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青涩到沧桑的“成长史” | 舒伯特的9首幻想曲

 周原樵翁 2022-12-26 发布于北京

从青涩到沧桑的“成长史” 

舒伯特的9首幻想曲

从青涩到沧桑的“成长史” | 舒伯特的9首幻想曲

“音乐在这里埋藏了一笔财富,

但也带来了更美好的希望。”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者之一,舒伯特以歌曲创作著称,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而他的其他体裁作品也多多少少具备了一定的歌曲特质。

一直以来,批评家们似乎倾向于认为舒伯特更擅长创作艺术歌曲这类小巧精致的体裁,而在大型作品中欠缺逻辑;然而不可否认,很多时候舒伯特对旋律本身的驾驭,以及感性层面对各类音乐细节的设计,使得他的大型作品也如同艺术歌曲般格外优美动人,形式上自由洒脱,思路上浮想联翩,颇有一些“幻想曲”的风格特质。

舒伯特在著名的《G大调第十八号钢琴奏鸣曲》(D.894)当中,甚至直接加上了“幻想曲”的标题,尽管这部作品通常情况被划分到钢琴奏鸣曲的范畴内。

Piano Sonata No. 18, D. 894 in G major: I. Molto moderato e cantabile

舒伯特《G大调第十八号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

实际上,自创作初期以来,舒伯特便对“幻想曲”这种自由的音乐体裁有着相当程度的涉猎。纵观舒伯特的作品,倘若不计入这首幻想曲风格的《G大调第十八号钢琴奏鸣曲》,那么他一共创作过11首幻想曲,而其中的两首已经遗失。在存留下来的9首幻想曲作品当中,有4首是钢琴独奏作品,4首是四手联弹作品,还有1首是小提琴与钢琴二重奏作品。

G大调幻想曲D.1

Fantasie in G major, D.1

这部幻想曲是为钢琴四手联弹而作,是一部长达23分钟的大型作品,创作于1810年,彼时的舒伯特才13岁,而作品真正出版则是在1888年。作为舒伯特青春时期的创作尝试,这部作品流露出青涩与稚嫩的气息,其结构并不明晰,似乎是将模仿来的各类音乐片段拼凑在一起,欠缺一以贯之的逻辑,因而显得有些过分冗长。作品的速度记号频繁改变,让听众感觉到重心有所游离。

前文提到,舒伯特常常被认为“不擅长驾驭大型作品”。尽管这某种程度并非一个公允的评价,但不得不说舒伯特的这部早期作品的确暴露了这样的弊病。

然而换一个角度来看,这首作品是舒伯特在创作上的一次勇敢的尝试,也是一个相当好的开端,作品当中的一些素材对舒伯特此后的创作特质有很大程度的预示性,且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戏剧冲突,亦能够体现出他对于前辈作曲家与作品的学习和思考。

Myung-jin Kim与Min-kyung Choi

演奏舒伯特《G大调幻想曲》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另一首疑似由舒伯特创作于1810-1811年间的G大调四手联弹幻想曲(Fantasie in G major, D.1b)的不完整片段浮出水面。

尽管缺乏史料证据与学术依据,但从情理上考虑,这首不完整的D.1b很有可能是《G大调幻想曲》D.1被弃用的一部分片段的草稿。

C小调幻想曲D.2e

Fantasie in C minor, D.2e

这是一首钢琴独奏作品,由舒伯特创作于1811年,但于1979年才被重新发现并首次出版。作品开头的和弦进行,以及全曲的结构与创作手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莫扎特的《C小调幻想曲》K.475,这或许暗示了舒伯特年轻时期对莫扎特的学习与模仿——这方面舒伯特似乎和早年的贝多芬有点不谋而合。

Fantasie in C Minor, D. 2e

从乐谱来看,四个速度记号“Largo – Andantino – Allegro – Largo”将作品大致划分为四个小段,而Allegro段落实际上只有一个短短的乐句,因此总体结构呈现出A-B-A’的特征。

