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视非正式学习:儿童学习支持的时代转型

 彬彬有武 2022-12-25 发布于陕西

本文共7966字,阅读约需13.5分钟

奚亚英,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注意力过多地投放在“正规组织”所提供的教育、学习之中,忽视了在社会交往、自然接触中所产生的“非正式学习”。事实证明:学校教育要真正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则需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方面协调起来。非正式学习之所以需要受到重视,是因为它能够为儿童提供自由而美好的学习体验,为儿童的“专注度”提升“添砖加瓦”,为儿童的好奇心延续提供“保鲜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儿童非正式学习的新变革、新交互打开了新格局。在这样的历史际遇下,学校需要在改变儿童熟悉而不自知的学习认知、提供友好而无处不在的学习支持、探索灵活而看得见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努力寻找儿童完整学习的创新路径。

“信息爆炸”是互联网时代的“代名词”。但是,“信息爆炸”不等同于“知识爆炸”,如果能让儿童在广博的互联网环境中,通过自我学习实现从“信息”到“知识”的内化,将会对其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从儿童学习心理入手,对当前儿童在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的方式、途径等方面展开访谈和问卷调查,在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有一种隐含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学习方式,它以充满趣味、自由自在、随时随地为表征,悄然与当代儿童的学习需求建立联结,并对其核心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它就是“非正式学习”。在“互联网+”视域下,儿童的非正式学习又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学校应积极地对互联网时代儿童的非正式学习进行有效引导和适当干预,提供并探索适合儿童的学习支持与激励机制,努力寻找儿童完整学习的创新路径。

因何重视

新时代儿童非正式学习的价值意蕴

非正式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模型。非正式学习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杜威强调“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做中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40年代正式地提出了“非正式教育”的概念。站在学习论的角度,学习是不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换句话说,“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渗透的。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注意力过多地投放在“正规组织”所提供的教育、学习之中,忽视发生在生活场景中、与他人对话中、与自然交互中所产生的“非正式学习”。因此,笔者重提“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是否定“正式学习”的意义,而是希望通过“非正式学习”来更好地丰富儿童关于学习的美好体验,增添生动而自由的学习机会,收获合作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由此构建儿童学习新样态。

1

为儿童提供自由而美好的学习体验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提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作为教师,不能将国家对于儿童的厚望简单理解成观照儿童的未来生活及发展,而是要把“眼睛下移”,要关注到当前时代特征下儿童的学习经历与体验,要认识到儿童应该是自我成长过程中“成己达人”的践行者。尤其对于低年段的儿童而言,学习的功利心远不及成人,再有意义的学习目标不如无学习目标,再有意思的学习内容不如自己“想怎么学就这么学”。所以,学校、教师给儿童设定的学习框架往往无法实现他们足够的“精神愉悦感”,但“非正式学习”却能很好地达成这一点。非正式学习倡导学习者通过综合运用听觉、触觉、味觉、视觉等感官来感知体验生活事件,相对于正式学习而言,学习内容结构性不强,但却高度自觉。例如有些儿童在课堂内表现得十分拘谨,动作也稍显迟缓。但是一到下课,就变得活跃好动,个性张扬,尤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更显得认真而投入。一些教师面对这种“两面派”的儿童总是嗤之以鼻或不屑一顾。但是仔细想想,究其原因,这又何尝不是因为“下课”对这些儿童而言意味着“学习的目标”变成了“玩”,学习的内容变成了“游戏”,学习的方式变成了“全感官的体验活动”?在下课这段时间里,儿童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既可以是“规则”的制订者又可以是执行者。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反悔”“试错”“辩驳”“合作”“质疑”。而这一切都属于“非正式学习”,这种基于兴趣的自由学习形式或游戏方式,让儿童在体验快乐的过程中滋养童年情感生活,在与同伴的互动中提升协作能力,获取“活性”知识。

2

为儿童的“专注度”提升“添砖加瓦”


儿童对于学习的“专注度”决定了学习的效果,无论是正式学习还是非正式学习,“专注度”都是先决条件。人在小时候对某一事物的“执着”或“专注”有时是超越成人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度”在不断下降,原因有二:其一,人在童年时期,没有建立起经验与实践的深层联结,许多儿童由于缺乏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情感体验,导致其对某件事物的探究往往浅尝辄止,专注力无法凝聚;其二,儿童在刚开始深入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被强行打断,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非正式学习则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这个空间可以是外界赋予的,也可以是自己营造的,甚至可以是虚拟的。在这个“空间”中,儿童的学习具备更大的自由度,他们无须担心学习投入与产出的效率问题,一切知识的习得都源自他们的个人意愿与行为。例如,许多儿童放学后会迫不及待地向父母索要手机,熟练地打开游戏或短视频App,他们此时所呈现出的“专注”往往不被家长认可,但是如果能够给予正向、有“目的”的引导,将儿童对于“非正式学习”的专注程度延伸到“正式学习”中,将极大地促进儿童的学习与成长。

