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浓尽必枯,淡者屡深,精神的“充分表达”与“显性表达”

 艺术观止 2022-12-26 发布于河南

二十三、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

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

烟萝:借指幽居或修真之处。唐白居易《新涧亭》中有“烟萝初合涧新开,闲上西亭日几回。”

疏雨:微微细雨。

一、二句说的是为什么要旷达,从第三句便开始讲旷达是什么,“酒”在二十四品中曾多次出现,如绮丽一品中的“金尊酒满”,含蓄一品中的“如渌满酒”等。其往往指代人的精神中偏情感性的部分,饮酒则表示涤荡胸怀,沉着痛快的内心表达,其它各品中这种情感可能包含喜怒哀乐各种形态,但在旷达中既然以忧愁为虚妄,则其情感显然是偏向于畅达为乐的。

忧愁之所以产生多是因为世俗之事缠身,使得身不自由,心不自由,为寻得精神的自由故欲“日往”山林茂密烟生萝挂的幽静之处休憩。显然这里面的象征意义要大于实际意义,其主要表达的是不以俗事萦怀,保持精神上的超脱才算旷达,此即为“何如尊酒,日往烟萝。”

如果说第三句讲的是精神隐于野,第四句则更进一步,讲的是精神隐于朝市,鲜花遮盖了庭院,掩映之下,茅屋野趣横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所以虽居闹市,亦如桃源。

旷达一品中的三、四两句正对应着典雅一品中的“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典雅是在俗与不俗之间作判断和选择,而俗与不俗本身便是相对的,所以无论是以玉壶喝酒还是在茅屋中赏雨都稍显布置,略带刻意。而在旷达中疏雨如同老友来访,令人惬意舒适,可以说此时人已经完全融入了自然之中。

“日往”是频频而往,“相过”是偶然而来。频频逃离俗世却正表明内心放不下,所以才要借酒浇愁,寻找清静,因而这种旷达只是较低层次的旷达。旷达不仅不是逃避,反倒是迎难而上的自我修炼提升。“疏雨”深层次的意思是若有若无,若即若离,也即情感由刚开始的浓烈变的淡泊,代表着心境更加开朗豁达,但另一方面,其精神内涵却更加细腻丰富,这是因为精神的充分表达和显性表达是两回事,此亦“浓尽必枯,淡者屡深”之意,此即为“花覆茅檐,疏雨相过。”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旷达」由纷乱障蔽而至于豁朗明达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旷达】艺术创作与欣赏中无目的的目的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