相比前一首作品而言,这首作品的段落结构十分清晰。这或许是因为作品本身作品规模较小,长度大约5-6分钟,因而并没有明显呈现出结构与逻辑上的弊病。

G小调幻想曲D.9

Fantasie in G minor, D.9

这首作品完成于1811年9月20日,于1888年首次出版,是一首长度大约6分钟的钢琴四手联弹作品。作品开始于G小调,而结束在D小调,结构上大致划分为LargoAllegroTempo di marciaLargo四个段落。 

Fantasie in G Minor, D. 9: Fantasy in G Minor, D.9

此曲依旧呈现出了不同音乐片段拼凑的特质,实际上在舒伯特后期的很多大型钢琴作品中都具备这种特质;但多数时候,舒伯特对于美妙旋律的驾驭,使得这类原本稍微欠缺逻辑的“拼凑”显现出一种感性而独特的“意识流”性格。

此外,这首作品中的戏剧性对比冲突,暗合了与贝多芬较为类似的精神特质,而作品当中的一些音乐素材亦在一定程度上预言了舒伯特晚期作品《F小调幻想曲》(D.940)的内容。

C小调幻想曲D.48

Fantasie in C minor, D.48

这是一首长达15分钟的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创作于1813年,同时也被冠以大奏鸣曲(Grand Sonata)的标题,可以说是舒伯特早期几首幻想曲当中相对比较成熟的中等规模作品,同时也是舒伯特在传统奏鸣曲形式与相对自由的幻想曲体裁式之间建立联系的一个开端。

作品在接近结尾的部分有一个赋格段落,这种安排亦与舒伯特晚期作品《F小调幻想曲》(D.940)相契合。

Fantasie in C Minor, D. 48

C大调幻想曲 (未完成)D.605

Fantasie in C major

 (Fragment), D.605

这首钢琴独奏作品创作于1818年,然而现存的片段仅仅是一段并未完成的草稿,长度大约8分钟。

全曲开始于减七和弦,且该和弦事实上贯穿了全曲。通过对减七和弦多样的解决方式,作品营造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并且在音乐上逐层推进。从现存的段落来看,结构上相较于舒伯特其他作品而言,这首未完成的《C大调幻想曲》似乎是相当简洁而紧凑的。

Fantasie in C Major, D. 605

尽管并非一首完整的作品,但是这首幻想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了舒伯特成熟时期的写作手法。从一定意义上来看,这首作品在织体、展开方式等层面,甚至相当好地预言了此后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尤其是李斯特)的创作特质,只可惜作品本身在高潮处便戛然而止了。

C大调“格拉茨”幻想曲D.605a

Fantasie in C major

 (Grazer Fantasie), D.605a

这首钢琴独奏作品创作于1818年,但并没有出版发行,手稿原稿当时也被遗失,因此一直不为人知。

1969年,这部作品的一份手抄本在作曲家、指挥家鲁道夫·冯·魏斯·欧斯特博尔恩的旧居中被发现,手抄本标题页的笔迹则来自约瑟夫·胡腾布伦纳(他的哥哥,安塞姆·胡腾布伦纳,是舒伯特的挚友,且两人同为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的弟子),标注了这是舒伯特为钢琴而作的幻想曲,而乐谱抄写的笔迹则来自另外一个人。

此外,在标题页上,还有一位借阅人爱德华·皮尔科特的签名。

Fantasy in C Major, D. 605a, 'Grazer Fantasie'

由于这部作品仅仅留下了手抄本,其是否为舒伯特的作品依旧存疑。比起前一首幻想曲的“李斯特”味道,这首作品似乎一定程度上预言了肖邦的创作,尤其是舞曲风格的第二段落直接注明了Alla Polacca(波兰舞曲),风格上与肖邦《平静的行板与大波兰舞曲》(Op.22)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D.760

