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会| 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脑科学揭示的学习机制,正悄然影响着教育变革

 Purefact 2015-12-03


小编的话

2015年11月19日晚上,市西中学举行了高一年级家长会。校长董君武做了题为《你理解学习吗——基于脑科学的学习策略》的报告。“第一教育”小编全程记录这次家长会,这也是我们“家长会”栏目首次开进家长会现场。


董君武校长最近几年特别关注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进展,他以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与家长分享了一些学习策略。


以下为董君武在市西中学高一学生家长会上的报告的节选。


市西中学每一届学生有两次家长会我一定会参加,一次是新生报到,还有一次是高二升高三的家长会。今天这一场,是我自己另外申请来讲的。因为最近一两年时间,我对“学习”这个命题思考比较多,看的书也不少。


今年暑假,有一个“美国荣誉校长中国行”活动,也就是美国最顶尖的校长团队在我们市西中学举行了一天的高峰论坛。在美国嘉宾的报告中,非常核心的一个内容也是脑科学与学习科学。这正是我最近两年来不断思考的命题。


我想和我们高一年级的家长们分享一下我这两年左右的学习体会、学习感受。


今天,我与大家讨论的话题,每个话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脑科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这些研究结论对我们教育和学习的启示。

1
人的智能与思维发展

在座的各位家长肯定有些人对教育也有研究,也了解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八个方面的智能


  • 语言智能

  • 逻辑——数理智能

  • 空间智能

  • 运动智能

  • 音乐智能

  • 人际交往智能

  • 内省智能

  • 自然观察智能等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或几个方面表现为优势智能,也会有一个或几个会表现为劣势智能。


这告诉我们什么?


我想先谈一下“扬长”与“补短”的问题。中国传统教育中更多关注“补短”。


当然,从高考的角度来看,某门课程分数偏低,上升空间更大,可能花在这门课上的时间更有价值。在高考复习的特定时间段,我不否定这样的选择。


但从人的未来发展来看,大家不难发现,那些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的人,往往是在自己优势智能领域得到发展。


所以,我们在高中阶段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智能所在,把这个优势智能转化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未来取得成功的概率会更大,为社会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今年高一的学生来说,高考是语数外,再加上理化生政史地6门中选3门,而且每门学科差异最多只有30分。对于市西中学的学生来说,上下只是正负3分的差异。


因此,在学好语数外基础上,其他学科的选择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优势、自己的兴趣、自己的发展方向。


另外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思维发展的问题。大家知道,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地是表现为思维能力。


脑科学研究表明,思维是有层次的,有相对高阶思维和低阶思维。比如,相对记忆、理解这些思维能力来说,分析、综合、评价这些思维的能力要求就更高一些。


脑科学还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人在从较低层次的思维向更高的思维层次突破时,会先有一个思维水平下降的过程然后再上升,就像跳起来之前先要下蹲一样。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思维层次中,会经历一个锯齿形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这告诉我们什么?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努力让学生的思维水平达到最高阶,用成绩来描述,就是希望我们每个学生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第一次就要达到100%的掌握。


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有些学生在第一次学习就能百分之百掌握,这当然是很好的。但对大部分人来说,也许第一次学习达到85%就可以保证他后续能够进一步提升了,那就不一定要强求达到95%。


比如,高一学的内容到高三复习时,肯定有一部分已经被遗忘了。当时掌握到85%的孩子可能遗忘到了80%,当时掌握了95%的孩子可能遗忘到了83%,两者都可以向更高的思维层次突破。


但为了掌握到85%,高一时可能只需要训练5道题目,而为了掌握到95%,高一时可能需要训练20道题目。这样看来,从思维发展的脑科学规律来看,就有一个如何实现更有价值的学习的问题。

2
学习风格与学习方式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喜好的学习方式。比如,有人看书一定要坐在干净、整洁的写字台前,有些人喜欢倚在沙发上看书,也有些人喜欢躺在床上看书。


同样的,学生也有各自喜欢的学习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学习效率通常会更高。


学习风格理论告诉我们,根据人类的感知途径,学习分为视觉学习、听觉学习、触觉学习等不同的风格。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优势感知途径,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些人过目不忘,有些人对听到过的内容特别敏感,还有比较少的人一定要动手,通过表演、舞蹈等方式才能把知识内化。


