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纪平:东坡赤壁

 昵称73531636 2022-12-25 发布于北京
【总第189801】



东坡赤壁


张纪平


到黄州,是来看苏东坡的。
现在的黄州是黄冈市的一个区。苏轼因了“乌台诗案”从湖州知州的任上,在卞州蹲了四个多月的大狱,流放到黄州时,黄州是个独立的县级行政区域。他任的黄州团练副使,大概相当于现在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是个闲职,且还要被人监管着。那时,他姓苏名轼,字子瞻。他从富庶的湖州到荒蛮贫脊的黄州,缺盐少粮,为了养家糊口,在自家住处东侧一个山坡上开出一块田地,耕种收获,这个劳动场所也成了他一生的标记,由此号称东坡居士,世始有苏东坡。
今年的“十一”小长假,我在黄渤海交集的海边一隅,饶有兴致的看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我也认为,由林语堂写苏东坡传是近现代学士作家中最合适的人选了。尽管年代跨越千年,尽管两人生活际遇迥然不同,但他们对生活的旷达态度和对生活始终如一的兴致是可以心灵相通的。恰好我的住处除了海和湖外,也有许多荒地,被人开垦出了一块一块的小田地。我每每读书后漫步此地便联想到林语堂先生在传记中写到苏轼黄州的东坡田地,便心向往之。
可到了黄州才知道,非但那块耕地无寻处,苏东坡留给此地的生活印记全无踪迹。能拜谒的地方也只有东坡赤壁公园了。东坡赤壁在黄州西北,叫东坡赤壁十分准确,这是苏东坡的赤壁,而不是那个“三国周郎赤壁”的赤壁。现在也很难猜测苏东坡当年写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时,是否知道此赤壁非彼赤壁,那个赤壁在江对岸一个叫蒲坼的地方,现在干脆就叫赤壁市了。苏东坡大概是相信当年杜牧在黄州任现刺史时写下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把此认定为被周郎那把火烧了的赤壁。
这座位于黄州西北方位的山岗原叫赤鼻山,因为这座山象一个鼻子样的伸向江中。颜色呈红色,故得名。当年,这座临江的、鼻形的山岩伸向长江水中,横截着长江东流的水,故此才有“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现在长江早已改道,退去千米之外了。赤壁也只是空有其名,成了旱地上并不高大的一座小山。
公园内的亭台楼阁依山而建,多的是后人书写的《赤壁怀古》的石碑石刻,还有一个阁楼专门供奉着石刻的赤壁二赋。汉白玉的全身苏东坡雕像在一棵大樟树的陪伴下,还是显得有些孤独。
苏东坡一生数次被贬流放,但在他的一生中,黄州是有特殊意义的。这是他得意人生中的第一次遭难,且正值壮年。一生的抱负正待施展,一身的才华正要横溢,遭遇此磨难,折磨了身心,且也饱满了他的精神,又以旷世的态度抒发了他人生的态度,于是,“大江东去…….”横空出世。于是,前后赤壁赋空前绝后。在黄州的四年多一点时间里,苏东坡写了200多首诗,60多首词,3首赋,另著各类文稿170多篇,还有与家人友人的大量通信文字。可以说,是他一生中为辉煌的时期。正是人生低谷时,创作辉煌期。文人命运大抵如此吧?
来此东坡赤壁的人总会有些窃窃私语,不见惊涛拍岸,不见清风明月,还为苏东坡的误判而遗憾。其实,这大可不必,清代黄州本地诗人朱日浚早有定论:
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
古来胜迹原无限,不遇才人亦杳然。
苏东坡之流放黄州,黄州幸焉,后人幸焉;亦何尝不是东坡之幸?也有诗为证,当年,他从流放的海南儋州回归内陆时,路过镇江游金山寺,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是他一生的第一功业地,此言不虚。
作者简介
张纪平,1959年6月出生,祖籍辽宁黑山,幼年既随转业军官的父亲到北大荒。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政工师。曾任黑龙江省农垦绥化管理局党委宣传部长、铁力农场党委书记、绥化管理局党委副书记等。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北大荒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在《北方文学》《黑龙江日报》《农民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200百余万字。散文集《往事在说》《独自行走》,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比若故乡》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往事在说》获第八届丁玲文学奖二等奖;散文集《比若故乡》获第九届丁玲文学奖一等奖。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