3

为儿童的好奇心延续提供“保鲜剂”


面对社会环境、自然空间、家庭生活,儿童每天都会产生许多问题,这种源自好奇心的本真发问,往往不被重视,即便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表示要“呵护儿童的好奇心”,但往往在具体的操作中却是无的放矢。究其根本,因为儿童好奇心的显现是随时、随地、随心的,教师不可能随时等待他们向自己发问,并给予解答。有时教师虽然可以很快回应儿童对自己的提问,但由于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回答的方式又趋近于成人的思考模式,因此并不能激荡起他们后期继续思考与行动的欲望,所以好奇心的延续主要还是依赖儿童自身的态度。而非正式学习是主动的、即时的,让儿童在与他人的对话、沟通、交流中生成更多的话题,从而不断引发一轮又一轮的新思考。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好奇心的延续并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以可能

“互联网+”视域下儿童非正式学习的时代际遇

在过去一段时间,儿童群体能够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机会是相当有限的,即使在周末、假期也大多停留在培训班中,这一点在城市的儿童中尤为突出。而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儿童逐渐从沉重的课业压力中解放出来,非正式学习的时间得到了保障,非正式学习的场域也到了延展,儿童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探索。使用计算机获取互联网上的信息,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形式的可能性。互联网环境所呈现出的便捷性、高效性、趣味性等特点也更能够迎合当下儿童的学习习惯与认知方式,在提供消遣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思维、学习、交流、生活等方式。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为儿童的非正式学习走向深层次建构提供了机遇。

1

“互联网+”技术推动非正式学习新变革


网络的普及,极大地满足了儿童的求知需求,这点无论是在正式学习还是非正式学习上都有所体现。对于非正式学习,“互联网+”不仅可以为儿童提供丰富、优质的资源,还可以通过“即时性”的反馈,让每位儿童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对儿童来说,互联网时代的非正式学习让他们可以联通世界,既能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进行沟通,也能给予他们展示个性的舞台。在一次次的非正式学习中,儿童不断地丰富经历、增长见识。甚至,基于自媒体运用,他们还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小专家”“小明星”甚或“小百科”。

变“玩”为“学”

技术日益被使用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游戏和其他模拟来促进学习。游戏被证明是一种特别强大的工具,因为学习者参与游戏的动机往往很高,同时游戏也有可能提供体验式学习的机会。2019年,中国儿童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发布了《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蓝皮书显示,儿童平均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约为98.29分钟,且大部分时间用于游戏或视频浏览。不可否认,儿童在虚拟的网络游戏或视频中能够获得愉悦的体验,但收获真正有用的知识却少得可怜。如能合理引导儿童从无聊的游戏消遣和漫无目的的网络浏览转变为在“玩中有所学”,在“学中有所悟”,就能很好地改变这一局面。例如许多短视频类App,它们可以根据浏览者的兴趣进行大数据筛选推送,家长或教师可以通过留意儿童的浏览记录,有意识进行正向引导,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带着思考去看”,还可以借助各种知识类、益智类、答题闯关、学习打卡类App,给儿童设置相应的“菜单”让其选择完成,并进行即时性“奖励”,让儿童既能感受到学习的充实感又可以很好地愉悦心情。

转“虚”为“真”

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工智能拓宽了学习场域,同时延伸了学习环境,尤其是多变的虚拟学习环境。近年来,教材中以“科技博物馆”“超市大商场”等为描述对象的内容虽然贴近现代化生活,但对大多数儿童而言,却并没有太多机会走进现场真实感受,这点在乡村儿童中尤为突出。“互联网+”的出现扭转了这个局面。利用网络资源,儿童不仅可以领略到自然的壮美,也可以感受到科技的进步。通过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足不出户便可身临其境。在这个过程中,具身式的信息感知带来“真实性”的情境体验,引导儿童发现问题、思考方法、探索路径,并且试图通过实践来印证他们内心的想法,循证自己的思维过程。

以“非”补“正”