从中国的传统教育来说,触觉优势的学生基本不太可能考进理想的中学,因为这些孩子一定要动起来才能学会。大家可以想象,在中国,如果一个孩子上课时要跑来跑去一定会被老师批评。


视觉类型又分为两类,一类称为图形视觉学习,也就是对图形、表格、图示等元素更敏感;另一类叫文字视觉学习,就是对文字理解能力更强。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学习过程,不断去领会和发现自己的优势学习途径。


如果是视觉学习类型的,要多看;如果是听觉学习类型的,就要边学边听;如果是触觉学习类型,可以通过记笔记、做实验等方式辅助学习。


如果不确定自己的优势学习类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方式来强化对知识的感知。

3
生命节律与优势学习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这个生命周期和地球公转自转有关,与地球、月球相对位置有关。一天当中,日出、日落会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情绪;一个月当中,月圆、月缺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情感。


在不同的情绪情感之下,学习的状态都会有差异。


这个话题中,我想和大家讨论三个方面。


第一,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存在着学习不同知识和能力的“机会窗口”,或者叫“学习关键期”。


实验表明,如果在学习“机会窗口”打开之前去学这些知识和能力,一方面要付出更多努力,另一方面当时学了以后也容易遗忘,也就是说,超前学习是意义不大的。


所以我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说法是不赞同的。


另一方面,如果学习“机会窗口”错过了再学习,那就很难再达到人潜质中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了。


举个例子,比如我的普通话很差,就是因为错过了学习语言的机会窗口。在高三毕业之前,我没有接触过普通话,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之后才开始学普通话,所以我的普通话非常“洋泾浜”。


这告诉我们什么?


这告诉我们要理性看待超前学习。比如,我们高一学了有关的知识点之后,是否就可以做高三的综合题?我个人认为偶尔有一、二题让学生体验一下,未尝不可,但大量这样的练习价值不高。


我们知道从16岁到18岁是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


即使不接受高中教育,认知和思维能力在这段时间也会得到发展,更何况我们高中三年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他的思维发展、能力提高应该比不受教育发展得更快、更好。


那么,面对同样一道题目,高三学生的理解肯定高于高一时候。这道题目在高一讲,可能老师需要讲20分钟50%的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如果放到高三去讲,可能老师只要10分钟就有80%的学生理解了。


如果这一现象确实的话,那么肯定是高三讲这个题目更有价值。


因为高中三年总时间不变,所以我们要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学习上去。


所以,什么时间学什么内容,什么内容达到什么样的学习要求和标准,是我们值得正确对待的,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第二,一天24小时中不同时间段对不同内容的学习效率也不同,而且因人而异。


有些作家喜欢早上起来写作,有些作家夜深人静才开始写作。同样,不同学生学习不同知识也有不同的优势学习时间。有些人中午做数学题很顺畅,有些人要晚上七八点解题思路最清楚。


这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要善于感受自己什么样的学科在什么时间解题思路更清晰,学习效率更高,要有意识的发现自己的优势学习时间。


第三,脑科学研究还证明,人类在睡眠时会对自己清醒状态下获得的知识进行无意识地筛选、整理、信息建构。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知识与能力的内化和掌握。


通俗地说:睡眠不足会造成学习不好。因此,保证充足睡眠时间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基础。

4
知识的分类基础上的思考


知识有不同维度的分类方式,其中一种维度的分类,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也叫明述知识,就是可以用语言传递的知识。


隐性知识也叫默会知识,就是很难用语言传递的知识。通常默会知识更多地和能力、素养相关,而且先于明述知识而存在。


明述知识可以通过讲解、阅读、交流等传统的课堂学习和自学而获得。那么,默会知识是如何传递的?


