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之旅(十九)

 驿者 2022-12-25 发布于甘肃
            2015年118日   星期日  北京  晴(北风/中度霾)
    今天的三节课都是重头戏。打头的依然是视听说。老师让大家把上节课发的活页资料拿出来,每人一句轮流朗读,同时解释句子的意思,以了解发音问题,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坐在第一排的郑同学没带资料,老师让她回宿舍去取,同桌的石同学主动提出两人共用一份资料,结果被老师一个眼神给制止了,还放下狠话,自己快速回宿舍拿资料。大有我记住你了,今天这资料拿不来,我不会善罢甘休的样子。僵持了一阵儿,郑同学只好悻悻离开教室,回宿舍取资料。美女老师的这波操作直接把大家整懵了,课堂气氛瞬间紧张了起来,有个别同学悄悄吐槽老师过于刻板和教条的(番外篇一)。
    做老师20多年来,这样的事情见得太多了,可我是怎么处理的?我在想。好像从来没这么处理过吧?学生不带课本,不带作业本,不带试卷或资料时,我一般都是这样的:方法一:没带就没带吧,叮嘱一声下节课记得带上。下节课又下节课,有的孩子甚至半学期都不带书上课。对此,我也只是唉声叹气一声,就不了了之了。方法二:走到未带资料学生面前,强行“剥夺”旁边无辜同学的资料,硬生生地让他们和同桌或邻桌分享,名曰公平和关爱。方法三:把自己的课本贡献出来。遇到没带的同学太多时,找借口给某一个或某两个同学。当然了,三种方法混合使用的情况也是有的。现在想来自己的做法确实有点可笑。而自己致力维护的所谓的公平是否真正的公平?
    诚然,面对学生时是需要耐心,需要宽容,但如果宽容没有了原则和底线,就不见得是好事了。(番外篇二
    根据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的呈现出来的问题,老师有针对性地教授了四个单元音/ʌ/, /e/, /æ/, /а:/,然后又通过与汉语拼音比较的方式,生动地示范了八个双元音的发音要领。她叮嘱大家,不论快慢,一定要记着把每个音发到位。口型夸张,甚至有点做作,但不得不说这样的发音是真的好听!再想想自己像切菜一样生硬的发音,羡慕的同时,心底不由生出一种相见恨晚的遗憾。要是早几年就能接触这样的训练,现在是不是也能说一口标准地道的英语呢?我想。
    lulu老师一进场,教室顿时响起一片啧啧声。身着一套及膝的短裙,即干练又漂亮。个别胆大的同学现学现卖,学着老师的样子make compliments,老师微笑着回应,“I am flattered.”又是一阵笑声。
    民以食为天。一谈到食物food,大家的热情瞬间被点燃。餐馆选择、点餐用语、就餐礼仪......,讲解、播放听力、观看视频、分析介绍,然后分组练习。大家手持菜单(一张学案),像模像样地“点菜”,“就餐”、“结账”、“道谢”,玩得不亦乐乎,中途休息的铃声响了,还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这大概就是“教”和“学”不同的地方吧!正如lulu老师所说,大家上课时肯定经常组织这样的模拟展示活动,但此刻参与其中,体验完全不一样。
