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半部《论语》百遍体悟

 江夏心学 2022-12-26 发布于福建

古时赵普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内容之精妙。带着对经典的尊敬、对知识的追求,我翻开《论语》,从字里行间寻觅孔夫子的足迹。

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感到迷茫,父母教育我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可什么才算是“活读书、读活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解答了我的疑惑。一味的死记硬背就不能理解深刻的内涵,只知道空想就不可能有所收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重点在于行动,读着老祖宗的言论,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就能得到无数体悟。

我自认并不是心胸宽广之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却告诉我,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善待。正如公子小白不记恨管仲一箭之仇,才成就齐国的霸业。

“不敬,何以别手”,同样能反哺,人类因思想的丰富而与其它动物区别,那么人类的孝就不能止于反哺。孝顺和孝敬也有区别,顺是顺从,敬是尊敬。君与臣有愚忠,父母与儿女也有愚孝。父母被诈骗、传销等不法分子迷惑时,不能顺从父母的错,但切记自己是晚辈,反驳时也不可失礼。

我曾经为了逃避责任,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推到别人身上,又责怪别人把责任推给我。“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希望别人把意愿强加给我,首先就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别人。可“非尔所及也”,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一人之力就能决定的,这是无奈,也是事实。

偶尔也会对一时不理智做出的决定感到后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只有慎言慎行,三思后行,才能考虑到言行将会带来的后果,并判断能否承受这个后果。是祸躲不过,但能把遇祸的可能降到最小。不后悔曾经的选择,也是一件幸事。

早闻好老师善于“因材施教”,却一直不解其意。“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则解释道,不同的人经历、阅历、成长环境、所受教育各不相同,也应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若对牛羊演奏高山流水,就不能要求它们摇尾称赞。与作家大谈特谈数学公式,话题自然难以进行。

犹记儿时读书,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时很是嗤之以鼻。早上学会知识,晚上就可以死去,这算什么道理?后来畅游书海,听闻孔夫子周游列国,哥白尼遥望太阳,伽利略斜塔坠球,方才理解对他们来说,这是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信仰。真理只可接近不可达到,但它必然存在。

当今社会熙熙攘攘为利来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已经很少有人能够静心凝神,回望经典。

我在历史长河中回望历史,隐约看到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交织碰撞出璀璨光芒,跨越千百年的时光照亮我的眼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