鼻根肿胀。1周前感冒,恶风,发热,头痛,喷嚏频频,时有汗出,活动后口渴明显,口服银翘散加减后,出现鼻流浊涕不止,涕黄味臭,饮食可,但不知香臭,小便黄,大便干,2d1行,舌质淡、苔薄黄,脉浮数。
西医诊断为急性鼻窦炎,中医诊断为鼻渊(风热犯肺证),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泄热,通窍散邪。予苍耳子散加味,药物组成:
辛夷15g、炒苍耳子10g、白芷10g、薄荷6g、升麻9g、荷叶30g、蒲公英30g、连翘10g、炒牛蒡子15g、荜澄茄15g、丝瓜络30g。7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后电话联系,诉头痛、黄涕、小便黄等症大减,嘱续服7剂,药后愈。
按语:鼻窍位居头面,为清阳所行通道,因外感风热攻冲鼻道,热郁不泄,故发病。风邪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的特点,故方中多轻凉辛散之品,以达风以辛散为宣、热以轻凉为泻的目的。心、肺通居胸中,君主相辅,君火因风易亢,风热致使鼻渊者,多心火亢、肺金受灼。“亢则害、承乃制”,此时慎不可过用黄连、黄芩、大黄、栀子等苦寒之品,徒伤脾胃,宜选用辛凉、微寒之品———升麻、连翘、牛蒡子,以清解风热,佐以辛温之荜澄茄共奏祛风开表之势。此外,炒苍耳子散除辛凉解表外,又有升清降浊之意,正如汪昂所云:“此为手太阴、足阳明药也。凡头面之疾,皆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
2、移热于脑因肝胆
《素问●刺法论篇》云:“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素问●气厥论篇》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灵枢●忧恚无言》亦云:“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此3条经文指出,鼻炎一病,亦关乎肝胆。其中,天牝即为鼻,颃颡为咽上腭与鼻相通处,此处为足厥阴肝经所过,洞涕即为流涕不止。天气通于鼻,鼻又受气于脑,其机在颃颡。颃颡,开则肝胆木气上通于脑,人即不病。洞涕之人,颃颡不开,肝经气机不畅,胆火不降,聚于颃颡,移热于脑,清涕变浊,乃成鼻渊之患。衄蔑、瞑目,亦为厥阴肝经之变。
案例3
李某,男,13岁,2017年5月4日初诊。
鼻塞多年,浊涕色黄,擤涕难出,头昏,若有物所箍,眉棱骨胀痛,饮食不知香臭,鼻甲肿大,西医诊断为慢性鼻炎,予鼻腔冲洗、药物滴鼻后鼻塞缓解,未经数日,症复如故。就诊前1d上述症状加剧,头目胀痛剧烈,伴两目外眦红肿。患儿平素易急躁,嗜食辛辣,入睡困难,大便干,2d/次,小便如常,舌红、苔白,脉弦细数。
中医诊断为鼻窒(肺热型),治宜疏肝清热,予丹栀逍遥散合苍耳子散加减,药物组成:
当归15g、赤芍15g、茯苓10g、柴胡6g、牡丹皮15g、焦栀子15g、鱼脑石15g、鱼腥草30g、决明子(包)15g、夏枯草15g、野菊花15g、辛夷10g、苍耳子10g。7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并嘱其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宽心不忤于物。
2017年5月11日二诊:鼻塞缓解,可擤出黄臭脓涕,头昏目胀缓解,目外眦红肿消退,大便1次/d,且无干结状,上方去野菊花、决明子。7剂,煎服法同前。药后病愈。
按语:鼻之疾患,初病在肺,若治不得法,经年可传变于肝胆,亦有病初即在肝者,除鼻塞、脓涕等症外,也有火郁肝经的症状,即急躁、口苦、目胀、失眠、脉弦细数等。患儿肝气内郁不得舒,加之肝经郁热之变,病情加重,故以夏枯草、野菊花清肝泄热,牡丹皮、焦栀子、赤芍导热下行,柴胡、当归补肝体,辛夷、苍耳子通鼻窍,鱼腥草、鱼脑石解毒泄浊。陈士铎认为:“胆属阳,而头亦属阳,胆移热而走头上……胆与脑原是相通,脑之大穴过于胆,遂乐于相安居之,而不肯还入于胆矣。”
此外,又有实火结于胸膈而使土焦金刑者,火热灼津液,症见鼻塞、涕稠色黄,或见头痛、身热无汗,咽干、面红、便秘等热盛津亏象,舌红、苔黄或腻,脉数或大,可予防风通圣散以外解风热、内去里实,或予凉膈散以清上泄下,此不复赘。
3、肺寒脾虚归乎宗
《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曰:“又有鼻鼽者,鼻流清涕不止,由肺经受寒而成也。”《医学入门》云:“鼻为清气出入之道,清气者,胃中升发之气也。”《医学便览》曰:“宗气者,胃中所发之真气也,损其脾胃,则营卫之气不能上升故鼻病。以治肺为第一义,其二治脾胃……”此论明确指出,肺脏受寒,脾胃虚弱,均可引起宗气不能出于鼻,而致鼻鼽发病。
案例4
李某,男,17岁,2017年1月20日初诊。
自诉罹患过敏性鼻炎多年,对冷空气过敏,冬季发病,每至屋外,盏茶间即见清涕不止,涕甚多时感头脑空冷不适,涕无脓臭味,伸懒腰时自感胸中少气,四肢温,纳呆,索食无味,二便通利,睡眠可,体瘦,舌淡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紧涩。其平素少言寡语,喜静懒动,近2年记忆力减退,嗜爱之玩物亦觉无趣。