    “切记Ladies first(女士优先!)。 Starter(开胃菜), Main course(主菜)Dessert(甜点),三者中最多点两个,不可全点。虽说花的是你自己的钱,与别人无关,但会让人觉得很奇怪。买单最好AA制,否则会引起误解,尤其一男一女时。非AA会被认为是情侣或夫妇。主动支付小费(一般为餐费的10-15%)。现金支付,直接算进去即可。信用卡支付,须在小票上注明小费金额。不用去服务台,也不用大声呼叫,直接举手向服务员示意,然后放在桌子上,就可以走人了......,”老师还在台上讲着各种注意事项,我的心却早已飞到餐厅里去了。“英国佬真是麻烦,吃个饭搞得这么复杂,何必呢?我吃自己的,管他别人怎么说?坐下就开吃,想吃啥吃啥,吃完结账走人,别人爱咋咋滴,几个月回国之后就听不见了,没什么影响.....”我心想。再说了纸上谈兵有啥用,到了真正的语言环境,自然而然就练出来了。
    打脸来得太快。一出国门就傻眼了,才明白老师的叮嘱不无道理。了解习俗不仅是在国外生活的需要,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只有当你走出国门后,你才会发现你代表的不只是个人,而是我们的国家。别人也许不记得你是谁,但会记得你是中国人。
    来北语的第一餐就听说餐厅四楼是清一色的韩式或日本料理,正好今天时间稍微充裕一些,于是便和室友相约去四楼“探险”。环境的确不错,灯光柔和,颜色和格调很唯美,偌大的空间被隔成了一个个小餐厅,且各具特色。可是转了一大圈儿,却没有找到中意的,只好再次回到三楼。果然,We are what we eat. 炒菜米饭才是我的最爱,已经成了植根在骨子里的信仰。
    又到学术听力时间了,一想到老师严厉的神情,有点犯怵。上次没预习,听得云里雾里的。昨晚忙着写其他作业,没顾上预习。幸好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现在去教室预习应该来得及。走到楼上,远远就看见教室门口聚了一大堆人。还以为出什么事了,走近些才发现教室锁没开。但似乎也没有影响什么,虽然聚在一起,但没有喧哗,没有聊天,一个个都捧着听力课本认真地读着,写着,一幅岁月静好的样子。
    都说最美的时光在校园,最幸福的生活在校园。人到中年,结婚生子后,还能有机会回到校园,体验象牙塔的生活,实乃人生之幸事。那段时间,课余课后打卡京城名校是我每天的必修课,乐此不疲。去中国银行咨询了有关多币种信用卡的事,耽搁了一点时间,只好就近去了一墙之隔的中国矿业大学和斜对面的中国农业大学。不一样的高校,不一样的文化,同样浓厚的氛围。也许是心理作用,总觉得京城就是京城,好多东西真多,省城根本没法与之相比。
    眼界决定境界。人总是这样,当你处在低处时,因为看不到高处的风景,自然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当初师范毕业分配到村小学时,最大的愿望是能调到乡镇中心小学。后来,阴差阳错,没去村小报道就被调到了乡镇中学,瞬间觉得人生圆满了,故拿运气当本事,碌碌无为,混了好几年。后来去兰州参加口语考试,亲眼目睹省城的风采,一颗早已沉睡的心被唤醒,第一次有了“出走”的想法。再后来,参加成人高考,圆了大学梦,一颗骚动的心慢慢变得不安分起来。研究生毕业,几经周折如愿留在了省城,再次开始温水煮青蛙模式。也许命运使然,总觉得冥冥之中有一种声音在时时提点我,让我不至于陷入迷惘。于是,幸运之神再次眷顾。如今,见识了这么多名校,懊悔之情更甚:要是时光能够倒流,该有多好!可......。
    儿子今年已经读高二了,一年之后他将跨进大学校门,但生性好动贪玩的他似乎还是不怎么努力。不知道他看到这些大学的氛围之后,有没有感触?我想应该有吧!初三毕业休学的那一年他曾跟着旅行团来过北京,去过北大。好像也是从那时起,他整个人的状态好了很多。虽然我一直以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的生活,我不应该干涉,也从未逼迫他做任何事,但置身这样的环境中,又不由地想给他说教说教,想亲口告诉他:北京很好,名校林立,值得一拼。

