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导读(十六)——《内篇 · 人间世》1.4-2

 叶落无痕73 2022-12-26 发布于吉林

内篇·人间世

【原文】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

曰:“(wū)恶!(wū)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zǐ)訾,其庸(jù)讵可乎!”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bì)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wéi)为徒者,(zhī)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qí)蕲乎而人善之,(qí)蕲乎而人不善之(yé)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wéi)为徒。”


【注释】

(1)端而虚:外表端正而内心谦虚。端,外表端庄、正派。虚,内心虚豁、谦逊。

(2)勉而一:勤勉努力而始终如一。勉,勤恳。一,专一。

(3)恶:叹词,驳斥之声,表否定。

(4)以阳为充孔扬:内心充满刚猛之气,肆无忌惮露于言表。阳,指阳刚、骄傲之盛气。充,充斥于心。孔,很、非常。扬,外露于表面。

(5)采色不定:喜怒无常。采色,指面部表情。

(6)案:压抑、压制。

(7)容与:放纵,畅快。

(8)日渐之德:即小德。渐,徐进、浸润。

(9)执:固守己见。

(10)外合:表面赞同。

(11)不訾:非议,指不愿对自己的言行作出反省。訾,取、采纳。

(12)其:那,那样。

(13)庸讵:难道,怎么。

(14)直:正直,指光明正大。

(15)曲:弯曲,含有俯首曲就的意思。

(16)成而上比:指引用成说,上比于古人。成,成熟、成就,指心中有数,已有成熟的主张和看法。一说引用现成的话。

(17)上比:上合于古人。上,上世;指古代。

(18)与天为徒:与自然同类。天,自然。

(19)所子:所养育的子女。子,动词,生。

(20)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又何必只希望自己的言论得到人们的赞同。而,岂。独,表反问副词。蕲,祈求、希望得到。而人,别人。

(21)童子:未成年的人。

【译文】

颜回说:“我(去了卫国以后,)为人正直而又谦虚,做事勤勉而又忠实,这样可以吗?”

孔子说,“唉,这怎么可以呢?卫国的君主脾气暴躁盛气凌人,而且喜怒无常,人们都不敢违背他的意愿。因此,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不同观点都被压制,只是希望能顺应他的心思。这真可以说是每日用小德慢慢感化都不会有成效,更何况用大德来劝导呢?你要引他向善,他必将固执己见而不会改变,表面赞同而内心不采纳(,不会对自己的言行做出反省)。你要去纠正他,又怎么可能达到目的呢?”

颜回说:“这样的话,那我就(改变策略,)采取内心正直而表面俯就,援引历史教训、借古谏今的处事方法吧。内心正直的人,即是遵从于天道。遵从于天道的人,自然明白天子与自己都是遵从天道孕育而生的上天养育的子女(,平等尊贵)。又何必在意自己的言论是得到人们的赞同,还是不赞同呢?若是葆有这样的心态,人们称之为不失本性的'童子’,这就叫做遵从天道的人。”

【赏析】

庄子是在引导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这两个故事,庄子没有说两位昏君有什么不对,不是说夏桀和商纣做的事对,而是在分析关龙逢与比干做事时的不足。

关龙逢、比干以及打算去劝谏卫君的颜回所作所为有错吗?在他们自己看来没错,但是在他们各自的君主看来当然错了,你们道德修养高深没错,但是你们不应该以此为依凭去做应该由君主做的事,如关爱人民、体恤百姓之类的,你们去关爱人民,反衬出来的就是各自君主的无视人民疾苦。你们做忠臣要直言劝谏没错,但是你们不能用自己的忠诚去揭示自己君主的昏庸和刚愎自用。

如此作为君主怎能不排斥你们呢?即使是暴虐昏君同样喜欢追求好的名声,而关龙逢和比干二人不能为了追求自己的名声而弃自己君主的名声于不顾,如此作为真的是忠忠贞之臣该做的吗?还是好名者为了自己的名声所为呢?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在魏征死后刨了他的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故。

【原文】

“外(qū)曲者,与人之(wéi)为徒也。擎(jì)跽(qū)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wéi)为之,吾敢不(wéi)为(yé)邪?为人之所(wéi)为者,人亦无(cī)疵焉,是之谓与人(wéi)为徒。成而上(bì)比者,与古(wéi)为徒。其言虽教,(zhé)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wéi)为徒。若是则可乎?”