作为一种知识,它一定有传递的途径。这些知识又和能力与素养相关,所以作为学校教育要非常重视默会知识的传递。


我觉得,默会知识的传递至少有两大途径:一个是文化浸润,另一个是实践体验。所以,作为一所有品质的学校,一定要非常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一定要重视实践体验项目的建构。


市西中学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很多积极的工作。例如:在环境文化方面,我们学校处在上海中心城区,在国际静安的背景下,有个比较优雅的校园环境。在人文积淀方面,我们学校高一新生收到通知时就要去寻访市西的校友,留在校友脑海中的故事也是最具活力的学校文化。


市西中学对社会实践也一贯非常重视,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就推出了见习居委主任、扫大街、南京考察等一系列社会实践项目。最近几年,我们又开发了很多新的实践项目。


比如每年暑假,我们会动员高一学生走出上海一个星期,独立开展研究学习,其中有几天是分组独立行动。


分组独立行动前,所有安排我们都会进行论证、指导,但在活动期间,我们完全听学生组长的。学生组长说往东就往东,说往西就往西,学生组长说乘地铁就乘地铁,学生组长说步行就步行。我们带队老师就跟着。


我个人认为,学生在这几天中所做的研究性项目哪怕失败了,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活体验,对他的未来发展是有价值的。这就是一种默会知识的传递。


再比如说我们的创新实验室。为什么我们学校建了十几个创新实验室?因为学生自己动手,面对真实问题时的思考,和做几个课本上的习题完全是两回事。


我们今年还引进了“F1进学校”课程,让学生从设计赛车开始,先在电脑上模拟,然后用数控机床做出来,轮胎用3D打印做出来,然后组装成整车,喷漆上色,然后比赛车速度,还要做营销方案拉赞助,设计广告,展示方案,要布展台,推销自己的车队等等。


这种体验对学生既是一个创意的培育,也是真实的实践体验。


参加F1赛车、机器人、OM等项目的学生都非常投入,甚至晚上会睡在实验室里。每年都有家长帮他们送被子来。我相信对科学技术达到痴迷程度的学生,面对高考的时候也可以这样痴迷。


当学生想学的时候,一定能够学好。当学生把学习作为自己的内在需要时,一定会有动力把它学好。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根本不担心他高考会考不好。

5
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


什么是学习?从学习科学角度来说有很多不同的界定,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观点是,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信息的自我建构过程,或者说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


也就是说,我们获得的知识在大脑中经过神经元建立固定的联络,成为我们大脑的构成部分。


要进行信息的自我建构,首先就要获取信息。从获取信息的途径看,我们的课堂学习、自己看书、听报告、参加课堂讨论等都是非常正式的学习。


但在人的成长中,还会有很多无主题的、无目的的、漫不经心的聊天、交流,这个过程也是信息获取的过程,这样的获取也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这些都是非正式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非正式学习也构成了一个学校、单位的文化生态。比如说,市西中学的学生聚在一起讨论的话题可能和其他中学的学生讨论的话题不同。


作为家长也好,作为老师也好,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正式学习,还要关注非正式学习,关注学生和家长、老师、同学、社会上的人有意无意、有目的无目的的讨论、交流、沟通。这是一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形态。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学校在图书馆建设、创新实验室建设之外,还改造了教学楼每个层面的大厅,放了桌椅,放了沙发,放了电脑,让学生可以喝杯咖啡、聊聊天,为学生的非正式学习提供可能。

6
体育和艺术对学习的影响


我们大家理解的学习更多是学科的学习,其实体育与人的素养直接相关。体育和学习有什么关系?体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有个健康的体魄,有一种自觉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我认为,现代人所需要的文明素养,基本上都可以在体育中寻找到锻炼培养的途径。


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拼搏的精神、挑战极限和面对失败的勇气,竞争意识、团队合作、规则意识等等,所有这些,在体育中都能得到非常好的呈现。


艺术也一样。感受美、欣赏美、鉴赏美,甚至创造美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一个人拥有幸福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艺术,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1. 艺术有利于全脑开发。

  2.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容易激发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灵感。


我觉得从人的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来说,不仅仅是要掌握学科知识,还要非常重视体育和艺术课程在人的发展,在学习方面的价值和作用。


这些是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也努力传递给家长和学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让学校和家长一起用正确的理念开展对孩子的培育,让我们的学生高中三年学得更好,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第一教育记者:吴华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