番外篇一

       原本以为Laura老师太古板了,甚至有点死脑筋。不过就是上课没带资料,有什么大不了的,非要把人赶回宿舍去专门拿一趟,一来一回差不多半小时就过去了,还上啥课?这不折腾人吗?后来去了英国才发现,比起英国佬那种天生自带的刻板,Laura老师也不过小巫见大巫而已。也是在那时才明白了Laura老师的严格要求并非刻意为难,也并非立威和吓唬大家,只是给我们灌输一种规矩意识,好让我们在英国的生活能轻松自在一些,还好我们觉醒的早,才不至于枉费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想想也是,大家都做了多年老师,上课要做哪些准备早已心知肚明,但为什么做不到,不就是规则意识不强吗?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指望学生能做到呢?再说了,大家都是成年人,不是小孩,违反了规则,做错了事情,接受必要的惩罚,才能吃一堑长一智,这完全合乎情理。

番外篇二

        当过老师的都知道,每周的星期一是最痛苦的一天。原因有二:一是所谓的5+2=0效应。老师认为辛辛苦苦教了一周,过一个周末全部归零。一问三不知不说,听课、预习复习等好习惯几乎消失殆尽;孩子们自己也表示,两天放纵,周日晚不得不挑灯夜战赶作业,周一顶着一双熊猫眼,拖着疲惫的身躯来上课,状态很不好;二是因为周一的作业交阅情况最差。临时突击能保证数量已是万幸,质量真的不敢恭维。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干脆不写作业,让人很无奈。不写不交就罢了,找一堆让人啼笑皆非的理由试图搪塞:如忘带了,拉家里了,被狗撕了,被弟弟或妹妹弄脏了,本子找不见了,我被爸妈拽回爷爷奶奶家里了,没有时间写作业......, 清一色全是别人的错,把自己洗的那叫一个干净。如果不是考虑安全因素,是否也可以像Laura老师那样,要求他家去取,坚持一两次,这种现象应该会有改观。但问题是面太广,人员不少,哪个老师敢自作主张把学生放回家去取作业?万一路上磕了、碰了,出点事情怎么办?当然如果是单纯的作业未完成,是否也可以让学生留下来补作业,直到完成为止(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嘛?)?问题是哪个老师敢把孩子留在学校补作业,让学生饿肚子学习是否合适?作业本能不能取回来不重要,作业能不能完成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坚持这样做,学生心里就会自然而然树立起一种规矩意识,敬畏意识,进而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众所周知,因为犯错的代价越大,犯错的概率就会越来越小。

       俞敏洪曾经在一词演讲中提到女儿成长过程中的两个例子。他说女儿小时候总是不好好吃饭,每次都要催促好几遍。女儿总是说,“马上就好了!”“我这就来。”嘴上这样说,但眼睛始终不离开玩具、电视或其他正在做的事。有一天,饭上桌,喊了几遍,女儿依然没有来,他忍无可忍,决定给女儿一点教训。于是便吩咐妻子快速吃完饭,并把冰箱里、家里现有的能吃的东西全都收了起来。等到女儿终于肯起身下楼吃饭时,却发现餐桌上空空如也,连厨房和冰箱都是空的。女儿翻找了半天,还是没找到,然后回到房间埋头哭了起来。妈妈不忍心,半夜偷偷地把食材放回了厨房和冰箱。第二天早晨,全家人尚未起床,女儿已经早早起来去厨房自己做早餐了。吃饭拖沓的毛病也因此被根治了。

     还有,女儿上学总是丢三落四,不是这个忘带了,就是那个落家里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她习惯性地打一个电话,爸爸或妈妈就会立刻把东西给送到学校,然后顺便教育一番,但下次类似的问题还是会再次出现,似乎无法根治。终于有一天,当女儿的求助电话再次打来时,俞爸爸怒了。““爸爸,你赶紧给我把......送到学校来,否则我就死定了。”女儿着急地说。“死不掉的。要是怕死就自己回家去拿。”俞爸爸果断挂了电话。女儿坐等右等,也没有等到爸爸或妈妈来救场,只好自己回家去取。从那以后,女儿学会了每天晚上睡觉前把第二天上学要带的东西,如公交卡,红领巾,书包等码成一溜儿,整齐地摆放在玄关处,早上出门时再一个一个带上。不愧是俞爸爸,一次“狠心”便成就了女儿的一世好习惯。

       相信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也会犯诸如此类的错误,如果你是俞爸爸,你会怎么做呢?经常听到有家长说,老师我实在没法了,你怎么收拾都行,要不打一顿?是不想办法,还是没办法?如果每对父母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问题都用“我没有办法,我管不了”来推脱,那家庭存在的意义何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