面对海量的未知信息,儿童不再缺少选择了解、学习的机会,而是需要掌握筛选、过滤信息以及知识转化的能力,而“互联网+”视域下的非正式学习给予儿童更多信息加工能力以及提升自我学习素养的机会。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中自由地捕捉信息、整理信息,尝试理解信息、解码信息,甚至建立信息与自身经验的联结,从而形成新的知识。这一过程所引发的深度学习、有效学习、研究性学习,恰恰弥补了正式学习的不足。而当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彼此交互形成呼应时,便会产生一种“学习顿悟感”,这种偶然性愉悦体验极大地延续儿童的探究欲望。正所谓“学无止境”,当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且知道如何从非正式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时,就能弥补自身正式学习的不足,建立起一条高效的知识建构路径。

2

“互联网+”环境引发非正式学习新交互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国中小学被迫开启“线上教学”模式。对于一些儿童而言,在缺少教师和家长的监管后,正式学习就变得敷衍了事。但是,另一群儿童却利用“宅家”机会,在正式学习之余开展丰富多彩的非正式学习活动,例如“演示家庭小实验”“拍摄防疫视频”“线上分享阅读心得”等。这些儿童充分借助“互联网+”环境,积极地与教师、同伴以及网友进行线上交流互动,甚至就某些复杂性问题展开“研讨”“辩论”。不仅如此,在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之后,“互联网+”环境所催生的“余热”打通课内课外、学前学后、校内校外的学习壁垒,形成线上与线下、生活经验与社会情境的交互模式,为后续的非正式学习指导提供借鉴。

加速了知识与成果的转化

事实证明,“互联网+”给予儿童更多的学习可能性。对大部分的城市儿童而言,其实早已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移动终端,并利用各类App软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加上线上教学的普及,为儿童提供了知识加工平台,并在无形中促进了非正式学习的展开与转化。儿童利用互联网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学习交互,并通过网络媒介,随时将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分享、展示。在社会学习层面,甚至实现了从单一的知识学习者向多“身份”的知识使用者、传播者、创造者转变。

加强了经验与生活的联结

“互联网+”的出现,让儿童对于学习的“新鲜感”始终持续升温。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学校再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发展为“学习的环岛”。利用互联网优势,学校可以构建出许许多多适合儿童的非正式学习场域,以此不断拓宽教育边界。引导儿童以非正式的方式,透过学校看世界,让社会体验与学校生活相结合,真正让书本中的知识生动起来,让概念性的常识串联起来,让对学习所持有的态度也从“有用之用”延展到“无用之用”,从“做中学”走向“学中创”。以家庭生活为例,当儿童问到“为什么洗碗用热水洗得更干净”“猫走路为什么没有声音”等涉及科学性问题时,家长可以第一时间利用搜索引擎作出回应,并通过适当的提示来引导儿童利用身边资源去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即使在父母忙于工作或遇到突发疫情需要居家学习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因为缺少学习目标而丧失学习动力。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更易被儿童接受,且能够让原本枯燥的说教不再占据家庭教育的主导,取而代之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以及对于新知识的不断追求与探索。

3

“互联网+”思维打开非正式学习新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生活在一个尊重个性发展、拥有丰富资源的伟大时代。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至于如何发挥其真正作用,则需要儿童充分依托“互联网+”思维,从生活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合理利用资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这种思维模式让儿童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始终持以“探究”态度,并引导他们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深入自然,进入创新领域。同时,也为建构新型的学习生态、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沃土。

为儿童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筑基

借助“互联网+”思维,非正式学习变得更有效度。它能够让儿童逐步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即“学而为己”的重要性。通过自我导向性学习,逐步发现在正式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不仅如此,在非正式学习所提供的探究性场域中,他们通过互联网媒介发现许多关于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或定律,虽然有时会不解,但只要有继续探索的欲望,必定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形成“知识链接”,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并影响其行为品格的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而这样的正向引导,也让儿童受用终身,最终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为儿童创新精神的培养赋能

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儿童阶段就培养相应的创新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改变”和“创造”是每个儿童与生俱来的本领,此项本领的背后是儿童好奇心的驱使。非正式学习能够保留儿童的好奇心,而“互联网+”思维又让儿童不断对自己想要了解的事物发起“学习冲击”,并在一次又一次地“冲击”下,尝试着改变与创新。“互联网+”思维特有的交互方式,也让儿童遇见更多志同道合的学友、伙伴,在彼此的鼓励与协作中享受创新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流碰撞中,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合理质疑能力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为儿童实践能力的提升助力