仲尼曰:“(wū)恶!(wū)恶可!(tài)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fú)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注释】

(1)擎:举,此指手里拿着朝笏。

(2)跽:长跪,跪拜。

(3)曲拳:躬身曲体,鞠躬。

(4)疵:诽谤,毛病;这里作动词用。

(5)徒:同类。

(6)谪:谴责,责备,诤谏。

(7)病:怨恨,灾祸。

(8)大:同“太”。

(9)政法:正人之法。政,通“正”,端正、纠正。

(10)谍:恰当,妥帖。

(11)固:固陋,执着而不通达。

(12)止是:只此。

(13)耳矣:罢了。

(14)胡:何,怎么。

(15)师:以……为师。

(16)心:指内心的定见。

【译文】

“表面屈从的人,就是与一般人一样。执笏跪拜,鞠躬行礼,这是身为人臣的礼节。所有人都这样做,我哪里敢不这样做呢?大家都在做的事,我同样也跟着做,别人也就不挑剔我了。这便是所谓的'与世人为伍’。”

“援引历史教训的人,认同于古代。也就是以古圣先贤的经验、事例来印证自已的观点。向君主进谏言时,虽然满口教条,但是有的放矢,说到痛处。但我所说的这些道理或言论全是古圣先贤所说的,并不是我所独有的,即使是直言劝谏也不会受到他人的指摘。一个人,忠心耿耿,借古谏今,直言而又不惹麻烦,这就是所谓的'与古人为伍’了。我这样做可以吗?”

孔子说道:“唉!这也不行呀!你这一套策略太繁琐,方法太多了,可操作性差。你的方法虽然很教条,但是实践下去也不至于获罪于卫君,虽然能不惹麻烦,也就不过如此而已,哪能收到感化君王的实效呢?我看你的计划还是想当然罢了。”

【原文】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yù)语若!有心而(wéi)为之,其易(yé)邪?易之者,(hào)皞天不宜。”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hūn)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wéi)为斋乎?”

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注释】

(1)敢:表示谦敬之词,相当于斗胆地、冒昧地。

(2)方:办法。

(3)斋:斋戒,指祭祀前的清心洁身,这里专指清心。

(4)语若:对你说。若,你。

(5)有心:指怀有积极用世之心。

(6)暤天:大天,自然。暤,通“昊”,明亮、广大。

(7)宜:当,合适。

(8)茹:吃。

(9)荤:旧注指荤辛,即葱蒜之类的菜。

(10)心斋:内心的斋戒、修养。

(11)一志:凝寂虚忘,摒除杂念,心思高度专一。一,专一。

(12)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为一级重要的概念,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但这里指虚以待物的心境。

(13)听止于耳:“耳止于听“的倒误。

(14)符:合于迹象、现象。

(15)虚:虚空的心境,纯净、空明的境界。

【译文】

颜回说:“我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了。冒昧地向老师求教,还有什么好方法。”

孔子说:“这个方法就是'斋戒清心’,我来告诉你吧。如果心中满是固有的成见,会很容易就成功吗?如果容易,就是不符合自然规律了。”

颜回说:“我家境贫穷,不饮酒浆、不吃荤食已经有好几个月了,(身体已经清洁,)像这样应该可以算是斋戒了吧?”

孔子说:“这是祭祀前要求的斋戒,并不是'心斋(精神上的斋戒)’。”

颜回说:“那么请老师恕我冒昧,什么是'心斋’呢?”

孔子说:“'心斋’,你首先要心念专一,意志坚定。不要用耳朵去听,而要用心灵去体会自外界的信息;进一步还要不用心灵去体会,而要用凝寂虚无的意境(气)去感应。耳朵仅局限于听到事物的声音,心灵仅局限于领悟事物的种种迹象。气,亦即灵魂,那才是能够以虚弱柔顺来感应、容纳世间万物的。只有扫除成见、合于大道,才能达到虚无空明的心境,才能妙道来集,你便悟了。这种虚无空明的心境就叫作'心斋’。”

【赏析】

颜回的意思很清楚,即然已经明确了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是顺应自然,人善之与否又何必在意呢?天道对于事物的发展不会强加干涉,只会听之任之,事物的发展所遵循的必然是天之大道。只有人们在看不清天道的真实情况时,才会被自己定义的对错、善恶所左右,才会去在意别人对自己言行的评判。真正内心纯朴者,就如同天真无邪的童子,其所思所想浑然天成,未受任何客观或主观的影响,与天道自然一脉相承。

