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存知识的基本原则

 刘昆山书苑 2022-12-25 发布于江苏

选存知识的基本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和动力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知识化。知识化的重要标志是知识总量在急剧增加。据预测,从19932003年,人类知识总量较过去翻了一番;200420107年内,将出现知识爆炸性的大突破;从21世纪初到未来的30年内,世界的科技发明将超过两千年的总和。据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的统计,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在快速缩短。19世纪为50年,20世纪前半叶为10年左右,到了1970年,缩短为5年,1980年末已到了每3年翻一番的程度。进入21世纪以来,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多达1300014000篇,每年登记的新专利高达70多万项,每年出版的图书达50多万种。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仓库”,必须遵循正确的选存原则,在确保“入库”知识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库存”数量。

第一,从显性知识中选存知识

这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重要的渠道,包括课本、图书、杂志、图纸、资料、音像等。这些显性知识是前人在不断探索中获得的对事物“本质和规律”认识和把握的经验总结。学历教育是获得显性知识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学历越高获得显性知识的机会越多,由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知识量越多,“知识仓库”的存量越多。对待学历的正确态度是“重学历但不唯学历”。能读大学,能读硕士博士,就说明有更多的获得显性知识的机会。不能唯学历的原因在于,获得显性知识的途径不是“华山一条路”,还有自学。世界上许多创新名人,都是通过自学获得了大量的显性知识,并且他们由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效率非常高。人们已经形成了对学历,特别是高学历的重视,但更重要的是对没有高学历,但有较多知识和较高自学能力的人才的重视。活到老学到老,以及新知识的获得,全靠自学。搞创新的人,必须注意培养和增强自学能力。

第二,选存与创新项目有关的专业知识

知识当然越多越好,但知识要有合理的结构。要具备尽可能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没有深厚、广博的知识基础,既不能纵览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也很难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要重视与创新项目有关的专业知识的选存。知识总量的急速增加,使科学的分类日趋精细,当前科学门类已达2000多种,基础学科有500个以上的主要专业,技术科学有412种专攻领域。过去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面对着卷帙浩繁的图书文献,“勤”和“苦”都显得无济于事,只有选准、选好与创新项目有关的专业知识,才是唯一正确的做法。创新活动是一种接力性的劳动。如果在创新中,不了解前人和他人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不去学习和掌握一切可资借鉴和应用的知识和方法,不仅可能多走弯路,延误时机,而且有可能步入歧途。不学习不掌握前人积累的相关专业知识,就很难达到比前人更高的水平,难于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向前跨出一步,难于获得“新的、深入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要突出专业知识的“新”,即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

第三,剔除老化的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新知识的大量涌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愈来愈深入,知识老化的速度在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将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知识老化的实质,是知识价值的减退,或因为原来的知识对事物的认识不正确或不全面,或因为原来知识对指导实践效率低下,不如新的知识提供的方法科学、有效。据调查,18世纪知识的“半衰期”为8090年,1920世纪为30年,20世纪60年代为15年,目前有的学科已缩短为510年。这就是说,在选存显性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剔除那些已经老化的知识。

第四,积极参与技能实作实践

“知识仓库”中技能类隐性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技能实作实践才能获得。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书本上的显性知识中虽然也有技能类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必须通过实作实践,才可能转化为技能类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技术、技能、技巧,才能获得“知道怎样做”的技能知识。技能类隐性知识更多的是靠师承,师徒关系是传递隐性知识的重要形式。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靠言传身教传授,靠动手实作获得技能类隐性知识。实作实践的机会越多,实作实践的时间越长,则技能类的隐性知识存量就会越大。

第五,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

“知识仓库”中的经验类隐性知识的积累,全靠自己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获得的。书本上的显性知识中虽然也有经验类的知识,这些知识不经过亲身实践是很难有效转化为“知识仓库”里的经验类隐性知识的。

前面介绍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王洪军,依靠他的“知识仓库”创新了“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他的“知识仓库”是通过以下途径获得的。

(一)学习显性知识。1990年,王洪军从技工学校毕业后进入一汽集团,从事轿车车身调整和钣金整修工作。3年技校学习了与钣金整修有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参加工作后,他深感知识不足,于是跑图书馆借书,到书店买书,深入学习了《轿车表面维修》、《焊接技术》、《冲压与成型》等十几本技术书,自学了热处理、机械制图、金属工艺等专业知识。他在学习这些显性知识时是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学,突出学习与轿车车身调整和钣金整修有关的知识。因而在这个相对狭窄的钣金整修范围内,王洪军登上了知识的巅峰。

(二)虚心向他人求教。在坚持自学的基础上,王洪军主动向有知识的人学习。遇到弄不懂的问题,他到母校向老师请教。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到长春理工大学向大学教授求教咨询。

(三)勇于实践,刻苦钻研。钣金整修是轿车生产中一道关键工序,在车身喷漆之前要对车身做全面的检查并消除所有的缺陷,包括轿车表面修磨、钣金缺陷整修、匹配间隙调整等。轿车车身表面用的钢板厚度只有0.75毫米,稍不注意,就会修薄修漏。开始时,公司钣金整修一律由德国专家操作,中方员工只能打下手。王洪军一边打下手,一边主动练“手”,上班偷着练,下班也鼓捣。苦练了两个月,王洪军终于修好了一台车。车间主任特意找来德国专家鉴定。老外把王洪军修的“白车身”切割成一条一条,分段进行检测,还专门用仪器全面检测,发现钢板厚度、结构尺寸等完全符合标准。德国专家连连称赞。展车是企业参加汽车博览会的“名片”。以前公司每年要花费大笔资金聘请德国专家制作展车。王洪军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揣摩制作展车的技术,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国际最高等级Q1标准的展车制作工艺。2003年,王洪军只用两周时间就完成了德国专家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展车任务,从此结束了公司每年需要花大笔外汇聘请国专家的历史。在长期实践中,王洪军获得了大量技能类隐性知识。修“白车身”时,王洪军用黄铜钎焊和提拉工具,解决了死点坑和多层板钣金缺陷无法修复的问题。修漆面车身时在拔坑器拔头上涂上胶,用胶的粘力去拔坑,在不破坏漆面的情况下把凹坑修平,不留丝毫痕迹。

()不断积累经验。王洪军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并把经验和教训转化为经验类隐性知识。王洪军根据多年操作经验归纳出了:“出手慢,匀速行,回手快,力集中”的手感检查车身缺陷12字口诀。他总结出了整修车身凹坑,包括死点坑、边缘坑、弧面坑等不同缺陷的各种方法,把自己掌握的整修技能和研制的一些先进方法和技巧进行整理、归类,创造出了47123种非常实用又简捷的轿车车身钣金整修方法。 

(五)靠知识创新,在创新中积累知识。王洪军依靠积累的隐性知识,创新制作了具有独创性、实用性的钣金维修工具472000余件,并在创新中不断积累知识。

                【《财富之路第八章 “财富之父”的“知识仓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