“互联网+”视域下的非正式学习让儿童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环境中沉潜,让儿童从书本的框架中“跳脱”出来,慢慢地走向社会、亲近自然,并不断通过亲历实践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原本单一的、枯燥的、无趣的重复性动作转变为个性的、生动的、有趣的实践性探索。引导儿童更加关注日常生活、更加关注自然百科、更加关注社会发展,在多感官的刺激下,更为便捷地、敏锐地、及时地获取外界信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不断激发后续研究动力。

如何作为

促进儿童非正式学习的学校支持策略探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说,课堂教学目标之外的目标才是更重要的学习目标。国外有学者认为,人的一生有80%以上的知识源自非正式学习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并注意到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但目光始终停留在成人阶段,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却鲜有研究。笔者认为,儿童的非正式学习相比于成人更需要教师、家长有意识地干预,尤其需要按照年龄、学习进程甚至性别进行分类指导,并形成相应的评价机制以保障非正式学习对儿童能力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1

改变熟悉而不自知的学习认知


非正式学习通过日常活动或与他人的互动中自然发生,它不存在于知识体系的学习计划或活动中,而是通过特殊过程产生的需求,可能是有意识的或有计划的。在对儿童校内非正式学习情况进行访谈时,一位四年级的男生说:“我平时下课就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昨天在家看的动漫,有时还在一起唱动漫的主题歌。当我走在校园里看到不认识的植物时,我也会和同学一起讨论,实在没人知道就会去找科学老师……”由此可见,儿童在校对其是否进行有效的非正式学习活动并不了解,大部分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是基于同伴间的共同兴趣,或是偶然性的发现,而非正式学习的结果也不明显,持续的过程较短,多以讨论、提问为主。

因此,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儿童非正式学习指导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要对儿童非正式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

  • 二是要根据不同年段、不同需求儿童的非正式学习目标、内容、方式进行指导;

  • 三是要对进入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儿童关于技术使用、知识记录及管理、学习成果呈现方式进行指导。
2

提供友好而无处不在的学习支持


在对学校提供非正式学习资源方面进行调研时,一位五年级的女生说道:“我们学校只有一个电子阅览室,有的时候想要进去找些资料需要经过好几个老师允许,所以一般我们就会放弃,有的时候老师也会借手机让我们使用,但平时我和我的同学都不太会使用手机打字和搜索功能,所以相比较通过网络来进行非正式学习,还不如多看看书或者和同学们打打球……”可见,儿童非正式学习的启动和延续受限于学校提供的空间环境,尤其是对于硬件建设相对落后的学校来说,由于缺少相应的信息素养和硬件支撑,导致儿童原本可能发生的非正式学习“戛然而止”。

其实,作为信息高速发展的受益方,有的学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首先,完全可以根据儿童的日常表现、选课状态、学科成绩、社会实践参与情况对其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并为其提供合理的学习建议或者资源,保持他们原有好奇心的同时不断引发后续的思考,带动非正式学习的开展。其次,“互联网+”倡导体验至上,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利用模拟社区、职场体验、劳动实践等方式让儿童体验到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快乐,从而挖掘儿童潜在的“天赋”。最后,学校教育应当借助互联网优势,不断进行迭代创新,营造探究氛围,提供合理工具,最大限度地呵护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3

探索灵活而看得见的激励机制


儿童的非正式学习依赖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中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决定了非正式学习的效果与品质。在对于“为何进行非正式学习”的问题调研中,大多数儿童选择的是“娱乐消遣”或“放松心情”,只有极少的儿童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与需求,这使原本“非正式学习”中的学习属性有所削弱。而在问到“你希望你的非正式学习成果被他人发现或称赞吗”,绝大部分的儿童表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更有一些儿童认为非正式学习成果能够为他们在同伴群体中带来“威望”和“声誉”。因此,构建儿童非正式学习的成果评价的长效机制不能趋同于定性或定量的评价,而要遵循自反思、自评价、自规范的“三自”原则。

一方面提升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便捷性,可以在校内设立“非正式学习成果展示墙”方便儿童进行过程性展示,也可以设置“积分银行”来激励儿童深度学习。这些评价过程都应该是公开透明的,既要让儿童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此促进提升,也要引导他们正确、客观地评价他人,通过互评互鉴获益更多的成长。

另一方面,可以由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为儿童提供全程性成果认证服务,对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学有所得、学有所想的儿童及时颁发“微证书”或“电子徽章”,鼓励他们对学习成果进行自评价,倡导自我迭代、自我更新的理念。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