在孔子看来颜回的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最多只能避免自己受到伤害,但是想要改变卫君的思想,恐怕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无法遵从落实或执行。标准和规矩太多、太繁琐、太细致不一定就好落实执行,有时候反而会造成无所适从的局面。

【原文】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夫子曰:“尽矣!吾(yù)语若:若能入游其(fán)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jī)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wéi)为人使易以伪,(wéi)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zhì)知(zhī)知者矣,未闻以无(zhì)知(zhī)知者也。瞻彼(què)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fú)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fú)夫(xùn)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zhì)知,鬼神将来(shè)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xī)戏、(jī)几(qú)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注释】

(1)得使:禀受了心斋的教诲。

(2)自:疑是“有”之误。

(3)尽:详尽,指颜回的上述言论对于“心斋”的理解,说得十分深透。

(4)樊:篱笆,指卫君统治的范围,喻追名逐利的场所。

(5)感其名:为名利、地位所动。

(6)入:采纳进谏。

(7)无门无毒:不走门路营求,也受人为目标的约束。毒,假借为“(dǎo)壔”,打仗时垒的土台,战鼓放置在上面声音传的更远;喻指标的,引申为保卫。

(8) 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心灵专一,把自己寄托于无可奈何的事物中。一宅:心灵安于凝聚专一,全无杂念。宅,这里指心灵的位置。

(9)则几矣:做到了这一步就接近于大道,符合“心斋”的要求了。几,近。

(10)绝迹易:不走路容易。

(11)无行地:行走却不践地,喻指做了什么事都不留下痕迹。

(12)有知知者:前“知”,智慧、才能。后“知”,认识、了解。

(13)瞻彼阕:观察那空虚的境界。瞻,望、看。阕,空虚。

(14)虚室生白:空明的心境可以产生光明。虚室,空灵的精神世界。白,洁净;指什么也不存在的虚无的心理状态。

(15)止止:止于凝静的心境。前“止”,处、集。后“止”,指空明静止的心境。

(16)坐驰:形体坐在那里而心里却驰骋于他处。

(17)徇:使。

(18)内通:向内通达。

(19)外:排除。

(20)心知:即心智。

(21)纽:枢纽,关键。

(22)伏戏、几蘧: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伏戏,即伏羲。

(23)终:到底,遵循始终。

(24)散焉者:没有成就的一般人,泛指众人。

【译文】

颜回说:“我不曾禀受过'心斋’的教诲以前,(确实存在一个现实的'我’,)一切都从'我’(现实的自己)出发。禀受了'心斋’的教诲以后,我便开始明白了从未曾有一个真实的'我’,这可以算是达到虚无空明的境界了吗?”

孔子说:“你对心斋的理解十分透彻,那我就可以告诉你怎样做了。如果你去卫国游说,作为客卿进入卫君追名逐利的环境中以后,不要为名誉地位所动。卫国国君对你的建议能采纳,你就说;如果不能采纳,你就不说。没有所谓思想上的坚守,没有保护卫君、百姓之心;凝聚专一,心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可奈何的境域(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这样就差不多合于'心斋’的要求了。”

“人不走路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是走路不在地上留下痕迹却很难。受人为(欲望)的驱使,很容易弄虚作假,受自然(天道)的驱使,就不容易弄虚作假了。听说过凭借翅膀能飞翔的,却不曾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翔的;只听说过用心智能了解事物,却不曾听说过不用心智也能了解事物。瞻望那些达到虚空的境界的人,空明的心境充满自然之光辉,吉祥安康也会自然相随于凝静。如果至此还不能凝止,就叫作'形坐神驰’。让外向的听觉、视觉器官向内通达,把心智排除于外,鬼神都会前来归附,何况是人呢?如此一来,这就是万物的相互感化,这正是禹和舜等古代贤王治理国家的关键,也是伏羲、几蘧所遵循始终的法则,更何况普通的人呢?”

【赏析】

庄子在此提出“心斋”说,也就是将心志凝聚为一,不用耳朵去听,而用心灵去感应。虚以待物,便无所谓物我;澄清杂念,摒弃妄见,就能以宇宙的气势来面对世界。与人相处,就要宽容,心态平和,心能容下他人,才能被他人接受,对方只有先接受你的人,才有可能接受你的主张、观点。假如你想用到他人的优点,就要先学会包容他人的缺点,胸怀宽广、虚静忘我,你的人际关系才会越走越宽广。

这里的“心斋说”与庄子的“坐忘”“守宗”及止水、明镜说一样,都要求心灵进入“忘我”的境界,在大千世界中随遇而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