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璐 | 向阳有花开——纪念我的外公徐永杰

 文化宁海 2022-12-26 发布于浙江

向阳有花开

——纪念我的外公徐永杰

作者:程璐

外公在梅林村是叫得上名号的人,他是村里有名的“才子”,他的名字在村里代表着智慧,他的一生并不传奇却也称得上不平凡。“读好书、讲道理、懂礼貌”是他给我们孙辈留下的九字家训。他是我心目中的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他是我的太阳,指引着我一直向璀璨不停努力奔跑……

生于富贵

外公于丙子年腊月初六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地主人家。听说我的太公是地主家的儿子,太婆也是富家小姐。外公的出生,倒称得上是个“富三代”,所以他从小能“饱读诗书”。听外公说,当年他以梅林村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宁海中学(初中部)时,送信人敲着锣鼓上门报喜,太公还赏了他一锭银子。

家道中落

随着外公长大,地主阶级被打倒,太公又好赌,偌大的家快速衰败。太婆拖着一家老小十几口人,只能借住在别人家的牛栏里。为了给家里省钱,成绩优异的外公在初中毕业后,只能被迫去读师范(据说那时读师范免费,还能保障就业)。外公的理想是当一名建筑工程师,可贫寒的家境让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于是选择了锦堂师范。记忆中,外公总吐槽学生时代的他厌恶上音乐课,他五音不全,也不喜欢弹琴,每次上课或考试就选择摆烂,因此总被老师批评:“终有一天,你会后悔的!”然而外公却不屑地说:“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人,哪还有心思去弹琴唱歌,做这些无用的事!”他对外语也是一窍不通,总记不住那些单词的发音。他曾告诉我一件记单词发音的趣事儿:外语老师教授again一词时,他一直记不住,于是在本子上写着:“鸭夹鱼”(方言),一下子就记住了。过去好多年了,他对这个词一直记忆颇深,当时我对外公还好一顿嘲笑。虽然他对音乐、外语不感兴趣,但对文学、政治、历史以及数理化倒很入迷。在那段蹉跎理想的岁月,外公发现还可以通过写作投稿来抒发内心的理想和抱负。正是这一举动,也几乎改变了他一生。

爱好写作的他总尝试着给当时较有名气的几家报社投稿,发表了文章还能拿些稿费,这对学生的他来说是一件非常美滋滋的事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的文章受到了其中一个报社的负责人胡风的赏识,并给外公写了一封信。当时的外公是个血气方刚的有志青年,收到了名人胡风的来信简直如获至宝,使得他更有动力写稿投稿。然而,1954年胡风被中央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之首,被捕入狱,并开展全国范围的批判、斗争。收到过胡风一封亲笔信的外公也被列入批判的范围内。

艰苦岁月

外公的人生从此陷入了黑暗。被学校退学,禁锢在家的日子,他依然坚持每天读书,也试着去参加高考,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听外公说,他其实考上了大学,但由于扣着“帽子”,报到两天后又被退学了。那一刻,拖着行李回家的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外公是家里的老大,太公去世后,家里弟妹十余口人要过日子,没有一技之长的他只能靠拉车、卖柴、吃糠咽菜,养家糊口。后来他去戏文场写过戏文、去参与办工厂……总之他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切。

他在下放去农场劳动改造时遇到了外婆。外公属于犯错分子,外婆则属于先进分子来帮助他们改过自新。在日常相处中,竟擦出了爱的火花。外公总是调侃外婆是看中了他帅气的颜,要不然怎会嫁给一贫如洗又有政治问题的他,连结婚的衣服都是借的。

婚后的外公外婆在各自的工厂,努力为这个小家奋斗。外公时不时被抓去开批斗大会,然后关在小黑屋。外婆会带着年幼的妈妈,去看望外公,给他送点吃食。听外婆说,每次送饭,她总是泪眼婆娑,外公总会说:“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一听这话,我想,外婆的心里应该会觉得更委屈吧。

一朝成名

可是外公并没有被命运的不公打倒。在这个苦难的岁月,他没有放弃每日的读书习惯。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外公的好朋友徐志达老师找到了他,并说明了来访缘由:近期宁海发生一件纵火案,现在缺一名被告人的辩护律师。宁海法院第一次正式开庭,需要有一个正式的流程,法院方找不到合适人选,委托他一起帮忙物色。他便想到了外公。徐志达老师是很了解外公并赞赏外公才华的人,他俩是一生的挚友。外公从未从事过法律相关工作,但面对突如其来的“机会”,外公思虑良久,然后说:“你们的帽子国家能给你们摘了,而我头上这顶帽子,怕是摘不了了,我必须自己给自己摘,这是我唯一的机会了。”于是,外公、徐老师连同当时法院的陈院长一起,看了三天三夜的案卷,终于理清了头绪。第四天的早上,外公穿着家中唯一像样的长袍,怀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走上了改变他后半生的舞台。直到近几年,他健朗的时候,还能娓娓道来那天的场景。那天的人声鼎沸,那天的正襟危坐,那天的出彩辩论,那天的掌声和喝彩,那天的夹道欢迎……是他一生中除了考宁海中学得了第一名外的又一个高光时刻。

