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最古老的诗歌,击壤歌!

 宝妞 2022-12-25 发布于河南

击壤歌

中国最古老的诗歌《击壤歌》是从四千多年前的帝尧时期一代一代传颂下来。清代沈德潜在编纂《古诗源》一书时首选的就是这首诗,并且在例言里指出:《击壤》《康衢》,肇开诗声。由此可见,《击壤歌》其实就是我国诗坛的第一首诗歌。其诗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小的时候,就听到了关于《击壤歌》的故事。

图片

故事讲,帝尧出来巡访,路过一个村庄,村里静悄悄的。刚刚过了秋收,人们都干什么去了呢?正在纳闷,忽然村头传来一阵笑声。顺着声音走去,帝尧来到一个场院,人挤得满满的。怪不得村中无人呢,全跑到这儿来了!这么多人在干什么呢?他紧走几步,挨近外围往里瞧,是在游乐呢!只见地上竖起一块木板,有人手中拿着一块木板,突然一甩手臂将木板抛扔出去,正好打中地上那块木板,人群中又发出开心的笑声。哎呀,这是在做击壤游戏!笑声未落,跳出一个人来,上去拿了木板就要投掷。大伙狐疑的看着他,好像在说:“你能行吗?”原来,这是一位老者,头发花白,胡子白了,连眉毛也全白了。白头老翁却微微一笑,拿着木板边玩边唱:

图片
图片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因为这是在做击壤的游戏,所以这个歌也被称为《击壤歌》。

帝尧看到这个情景没有生气反而舒心地笑了,问:“这是什么村庄?”有人告诉他:“康庄。”帝尧高兴地说:“真是小康人家!”据说,小康人家的美称就这么生成了,甚至连帝尧一行走过的大道也被称为康庄大道。现今,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一词的源头就在这里。而且,这个康庄可不是虚拟的,在临汾城的东北角还真有个村庄名叫“康庄”,村中高高耸立着关于《击壤歌》的碑文石。随同帝尧巡访的大臣放齐听了壤父的说法,顿时生怒,对帝尧说:“这老头简直不知好歹,你为天下子民这么操劳,他怎么就不懂得感恩了呢?说着,就要前去和壤父理论。帝尧慌忙地拦住了他,说;“这正好说明我们将这世道治理好了,大家都感觉不到我们的作用了,如果社会混乱,子民离开我们就要受害,我们不断出来主持公道,可能大家会众口一词地说好,但那只能说明我们没有将天下治理好。”这一席话让放齐开了窍,顿时转怒为喜,平心静气地看众人游乐。

图片
图片

一直以为《击壤歌》的来历只是个传说故事,未曾想古籍中时有出现。晋代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余道中。从这些古籍文字可以看出文中“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余道中”,由此可以感知当时确实是太平盛世,人们丰衣足食,无忧无虑,才能聚集在一起游戏、逗趣,就连八旬开外的老者也开心地加入到游戏中来了。因而,可以说《击壤歌》传导给我们的首先是“社会和谐”的信息。

图片
图片

接着是“政治和谐”。《击壤歌》的政治意味在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何有哉”?岂不是没有政治的意味?《击壤歌》的最后一句确实对政治的淡化。这淡化确实让人感到,一个英明的治世者,一个成功的治世者,是应该无为而治的。这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作为,是为天下所有人创造一个能自食其力的环境,让他们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样的政治才是最应唱和的政治。

图片
图片

帝尧时期,开启了我国诗歌的源头,一首《击壤歌》带来了那个年代的社会政治信息,奏响了诗歌的黄钟大吕,让我们后人倾心歌之、和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