西医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中医诊断为脑漏(肺脾虚寒证),治宜温肺健脾,补气通阳。予玉屏风散合温肺止流丹(《辨证录》)加减,药物组成:
黄芪15g、防风6g、白术15g、诃子10g、炙甘草6g、柴胡6g、桔梗9g、鱼脑石15g、细辛3g、党参10g、干姜10g。7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1个月后患儿母亲电话告知共服药20剂,流涕、头脑空冷感未再发。
按语:患儿鼻炎经年不愈,每因遇寒即作,属肺经虚寒;宗气生于脾胃所化之真气,上出于鼻而为臭,患儿索食无味,食无馨香,为肺气不收、脾不散精之状;胸中少气,寸脉弱,为宗气下陷,肺脾极虚之候。予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等甘温之品以补肺脾,细辛、干姜辛温之品以散肺寒,诃子苦酸以敛肺气,黄芪、柴胡、桔梗以补气通阳,防风气轻辛润,鱼脑石咸寒,清热解毒。《辨证录》云:“人有鼻流清涕,经年不愈,是肺气虚寒……涕臭者热也,涕清而不臭者寒也。”《灵枢●刺节真邪》曰:“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此之谓也。
4、鼻槁多兼虚瘀热
鼻槁多表现为鼻内干燥,鼻黏膜萎缩,头昏头痛,嗅觉减退甚至消失,鼻内干痂,痂破出血,西医称之为萎缩性鼻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云:“夫鼻干无涕者,由脏腑壅滞,内有积热,攻于上焦之所致也。”《医法青篇●卷之五》云:“久则当用咸降滋填……其有精气不足,脑髓不固,淋下无腥秽之气者,此劳怯根萌。”故脏腑经络壅涩瘀滞,十二经脉血气羸弱不能上通于鼻,积热内烁津液,真阴亏虚,均可引起此证。
案例5
陈某,女,15岁,2016年3月17日初诊。
2年前当地西医院曾诊断为萎缩性鼻炎,半月前患风热外感,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后,外感已愈,不料引发鼻患,予生理盐水外洗、复方薄荷油滴鼻等对症处理后效果欠佳。现症见鼻内燥热,无涕出,鼻塞,鼻色苍白,头空痛,站久感头晕脑鸣,精神欠佳,时有烦躁,清理鼻道时易痂破血出,量少,牙痛,夜间明显,纳减,舌红、苔少,脉弦细数,家属诉春时病情加重。
中医诊断为鼻槁,治以滋阴降火止血,兼以散结通络,予仿虎潜丸,药物组成:
熟地黄30g、麦冬15g、百合30g、龟板10g、羚羊角15g、焦栀子10g、皂角刺15g、路路通30g、浙贝母15g、连翘10g、海藻10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10g、墨旱莲15g、仙鹤草15g。14剂,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016年4月1日二诊:患儿头空痛、头晕较前缓解,清理鼻道时出血较前好转,仍有鼻塞,遂去羚羊角、焦栀子、旱莲草、仙鹤草,加薄荷10g、升麻15g、荷叶15g、石菖蒲10g以散阳通窍,14剂,水煎取汁400mL,取出50mL过滤,生理盐水洗鼻后,药汁趁热熏鼻,每次15min,每日2次,余分2次温服。
后仿此法,兼以调理脾胃数月,诸症渐愈。
按语:鼻槁一病,西医谓之萎缩性鼻炎,病程较长,缠绵不愈。中医学认为其病理因素可概括为血虚、血瘀、痰浊、积热等,治法总不离滋阴润燥、活血通络、清火散阳。患儿初诊时令在春,内有真阴亏虚,虚火循经上炎,故见鼻燥热出血、牙痛、烦躁,先予仿虎潜丸法滋阴潜阳,兼以散结通络、凉血止血。方中熟地黄、当归、麦冬、百合、龟板,填补亏虚之精血,佐以辛温之川芎使该方补而不滞,并加皂角刺、路路通、连翘、海藻兼以散结通络;同时,以羚羊角、墨旱莲清热凉血,以焦栀子、仙鹤草收敛止血。二诊时头空痛、头晕较前缓解,清理鼻道时无出血,故滋阴大法不变,减去苦寒收敛之品,以防更伤脾胃;时应春季风邪袭肺,卫阳郁遏,寒邪束肺,故仍见鼻塞,加薄荷、升麻、荷叶、石菖蒲,兼以升清降浊、散阳宣窍。
5、结语
笔者认为,人感天地之气而生,六气偏运,人易为病,或因于风寒而肺毛闭,予葛根汤、小青龙汤、荆防败毒饮之属可也;或因于风热而火炎刑金,肺有病,鼻即为之所苦,苍耳子散加味可也;或土虚木乘、胆火炎上移热于脑,丹栀逍遥散可也;或实热蕴脾,火热土焦,鼻亦为之病,防风通圣散、凉膈散可也;又鼻为宗气出乎之道,宗气生于脾胃所化之真气、成于胸中,人或感受寒邪,或饮食不节,或劳于体倦,或伤于忧思,致使肺经虚寒,脾胃有损,阳明经气血不足,则鼻亦为之病,玉屏风散、温肺止流丹之属可也;又病久者,或因风燥热邪袭肺,津液耗烁,或平素真阴不足,或脾胃所伤清浊不分,痰浊瘀阻上蒙清窍,终成鼻槁。治法不离滋阴降火润燥,兼以化痰散结通络、升清降浊宣窍,可仿虎潜丸法加减用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