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觐 昆 仑 ∣∣ 作者 野 草

 看尽人间荒唐 2022-12-25 发布于四川

                 觐     昆      仑

             作者   野    草

     揣一腔虔诚,我来觐拜昆仑。

       昆仑山哟,我是你三生石上的旧未精灵!

        你神奇于我幼时看过的《盗仙卓》之戏剧,伱圣洁于我听迷了的《封神演义》之评书,你美丽于于心读熟了的瑶池王母之神话,你雄浑于常吟不倦的诗词,你巍峨于久览不衰的歌赋……

       呵!一层层的文化积淀,一次次的神飞意驰,滋生了许多老而不枯的痴想。我向往美丽圣洁的神奇,我崇尚雄浑巍峨的高大!

        探昆仑之幽深,必走青藏公路之曲径。公路,沿山顺势,漫不经心地弯来绕去,汽车也就顺其自然地左拐右拐着盘旋。沿途透过车窗拥进视网膜的不是花,不是树,不是绿荫红墙掩映的村舍,只有永恒沉寂下孕育的悲壮,只有浩渺苍黄中沉重的砾石。

        那沙,那石,随岗就坡高高低低地铺撒在那里,是万年疏懒的舒适。横卧不知岁,酣睡不纪年,没有欲望沒有生机,也许,这就是四大皆空的神、仙、佛之境界。

        然而,就是这片悠远凝固的死寂,在漫长的恬静中繁衍了无与伦比的壮丽。黄河源于它,长江源于它,中华民族之人炎黄子孙的五千年文明源于它……

        若再寻这源之渊源,那就更有趣了,这有过伟大孕育和创造的昆仑,却是出自大海母腹的圣婴,它不仅阅尽了人间春色,而且也经历了艰难的轮回和巨变!

        在地质学家们的研讨报告里,距今三亿到六亿年间,此处是一片汪洋大海!借古生代华力西运动之力,把海底世界推出水面之后,陆地上的家族里才有了一个古昆仑山脉的户籍,古昆仑在后来的发育中,虽在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时向上跨了一步,但因无情岁月的不断啮蚀,到新生代之初,它已被削成海拔不高,和缓的准平原模样。及至到第三纪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和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才时来运转,猛生猛长,伴着大规模的褶皱和块断,才出脱成了而今这雄踞神洲,傲视寰宇的“亚洲脊柱”。说来也难呵,威莽产自大自然不断嬗变之阵痛。

        真是“高处不胜寒”,不仅不胜寒而且缺氧。一进高原就弄得主持呼吸工作的肺叶很紧张,紧张归紧张,上昆仑的这一天心情还是挺舒展的。

        远离了喧嚣的城市,远离了城市中那个由旧时教堂神父的居室而改建的编辑部,走出了那么多门,那么多墙,那么多门样墙样的心机与言辞,自然就觉得敝亮多了,不但有了敞亮,也还有了将来跟家人闲话昆仑的絮语。

         进得山来,山倒不险峻了。面前只是些丘包和隆垄,“不识庐山直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眼前的感觉也正应验了此说。想这昆仑“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右名山不足夸”主要是它设身处地的基座就高,位置占得高了,当然也就有了居高临下的气势,人世间,不也如此么?

        旋观四周,迷人的全是固体。冰川依旧。雪色依旧,完好地保留着遥远人世纪的风姿,湛湛古意虽已伸进了高层次的阳光,但不消不化,形象地诠释着冷峻的意念。

        “昆仑山口到了”

         一声欢呼,喇叭息声,轮胎停转。车门口挤下一群雀跃。

         说是山口,实无口状。显眼的只是那通树在这冻荒漠地带上的石碑,碑上雕着:昆仑山,海4767米。

        据说,这里是东昆仑的最高处。青海的文友告诉我昆仑山是古代人神交汇的地方。我想:果真如此,这叫口又非口的山口,该是当年出入球境的通关口岸了。

        我极力再觅些超越山水的景观。

        我终于失败了。

        思谋起来,我寻觅的失败应是昆仑山悲剧的一面。千百年来,多少骚人墨客,或诗或画,赞颂的,美化的,至使“画山山以垂世,山历诗而留芳”,昆仑就成了独领风骚的骄子,是空前绝后的伟大。然而,大则大矣,当拂尽岁月的埃尘,除开传统的光环,你就会发现雄伟之下的贫瘠,文明遮盖着荒蛮!看岚烟空朦中,雪帽重压下,呈现的是一派铁青色的风化石,一层层剥落的碎屑,镌刻着昆仑山僵老的年轮。天低。风高。芲茫着窒息,混沌着死亡,在这里,所有的传奇文字都是芲白无力的。

        “来哟!我们留个影。

         朋友们轮番贴上那石碑拍照。

          哦!原来,我是为这4767米的刻度而来的。崇拜于高大,慑服于高大,仅此而已!

        足下驻地甚高,且是传说中的仙境,但那漫卷的风,飘忽的沙;那一阵日晒、一阵雪袭、一阵雨淋,极不利血肉之躯,我们这帮爱幻想,喜猎奇,雅好吟风弄月的凡人,最好的选择只有归去。所以只得归去。好在我也拍了一张照片,虽然难以说清是我留在了昆仑山里,还是昆仑山留在了我的身边,反正有了将来眷恋和回味的凭据。

        车走,人寂。大概满车思维都遁入消化感受的流程。当昆仑山碑渐渐消失的时候,才有朋友感慨道:

         “进昆仑之举是对毅力的高标准体检;登昆仑之意在于生命与自然的抗争!”于是,我蓦然发觉:这山,并不高!纵横的沟壑,连片的险滩,只是奋进中的坎坷和艰难。那大步向前的驼队,那奋蹄奔突的牦牛,那狂吼急驰的汽车车队,无不显化着高原开拓者冲出原始,挣开羁绊负重前进的群象,看他们沿轻悠悠的青藏公路,从昆仑山凌空的巅脊上腾飞而去……

特约作家专栏  刊名家名作     登名评名文   欢迎来稿    择优选录

广泛征稿     免费刊登    纯文学阵地    开学术新风

特约名家专栏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