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蚕桑业高光时刻:入选2022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唯有时光7657 2022-12-26 发布于重庆

图片

12月2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2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2022年度国际十大科技新闻。其中中国科学家绘制完成世界首张千蚕高精度基因遗传变异图谱入选“2022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图片

创建了“数字家蚕”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教授团队日前对外发布,该团队已完成家蚕大规模种质资源基因组解析,成功绘就世界上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率先实现了家蚕基因库数字化,创建了“数字家蚕”。

“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和新兴模式生物,但此前的研究仅有单一参考基因组及部分重测序,尚不足以支撑基因组变异和优良基因的深度挖掘,尤其对于分子育种具有一定局限。”代方银解释说,超级泛基因组是一个物种所有基因组信息的总和,对于深化功能基因组研究、种质创新等意义重大。

“该研究成果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家蚕材料,涵盖全世界家蚕代表性种质资源的90%以上。”著名蚕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表示,这些材料含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包括不同茧丝产量质量、生长发育、抗病抗逆、体型体色等。

向仲怀称,“获得这些极为丰富的资源的完整基因组信息,也就意味着构建了'家蚕数字基因库’,实现了家蚕这个物种遗传信息的数字化—'数字家蚕’。”向仲怀说,“数字家蚕”可以快速、精准地找到负责表型的基因组序列,对解释家蚕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奥秘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构筑现代蚕桑产业的突破之路

如果说传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以丝制品贸易为基础的产业,那么21世纪的“新丝绸之路”则是以基因组研究等现代科技为核心,提高蚕桑丝绸及其衍生产物开发的科技含量,找到并构筑现代蚕桑产业的突破之路。

“家蚕超级泛基因组的完成将突破其育种瓶颈,开启分子育种的新纪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表示,以前鉴定特定性状的基因或其因果变异犹如“大海捞针”,现在可谓“瓮中捉鳖”,因为泛基因组的完成能极大提升育种优良基因的挖掘效率,在此基础上,就可根据育种目标,结合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分子育种手段,实现设计育种。

以“蚕桑+”模式打造交叉创新队伍

“立桑为业,多元发展。这是实验室和我国蚕桑学术带头人向仲怀院士等一直致力打造的蚕桑产业体系的重构。”代方银表示,随着蚕桑基因组生物学成果朝着应用开发的推进,现代蚕桑不仅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等方面继续发挥突出作用,而且在医学、材料学等有关国家战略需要的核心技术领域迸发出新的作用。

“立足家蚕研究优势,定位应用基础研究,我们正在加紧推进升级建设。”代方银表示,他们将面向乡村振兴、生物经济、生态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将研究领域从家蚕扩展到包括蚕、蜂等优势资源昆虫,建设世界领先的资源昆虫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推动资源昆虫养殖及相关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