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振玉」甲骨书法第一人,学术成就巨大,晚年却亲日复辟

 三平斋 2022-12-25 发布于广东

1940年此日,罗振玉在旅顺逝世,终年74岁,此公一生著作达189种,校刊书籍642种,是将甲骨文字融入书法之第一人,与投昆明湖而死的清华导师王国维,恩恩怨怨,纠缠了一生,正所谓:

“一朝心相远,半生恩义绝。”

文章图片1

1866年8月8日,罗振玉生于淮安,5岁入私塾,15岁中秀才,20岁写成《读碑小传》,名噪一时。甲午战争之后,他深受震动,认为只有学习日本,才能打败日本,潜心研究日本农业,在上海建学农社,设农报馆,创《农学报》,译农学书,又立东文学社,教授日文,学生中之翘楚就有王国维。

王比罗小11岁,也是15岁中秀才,戊戌之后,苦心研究康德、尼采之学,写了一本中西合璧的《红楼梦评论》。其后,追随罗振玉,东渡日本4年,潜心于甲骨文、敦煌学,在国内外,留给别人的都是背影。他们都在学部任职,民国成立后,王国维进了溥仪的小朝廷,罗振玉则住在天津租界。

文章图片2

对于罗振玉的诟病,多来自于溥仪的那本自述,说心里话,不怎么靠谱。他世事洞明,杀伐果断,买下3万余片甲骨文;阻止焚毁内阁大库旧档,保存下来了八千麻袋的藏书、奏折和公文;1909年,又力劝京师大学堂,买下敦煌藏经洞八千件经卷轴,功高盖世;至于他的《殷墟书契考释》,剽没剽窃王国维的学术成果,应该属于借鉴而已。

罗振玉嗜古如命,赶上了文物大发现的时代,从殷墟甲骨到敦煌文书,从汉晋木简到齐鲁封泥,他倾尽家资来收藏、去研究,成为了文物大家。王国维性格忧郁,不问功利,老实到像火腿一般,1927年6月2日自尽前,在遗书中写道: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文章图片3

死因有三种可能:一是为清朝殉节;二是与罗振玉绝交;三是怕北伐军所辱。定论没有,只有陈寅恪在碑铭上留下的一段话: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文章图片4

在满洲国问题上,罗振玉与郑孝胥、陈宝琛是溥仪的三大柱石,他负责与日本人协调,出任了监察院长、满日文化协会会长。他有个习惯,将文物考校出书之后,立即卖掉赚钱,再买、再研究、再卖,鲁迅很看不惯着做派,说道:

“痛责后生不好古,而偏将古董卖给外国人的,只要看他的题跋,大抵有广告气扑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