Fantasie in C major

 (Wanderer Fantasie), D.760

提到舒伯特的幻想曲,或许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这首《流浪者幻想曲》。其创作于1822年年底——彼时他的《未完成第八号交响曲》创作刚刚中断,且他写作艺术歌曲的速度也慢了下来。这首庞大的钢琴独奏作品共包含四个乐章,被广泛认为是舒伯特在技术上要求最高的钢琴作品,甚至舒伯特自己在演奏时都遇到了不小的技术障碍,表示“只有魔鬼也可以演奏它”。 

基辛(Evgeny Kissin)

演奏舒伯特《C大调“流浪者”幻想曲》

这部幻想曲在结构上具备一定的奏鸣曲式的特征,但是与通常意义的奏鸣曲不同的是,它的每个乐章在调性以及音乐色彩等方面都与下一个乐章紧密相连,而并非一个直截了当的终止式。

而由于作品第二乐章柔板部分采用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流浪者》(Der Wanderer, D.489)的旋律作为主题,所以作品被称为《流浪者幻想曲》。李斯特曾将此曲改编成钢琴和乐队合奏作品,更扩大了它的知名度。

C大调幻想曲

(为小提琴与钢琴所作)D.934

Fantasie in C major, D.934

这首小提琴与钢琴二重奏《C大调幻想曲》创作于1827年,这正是舒伯特逝世的前一年。此时的舒伯特饱受病痛折磨,而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亦让人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孤独与漂泊感。

舒伯特将这部作品和他的《b小调辉煌的回旋曲》D.895一起献给捷克小提琴家约瑟夫·斯拉维克(Josef Slavik),然而作品的首演结果却不尽人意,当时的乐评将其归咎为技巧过于困难。

公允地说,这是舒伯特逝世前一年灵感持续爆发中绽放的绚丽火花,无论是在动机展开发展方面,还是在小提琴和钢琴亲密对话方式上,都非常引人入胜,在灿烂辉煌的技巧之余也饱含着细腻的情感。

Benjamin Beilman(小提琴)和

Juho Pohjonen(钢琴)

演奏舒伯特《C大调幻想曲》

将自己的声乐作品的旋律运用在器乐作品上加以发展,是舒伯特常用的作曲手法之一,正如前文所提的《流浪者幻想曲》用到了艺术歌曲《流浪者》的主题。而这首为小提琴与钢琴所作的《C大调幻想曲》第三乐章的变奏曲,采用的则是艺术歌曲《问候歌》Sei mir gegrüsst!, D. 741)的主题。

F小调幻想曲D.940

Fantasie in F minor, D.940

1828年,舒伯特在生命的尾声创作了最后一首幻想曲——《f小调幻想曲》。这是一部时长约20分钟的单乐章钢琴四手联弹作品,而结构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作品完成于1828年3月,并于5月由舒伯特与好友,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弗朗兹·拉赫纳(Franz Lachner)一同首演。

创作动机方面,舒伯特意图将这部作品献给自己所爱慕的学生,伯爵夫人卡洛琳。作品在表达自己对伯爵夫人的情愫之外,亦流露出自己对于生命与死亡的感慨。

音乐当中,既有怀旧而抒情的旋律,也有愤怒而动荡的音符,还有明亮而活泼的段落,甚至结尾段落也有赋格般的精巧设计。整首作品充满了精细的调性变化与细腻的音乐语言。

Lucas & Arthur Jussen

演奏舒伯特《F小调幻想曲》

作为舒伯特最广为流传的钢琴四手联弹作品之一,这首幻想曲具有充分的透视力、戏剧张力和说服力,多年来一直是音乐会的常客,其优美的旋律与忧郁的心绪长久以来对听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舒伯特的幻想曲除了代表性的最后三首(D.760,D.934,D.940)之外,一直不太为人注意,且很少在音乐会舞台上出现。

但是这样的九部作品,很大程度上记录了舒伯特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成长史,折射出他从青涩到沧桑的心路历程,并且能够帮助后世的演奏者与乐迷们更好地认识与了解舒伯特。

或许正如舒伯特的墓志铭上所言:“音乐在这里埋藏了一笔财富,但也带来了更美好的希望。

REAL|甘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