从此,外公就走上了这条“律师”之路。

这样的日子一直到了1980年,胡风得到了平反。胡风案牵连的相关人员也得到了平反。44岁的外公终于真正摘掉了那顶“帽子”。就这样,宁波市教育局给他安排了工作,分配到宁海中学教思政。然而,那时候的外公已经不想再教书了。他有自己喜爱的律师事业。于是,他的“编制”放到了梅林橡胶厂(那时候算是国企),因病内退后,我妈顶替了他的岗位,而他继续在家从事他的“助人”事业。

记忆中的温暖

外公是个极严肃的老头,家族里的所有人都怕他,但我不怎么怕。从小在外公家长大的我,印象中有很多很多的规矩:白天不准看电视只能看书;晚上只能看6点钟的大风车和7点钟的新闻联播,然后是焦点访谈、科技博览;9点以后必须睡觉;东西哪里拿来就放哪里回去……说不完的规矩下,也有对我的特殊的偏爱,比如肚子饿了自己在灶头边看到好吃的可以手抓着吃,不必饿着肚子等其他人(老妈说,这是小时候太穷,肚子饿怕了,所以在吃的方面也就迁就孩子们了);所有家里好吃的东西都会藏着留给我先吃;如果餐桌上有鱼,鱼脊背上的肉一定是我的,因为外公总说他喜欢吃鱼头,让我一度以为吃鱼头的人会变聪明;无论去哪儿都会带着我;外出出差,会给我带礼物,印象最深的是他有一年出差去义乌给我买了一辆三轮自行车和一件蓝色的功夫服……

外公是个典型的重男轻女的老封建,虽然偌大的家产他只愿意留给儿子(生在那个年代的人有如此思想,我其实能理解),但他从未在精神财富上亏待过任何孙辈的孩子。我们这一辈表姐弟共四人,我是老大,也是跟外公最亲近、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孙辈。读幼儿园时,每天是外婆接送我回家;小学到初中,每一餐的中饭都在外婆家吃,吃完饭再给我带上一种水果,下午饿了可以充饥。我做事比较拖拉,每天中午外婆负责烧好饭,外公则在河边的桥头等着我,这一等就是八年。

写字、阅读、念诗,外公都是亲自教我。我小时候数学成绩不算特别好,外公就找到他认识的资深数学老师来给我开小灶。读书时代,最怕外公突然拿出一张报纸,让我看上面的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每次最怕答不到点上而被骂;最烦他每学期开学让我们写“我的计划、我的目标,学期结束写我的总结、我的反思”诸如此类的文章,枯燥没新意;最期待过年时候,姐弟几人进行背古诗比赛,一首古诗1块钱压岁钱(后来好像一度涨到了10元一首),比比谁能拿得多;也最无奈,让我们抄成语字典来练字,大伙儿敢怒不敢言。但相比两个弟弟,我是受特殊照顾的。这源于某个夏天,外公布置我的任务我没有全部完成,我站在他的书房听他的训诫,由于书房闷热,我中暑晕了过去。而外公看到脸色惨白的我,也着实吓了一跳,误以为我精神压力过大,导致身体欠佳,十分紧张。从此,他对我读书上的要求也不再那么苛刻了。常挂在嘴边说的一句便是:“如果你身体不那么差,我对你一定更加严格……”虽然,我是姐弟几个中成绩最差的,但我知道我依旧是外公的骄傲。

大学毕业刚考进教师编,外公就把他收集的厚厚一叠的关于如何成为优秀人民教师的资料给我。从我读师范院校开始,他就已经在默默做准备,他说:“一定要做个让家长认可,让学生喜爱的好老师。你要把'教师’当作你一生的事业。”参加工作后,每每去外公家看望他,他总会重复这句话,或许,他是把当年未完成的教育梦想寄托在我身上了吧。

堆积的记忆涌上心头,敲下这一行行字时,竟红了眼眶,哽咽了喉。仿佛又听见外婆家门口的那条小河在潺潺流动,庭院里花团锦簇,书房里墨香四溢,阳光洒在你的身上,而你笑着教我吟诵泛黄的古老诗歌……

靠着拼凑的回忆写下此文,细节处与现实或有些许出入,但不影响我回忆与外公相处的时光,谨以此文纪念我最亲爱的外公。

作者:程璐

宁海县小学教师。曾获宁海县先进工作者、宁海县“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宁海县科研先进个人、宁海县学科骨干、宁海县优秀通讯员等荣誉称号。所写文章多次在宁波、宁海获奖。

图片 | 作者提供

审核 | 浩海紫烟

本期编辑 | 平安

文化宁海题字 | 无禅

文化宁海工作室出品

编辑邮箱(156391487@qq.com)欢迎来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